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自我教言》略解.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40926328
  • 上传时间:2018-05-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50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自我教言自我教言》》略解略解1.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 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2.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 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 3.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 床榻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 4.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 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 5.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当谨慎, 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 6. 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7. 不可宣说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 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8. 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 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9. 不宜宣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10. 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 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11. 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 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毁 12. 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13. 不应观察有三种:不应观察美女身, 不应观察友之事,不应观察己功德 14. 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15. 不应听闻有三种:不闻他人赞己德, 不闻喜新者之语,不闻愚者之教诲 16. 不能希求有三种:不求富人之财物, 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 17. 不能诽谤有三种:不谤众望所归者, 不谤他人买卖物,不谤慈我善知识 18. 不能赞叹有三种:不赞众夫所指者, 不赞自大愚昧者,不赞幼稚之孩童 19. 不赞不谤有三种:不赞不谤自亲属, 不赞不谤陌生师,不赞不谤一切人 20. 如此窍决尚众多,总之时时刻刻中, 自观自己极为要,世出世法亦归此 如是略说之教言,无垢智慧瑜伽士, 为调自心而宣说,极为甚深当修持 一、释题:《自我教言》是华智仁波切警策自己的教诫世人尚有自我批评、自我监督等来观察自己的过失以完善自己,出世间的修行人更应如此但佛法好像在有些人手里却变成了单纯调伏他人的工具,这是不应理的己尚未调伏,何以化他?所以我们应像华智仁波切一样时时处处向内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二、造颂者:华智仁波切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作者,是观音菩萨化身,也是寂天菩萨的化身,他的传记很丰富其生平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有一次他以乞丐形象去炉霍县的多芒寺,在这里见到很多苦行者,他赞叹说:“真正的教法和证法在这个寺院里还存在!太让人高兴了。

      ”晚上,他到一个叫赤诚达吉喇嘛的屋里说:“我能不能在您这里过夜?”赤诚达吉看他很寒苦,就收留了他,赤诚达吉问他:“你知不知道华智仁波切?” “只是听说过 ” “我很想拜见华智仁波切,特别敬佩他,一看他的著作就很生信心,已经去石渠他的寺院里两次了,但都没见到你看过《大圆满前行》吗?” “只是听说过,但没看过 ” “那你就看看这个法本,确实太好了,你以后最好能好好照此修持 ” “我不太懂,您能不能给我讲一遍?”“可以,大概的意思我讲得来 ”于是,赤诚达吉就讲了前面的一部分第二天早上,华智仁波切起床较晚,赤诚达吉说:“作为一个出家人,你怎能睡懒觉呢?应该早一点起床才是 ”后来,赤诚达吉听说华智仁波切去了道孚的玉科地区弘法,就特意赶去拜见华智仁波切看见他时,说:“我的上师来了,他是一个很好的喇嘛 ”边说边恭敬地下了法座,赤诚达吉这时才明白那天晚上的乞丐是谁,很难为情地哭了华智仁波切在果洛、玉树等很多地方都以乞丐的形象显现,度化弘法不管他的世出世间的任何教言,都有不可思议的感化力康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讲出不少关于他的故事 三、释论:1. 切莫遗忘有三种:莫忘恩重善知识,莫忘大慈大悲佛,莫忘正念与正知。

      时时刻刻中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的有三种:一是“莫忘恩重善知识” 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凡是为自己灌顶、传讲显密教法乃至得一句佛语的上师,都是恩重如山 《大圆满前行》中有说:“善知识的恩德比佛的恩德还大 ”因若上师未开示,我们凡夫很难凭自力通达教理,更难知上师诸佛之密意 二是“莫忘大慈大悲佛” ,佛陀对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无比的慈悲心,《楞严经》云:“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如果佛陀没有出世转,那不知我们还将轮回到何时?大家最好能每天按《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修一遍,称诵圣号及心咒,依凭这个殊胜仪轨可以极大地增上我们对佛陀的虔敬之心外出时也不能离开自己常供的佛像,尽量地供养供佛所感功德很大,像历史上阿育王在往昔以捧沙供佛之小小因,即得到了来世帝王之果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切莫忘记慈悲的佛陀三是“莫忘正念与正知” 做一个佛弟子,必须有正知正念,所谓正念即经常忆念修持善法——我不同于世间人,我的身要行持佛法,口要宣讲佛法,意要如尖而住,把分别念转为不念有漏法而念三世诸佛所宣讲的大小显密各乘之法所谓正知即每时每刻观察自己,身之所作所为是否如法,语之言说是不是自利利他,心之意念是否皆善等等如果没有正知正念,就会如《入菩萨行》中所说的“法水不注于漏器”一样,将功德全漏光了。

