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促”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doc
4页四促”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是抓细节,促工作安心街道给每一位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宿舍, 并安装了热水器、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家电设备,统一购买了生活 用品,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并统一安排在机关食堂用餐,有的社 区还为大学生村…一是抓“细节”,促工作安 心街道给每一位大学生“村官”提供了宿舍,并安装 了热水器、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家电设备,统一购买了生活用品, 配备了电脑等办公设备,并统一安排在机关食堂用餐,有的社区还为 大学生“村官”提供了交通工具及时为每位大学生 “村官”发放了 2000元安家费,办理人事及工资关系, 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下心来,努力工作二是抓“帮带 ”,促健康成长建立“3+l”帮扶机制,即街 道组织委员、机关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同时联系帮带1名大 学生“村官”组织委员作为“政治导师 ”,开诚布公、定期约谈,及时掌握思想动态;机关干部作为 “理论导师”,言传身教、讲解政策,帮助提高理论水 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实践导师”,身体力 行、典型示范,帮助提高实践能力。
三是抓“培训”, 促能力提高采取“听、看、谈、议”相结合的方式进 行培训ldquo;听”是指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邀请专家学者解读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涉农法律法规;“看”是指组织大学生“村官”到田间地头进行 观摩学习,帮助他们尽快吃透区情、街情、村情;“谈”是指邀请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如何当好村 干部、做好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议”是指定期组织 大学生“村官”召开座谈会、举办联谊会,让他们进行 互动交流四是抓“规范”,促融入农村建立街、村(社区)两级联考制度,采取个人述职、党员群众测评等形式,定期 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进行考核建立良性的评价与激 励机制,对任劳任怨、脚踏实地工作的大学生“村官”, 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奖励,并将表现突出的列入街道党政后备干部 人才库,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培养谷里街道三项措施帮助大学生“村官”度过 “调适期”2008年,谷里街道接收4名省聘大学生“村官”, 其中3名为苏北人。
针对他们在语言、风俗、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存在 的差异,谷里街道多措并举让他们尽快度过“调适期 ”o 一是全面落实待遇,让大学生“村官”生活 上早安心树立“服务好、跟踪好、引导好、管理好” 的理念,实施“五有”关爱工程,确保他们有一个单人 房间、一台电视机、一张办公桌、一套生活必需品,有供他们用餐的 食堂,确保他们的工资和各项补贴完全按照街道其他全额拨款事业单 位人员核定,按时足额发放二是搭建锻炼平台,让大学生“村官”能力上早适 岗根据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优势和特长,组织他们 参与政策宣传、科技普及、信息调研等工作,不断开拓眼界、提升工 作水平安排大学生“村官”参与省级生态社区和全国 文明城市创建、拆迁、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使他们在急、难、险、 重任务中锻炼处理农村复杂事务的能力三是加强沟通交流,让大学 生“村官”思想上早稳定街道党政领导数次深入社 区,看望大学生“村官”, 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 举办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关心、关注他们的所思所 想,为他们答疑解惑、解决现实需求,引导他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江宁街道建立四项机制跟踪培养大学生“村官”一是联系帮带机制确定1名素质优秀、经验丰富的街道领导干部和1名村(社区)干部共同担任大学生“村官”的工 作指导员街道领导干部侧重于做好大学生“村官” 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上的协调帮助工作;村(社区)干部侧重于工 作经验上的传授,通过政策指导、方法帮教,提高大学生“ 村官”的政策法制观念和组织领导能力对在大学期间已经被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大学生“村官”,将其列为发 展对象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压担锻炼机制在大学生“村官 &rdquo ;中有的放矢开展&ldquo三个一 ”活动,给大学生 “村官”压担子,多层面提高他们的胜任能力ldquo; 开展一次调研”,让大学生“村官”通过调研, 进一步了解基层情况,对村(社区)发展积极建言献策ldquo; 举办一个讲座”,让大学生“村官”发挥专长, 举办科普知识、技术、法律宣传等讲座,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ldquo;进行一次轮岗锻炼”,抽调大学 生“村官”到街道财政、综治、水利、统计等部门进行 锻炼三是交流谈心机制街道党工委明确分管副书记为交流谈心工 作的第一责任人,组织委员负责具体联络和协调有关事宜,团工委书 记适时与大学生“村官”开展交流和谈心活动,及时了 解大学生“村官”的所思所想,化解他们的情绪和顾 虑计划每半年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召集大学生“村官 ”交流工作感受、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