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精品]待业与犯罪的思考.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4237821
  • 上传时间:2021-10-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1.50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烟台大学学年论文待业与犯罪的思考院系:法学院专业:法学班级:法 091-1学生姓名:冯姗姗学200905501111指导老师陆诗忠(教授)2011年10月30日烟台大学法学院摘要:失业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般认为,失业和犯罪之间有 密切的联系,二者是同步增长的趋势据H前各地青少年犯罪成员职业统计看, 青年工人、待业青年、青年农民、在校学生是构成青少年犯罪成员的骨干,待业 青年的犯罪数量居于重要比例,同时,近几年待业青年的犯罪率具有明显的增长 趋势犯罪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无稳定工作,入不敷出血青年是容易冲动的阶 段,待业青年因为无工作而铤而走险做出违法行为的事例数不胜数,对与待业与 犯罪的关系以及缘由,是多方而的虽然我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创造各种 就业途径的措施,但因为人口众多,各种保障措施的实施并不顺利,待业人群的 精神状态一般是不稳定的,由于高失业率而导致的动乱,暴力行为,已经是社会 的一大顽症在就业率低迷的情况下,探讨解决犯罪率激增的有效措施,是半务 之急关键词:待业犯罪联系密切实践证明,待业,已经成为当前违法犯罪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有 效地减少和预防犯罪,有必要加强这方而的研究工作。

      一:就业率与犯罪率的实证分析(-)九十年代以来犯罪率与失业率的变化1. 犯罪率的变化九十年代以来,犯罪率大幅度增长,波动小呈上升走势这一时期具体乂 可分为三个段落:1988年〜1991年;1992年〜1997年;1998年〜现在1) 从1988年起刑事立案率持续大幅度上升,到1991年达到最高值,这 期间每年的增长幅度分别是:23. 29件/10万人(1987年~1988年)、104. 08件 /10 万人(1988 年~1989 年)、19.41 件/10 万人(1989 年、1990 年)、8.81 # /10万人(1990年〜1991年)其中1988年至1989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这主要 是过去各地都存在刑事案件立案统计不实的问题,1989年各级公安机关在解决 这个问题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1989年的刑事案件也确实增加了,据一•些 地方调查,实际发案数1989年比1988年大约上升(2) 似乎1992年刑事立案率有一个明显的回落,此后直至1997年刑事立 案率基本上波动不大倘若1992年盗窃案的立案标准不作较大幅度调整的话, 那么起码1991年与1992年之间的立案率不会形成很大的落差,1988年至1997 年之间的立案率应当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增长的态势,即立案率居高不下。

      这 10年间除强奸案立案率的增减在波动中保持相对平稳外(由1988年的3. 19件 /10力-人略增到1997年的3. 38件/10万人),杀人案与抢劫案的立案率均呈增 长的态势,其中杀人案的立案率1997年比1988年增加了 0.45倍(由1988年的 1. 49件/10万人增加到1997年的2. 16件/10万人),抢劫案的立案率1997年 比1988年增加了 2. 46倍(由1988年的3. 40件/10万人显增到1997年的11. 75 件/10万人)3) 1998年刑事立案率又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从1997年的133. 98件/10 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164. 68件/10万人近10年(从1988年起)犯罪率大幅度增长,并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这还 不包括大量的犯罪”黑数“・显然,这种增长的幅度以及犯罪率的绝对值己创小 国内地1949年以来的最高记录2. 失业率的变化20世纪最后几年,当人们正准备张开嘴巴、欢呼在批纪末将按照预定计划进入“小 康”的时候,忽然Z间,出乎预料,出现一股下岗失业的巨大浪涛,在猛烈地涌动翻卷 这可不是一小股隐藏的暗流,它犹如洪波涌起,秋风萧瑟,冰冷无情,几乎毫不客气地席港 了全国。

      没有先兆,没有预警,不知为什么,的宣传专家们和经济学家们都没有事先向 正在劳动着的人们好好拉一拉“警铃”因此,当世纪Z交的经济生活中突然出现了这个 人们始料未及的严重情况时,数以千万计的众多下岗失业者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雹也可 以说,的工人阶级对此亳无戒备一时间,从生产部门到科研单位,从厂矿企业到国家机关,从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到备 不同工种的工人,备行各业,儿乎一无例外地均出现了人数巨大的人员下岗现象下岗,当 时是个较为特别的提法,其实它也可以叫“失业”90年代末期由于下岗人员并未完全脱 离原单位,须进单位的“下岗再就业中心登记,尚可领到少许下岗津贴”,因此统计上不属 于失业者但是实际上,“下岗与“失业”Z间只有“半步Z遥雹现今人们对于下岗的恐惧, 也并不小于对于失业的担忧人们很白然的感觉是,下了岗也就是失了业至U了20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特别是1997年、1998年和1999年里,下岗失业问题, 已经成了困扰经济的重大致命性因素谁都不可能再小觑或冋避这个至为重大的“民生 问题"、而只管讲些别的好听悦耳的事情失业,己经成了中国世纪Z交最大的社会问题之 一,同时也是最大的经济难题乙一我认为,它已完全可以和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 分配不公问题、大企业问题等作为最为重大的经济难题排列在一起。