      2. 恒需忆念有三种:恒念传戒之上师,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仪与誓言恒念传戒之上师” ,戒包括皈依戒、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及密乘三昧耶戒凡对自己传授过其中任何一戒的上师,我们都应恒时忆念因为,般若是成佛的根本,然般若智由定生,定由戒生,所以,他们其实已传给了我们佛陀慧命的命根 《佛遗教经》中世尊趋入涅槃时,阿难垂泪请问“世尊涅槃后以谁为师” ,世尊嘱以“以戒为师” ,可见我们佛门弟子当视戒如佛,因此自己的传戒上师对自己恩德浩大,每日至少也要忆念三次 “恒念示道之佛法” ,即时时忆念开显解脱道之佛法世尊为度化沉溺轮回的有情,宣说了八万四千法蕴,如果没有这些甘露妙法,愚痴无明的众生将一直沉溺在轮回中,无有出期经论是不会生气的上师,它可以时时刻刻引导我们解脱迷惑之网佛法的每个字都贵如珍宝,其意义之深妙难以言说,佛在经中也说过:将来末法时期,我将以文字形象来度化众生佛法能断除众生的无明,斩断烦恼、痛苦之根,是故当恒念示道之佛法,以佛的无穷力量来指导自己、鞭策自己,直至解脱恒念律仪与誓言” , “律仪与誓言”即戒律威仪及誓言,总摄了大小显密诸乘的所有戒龙树菩萨说过,律仪是成佛的根本戒律能规范人的身心行为,使修行人时时与法相应,保证修道的顺缘。

      再则,从利他角度讲,身无威仪则不能令相应根基的人对三宝生起信心,语不如法如律则不能令人对法生起信心,意不如理则容易扰乱他人故常忆念律仪誓言是自利利他之真实修行 3. 恒时应具有三种:身体恒时应有心,床榻恒时应有身,心中恒时应放松这三个修行窍诀特别重要,心应在身里,身应尽量在屋里 “身体恒时应有心”就是我们修行必须用心专一,不能身心不一,不要人在经堂心在外,浮想联翩床榻恒时应有身” ,这就是教我们经常安住在家里,不要东奔西跑互相串寮我们学院里有些喇嘛,除上课以外,平时都是在家里学法、打坐,有的喇嘛十多年一直都安住在学院里,从没出过山门,这种人的修行肯定是不错的心中恒时应放松” ,平时修法做事,不要过紧或过松,平稳适中,放松是断除分别执著的一种境界,有了放松的境界,修什么法都能相应,否则,修行很难有成就4. 急须忘掉有三种:急须忘掉生贪友,急须忘掉生嗔敌,急须忘掉痴睡眠这三个急须忘掉的是贪嗔痴在日常生活中最为突出的表现 “急须忘掉生贪友” ,对一个欲界的凡夫来说,贪心特别重,往往因为贪爱一个友人而开始贪著名、食、财等诸多外境,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急须在最短时间里忘掉自己所贪恋的友人若对世间有一分的贪执,说明出离心还不到位, 《佛子行》也这么说:“逢遇悦意对境时,视如夏季之彩虹,虽显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执佛子行。

      ”我们自身本无常,若因贪执一个无常的友人,毁灭了自己的厌离心而遮障真实智慧,这样要想脱离轮回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往昔的大德也有在修法中遭到这种障碍的,但都对治了假如我们好好地观一观轮回痛苦,就会生起一个无比猛烈的出离心,也会断掉自己的贪执,若心安于法喜之上,也自然会忘掉自己有漏的贪执,所以,我们修行人,应该用适合自己的法要,从自心深处真实、极快地忘掉能引生诸贪之友人,以免在污染的妄念中虚度自己这难得的人身 “急须忘掉生嗔敌” ,就是在最快的时间里,忘掉自己原来心存嗔恨的怨敌,不要耿耿于怀因为《华严经》有“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的教证, 《入菩萨行》也说:“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一切既依业,凭何嗔于彼?”世间尚有“君子不迁怒”之说,这些都说明一方面是因果业报不能嗔恨于别人,另一方面生嗔将断除一切善法,从世间法讲,亦使自己失去有修养、有德行的形象,所以,修行人要修忍辱度,把生嗔之怨敌速速忘掉 急须忘掉痴睡眠” ,无垢光尊者以及古今诸多大德都曾教诫过,过多的睡眠有增长愚痴、生各种疾病、智慧日减、虚度人生等等过失,俗语也有“人越睡越懒”之说睡眠其实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有规律的起居使人能很好地劳逸结合。

      我们学院每天有规律地上课,既促使大家不懒惰少睡眠,又使大家增长闻思修的功德,这也是忘掉痴睡眠的方便故寂天菩萨劝曰:“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总之,贪嗔痴是修行者的三大敌人,也是众生轮回的根本,是我们应当急须忘掉的,是否真消除是对我们修证好坏的一个切实的检验若欲知自己修证如何,勿须问别人,用这三个忘掉来对照自己,自然会得出结论5. 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当谨慎,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这三个谨慎是教诫我们,在平时的修行中身语意三业要如理作为,如能这样做将会给自己修行带来众多顺缘 “众中出言当谨慎” ,在很多人面前说话一定要谨小慎微,不能信口开河,否则,将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每当在众人中说话时,首先要考虑对众生是有利还是有害,是暂时有利还是究竟有利,如果无利或没必要的最好不要说,否则,说出的话像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故《格言宝藏论》中也教我们“愚者少说极为佳” 我们因为还不是圣者,不高兴时,出口易伤人,高兴时出口易失信,所以,日常中在很有必要说话时,一定要谨慎 “独处行为当谨慎” ,独处时,不能放任自己,经常要检点自己的行为,因为一个人独处时很容易犯有些根本戒或支分戒。

      从前有一个喇嘛,他在四周无人时正准备偷施主家的大茶,当手伸进口袋时,他突然想起自己是出家人,如此做不应理,便大喊“捉贼” ,施主来时,他说:“你们看我的手不听话在偷你们的茶叶 ”他能在发心作恶之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并立即对治,也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也要恒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平常观心当谨慎” ,菩萨与凡夫的其中一个区别就在于:菩萨观自心而凡夫不观自心修行人观心很重要,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也教诫我们:“调伏自心即是吾忠告 ”我们应该时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恶则断之,是善则令其增长,这个教言十分重要,应该背诵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来衡量检点自己 6. 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我们时时刻刻中应该保密的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若按佛教的教规,自己即便具足很多功德,如严持净戒、具足智慧、具足禅定等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也都不能在别人面前宣说,必须保密若自己宣说自己功德,多半是五毒中我慢的显现,且别人不一定对你生信心,反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在未登不退地前,真正具有的一些功德也会因宣扬而减灭,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宣说自己的功德但现在末法时代的人们往往喜欢吹嘘自己已证悟了、已具足了功德、自己有神通、自己是活佛等,借以实现自己的贪欲。

      不过法王如意宝也这样讲过: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为了摄受弟子,断除弟子的某些邪见,偶尔会说一些自己的功德,如我的内证境界是什么什么等但智者更多的是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正如《格言宝藏论》所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 ” “隐秘他人之过失” ,我们平时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是凡夫,自相续具有不清净的显现,很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