      1994年的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为476力,当年统计出并公布的失业率为2.8%以 后逐年上涨,1996年登记城镇失业人数已经高达553万,失业率为3%木來90年代初, 特别是1993年以后,失业职工人数逐年上升的幅度相当大,有人茯至认为1993年至1997年 的年失业率木身的增长可能高达4()・50%但是从1997年到1999年的3年间,失业率在公 布的统计上并没有出现惊人的跳动3年里一直保持在只有3.1 %的水平,2000年的失业登 记人数为575力人,比起1996年只增加了22力人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这样的“失业 率”在国际上应当算是很低的但这3年里,就业形势给城市居民的感受却远不是这样 广大城市居民已经深深感到“失业鈔和“就业难”这样的问题到处凸现关于下岗人数的估计,有不同的说法,据认为1993年城镇下岗职工已有3()0万, 估计1997年已达900爪 用儿何平均法计算,年增长速度超过30%由于连续儿年下岗人 数以如此高的速度增长,所以若下岗人数增长速度没有大变化,经推算,到了 1999年,应 当接近1500万人,到2000年应当接近1900万人确切的实际情况到底怎样?不得而知 2001年经劳动部门测算,200()年国内失业人数尽管仍保持在近年来的水平,即不到600月 人,但是下岗人数依然较高,约有七八百万人。

      两者总计在1200- 1400万人Z间三)犯罪率和城市失业率上升直接有关由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九十年代以来小国犯罪率的上升与失业率是成正相 关,与90年代城市部门的改革而引起的城市失业率上升直接有关这些改革一 方而可能会直接促使部分失业的城市居民走向犯罪,另方面促使城市地方政府 采取了对农民工更加严厉的歧视性政策以保护城市居民的就业,这种城市倾向的 就业政策导致进城民工失业增加,失业后他们就更脆弱,从而更容易走向犯罪并 推动犯罪率的上升小国早期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的加剧了城乡二元社会的分割, 在这一背景下,城市政府有激励保护本地城镇居民的就业,当90年代城市部门 的改革催生了大量城市失业时,城市政府就更有激励采取对农民工就业更加严厉 的歧视性措施通过观察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可以发现的城镇登记失业率 在整个90年代都保持着上升的趋势,而且在2000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跳跃二:就业率与犯罪率的理论分析(-)待业人群的状态调查1. 待业人群的精神状态生命历程理论来看,就业就是个体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生命事件,影响到个体的角色 扮演由此,是否获得职业地位关系个体的身份认同和主体性建构,乃至整个人的社会化。

      由此,求职深刻影响着人们在调杏中发现,大部分的待业人在一直努力谋求工作岗位,也 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在进行娱乐休闲活动社会网络是个人或群体在能动中获取社会资源的重 要途径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木前提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 所形成的各种备样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所担当的备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不成其为社 会,发展也无从谈起人际交往与我们密不可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将来在社会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为社会做 贡献的木领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人际交往是我们奉献 的桥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社会的信息,知道人民的生活和需要,保持和 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待业人群大多数处于不稳定的社交状态中, 无法形成固定的社会关系,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心理压力因此也更大由此,他们的犯罪 率也往往比较高2. 待业人群的健燦健康状况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与同事的社会联系、缺乏生活目的、缺少自尊、存在精神压力 和疾病,当然也没有能力付帐和购买必需品和奢侈品示者对那些具有家庭义务、债务和医 药支出来说特别严重,健康保险在有工作时才可得到。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失业引 起的压力,常成家庭暴力及失和的导火线,失业的人失去白尊和成就感;家人失去尊重和耐 性,暴力容易一发不可收拾,产生严重问题M. Harvey Brenner博士指出失业率增加会使 犯罪率和自杀率增加,并易使健康恶化二)犯罪心理的调杏对于犯罪心理的研究,能从木质上反映待业人群犯罪的动机对于犯罪心理,分为以 下几类:(1)意志薄弱型,这种人对外界的诱惑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诱而去犯罪2) 情感缺乏型,这种人缺乏羞耻、怜悯、同情、名誉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无耻的 人格特征3)爆发型,这种人稍受外界刺激,便会暴怒,用暴力手段攻击他人4)激奋 型,这种人很容易激动兴奋,做事不谨慎、无耐心,很容易与人发生纠纷5)自我显示型, 这种人有强烈的虚荣心,处处想表现自己,不顾场合和方法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 持违背社会规范的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Z于行动7)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 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常违 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该做的事情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否定白己的能 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来谋生。

      10)忧郁型,这种人整H情绪低沉消极,遇到任何事情部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以此 支配自己的行动由此可见,不稳定的精神状态是发生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他们往往缺乏精神支柱,容 易产生焦躁,烦心的心情,从而容易做出极端的事三)待业状态与犯罪心理的结合分析待业状态处于精神与健丿隶部不稳定的状态,而在这种特殊的状态下,失业这一残酷 的现实摆在面前,而人们的传统观念却根深蒂固,总把希望寄托于政府,依赖于国家,一旦 希望破灭示,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失业者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下降,因而 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失落感和被抛弃感,如果这种困难的生存境遇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得 到改善,他们就会产生怨恨、躁动不安心理,进而使失业者成为“绝望群体”,成为危害社 会安定的重要因素由于失业者自身的特殊原因,也导致他们在以下几种类型犯罪的表现尤为突出:1. 侵犯财产型犯罪近年来俩,失业者侵犯财产型犯罪的比率急剧攀升由于失业者迫 切需要解决的是经济问题,所以,他们为了达到目的,往往不顾及他人和国家的利益而去盗 窃,抢劫有些失业者装扮成乞丐,沿街乞讨,变相进行诈骗活动许多民工涌入城市无工 可做,为满足衣食之用而结伙进行偷窃,抢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