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可编辑)nvhAAA分析化学试题(精华版).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说****
  • 文档编号:234668478
  • 上传时间:2022-01-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53.25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习题1. 用银量法测定下列试样中的 Cl - 时,选用什么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比较合适?(1)(3)(5)CaCl 2;( 2) BaCl 2;FeC12 ( 4) NaCl + Na3PO4; NH4Cl ;( 6) NaCl+Na2SO4(7)Pb(NO3) 2 + NaCl 答:(1) 三种方法均可2+ 2-(2) 由于 Ba 与 Cr2O4生成沉淀,干扰滴定,所以采用莫尔法时,应先加入过量的 Na2SO4也可采用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3) 吸附指示剂4) 铁铵矾指示剂5) 铁铵矾指示剂 , 采用莫尔法须控制 pH6.5 ~7.2 6) 铬酸钾指示剂7) 铁铵矾指示剂或吸附指示剂2. 在下列各种情况下,分析结果是准确的,还是偏低或偏高,为什么?-(1) pH= 4 时用莫尔法滴定 Cl ;(2) 若试液中含有铵盐,在 pH≈10 时,用莫尔法滴定 Cl - ;(3) 用法扬司法滴定 Cl - 时,用曙红作指示剂;-(4) 用佛尔哈德法测定 Cl 时,未将沉淀过滤也未加 1, 2 一二氯乙烷;-(5) 用佛尔哈德法测定 I 时,先加铁铵钒指示剂,然后加入过量 AgNO3 标准溶2-液。

      答:2-(1) 结果偏高因为 pH≈4时, CrO4的酸效应较大,溶液中 CrO4浓度减小,指示终点的 AgCrO4 沉淀出现过迟2) 结果偏高 因为在 pH≈10 时,溶液中 NH3 型体的浓度较高, 形成 Ag-NH3 络合物,需加入过量的 Ag 才能出现终点,故结果偏高3) 结果偏低因为 AgCl 对曙红的吸附能力大于待测 Cl -, 所以在化学计量点前,就有一部分指示剂阴离子取代 Cl -进入到吸附层,使终点提前-(4) 结果偏低因为用佛尔哈德法测定 Cl - 时,若未将沉淀过滤也未加 1,2 一二氯乙烷,那么 AgCl 沉淀将发生转化,成为 AgSCN,消耗过多滴定剂 SCN ,由于是返滴定,故结果偏低5) 结果偏低这是由于 Fe3+将氧化 I - 为 I--1O + -12,消耗了部分 I ,使测得的结果偏低43. 分别计算 0.100 mol ·L-1 KMn0和 0.100 mol ·L K2Cr27 在 H 浓度为 1.0 mol ·L 介质中,还原一半时的电势 计算结果说明什么? (已知 = 1.45 V, =1.00 V) (参考答案)答:2270.100 mol ·L-1 K Cr O 还原至一半时, = 0.0500 mol · L-1 , =-12[0.100- ] = 0.100 mol ·L说明对称电对滴定到 50%时的电势等于条件电势;而不对称电对滴定到 50%时的电势不等于条件电势。

      1 3+ 2+4. 计算 pH= 3.0 ,含有未络合 EDTA浓度为 0.10 mol·L 时,Fe /Fe 电对的条件电势 (已知 pH= 3.0 时, lg α Y(H) = 10.60 , = 0.77 V ) (参考答案) 答:已知 lg KFe(III)Y = 25.10 ; lg KFe(II)Y = 14.32-15. 将一块纯铜片置于 0.050 mol·LAgNO3 溶液中计算溶液达到平衡后的组成 (=0.337 V , =0.80 V )(提示:首先计算出反应平衡常数) (参考答案) 答:纯铜片置于 AgNO3 溶液中将发生置换反应:+2+2Ag + Cu == 2Ag + Cu反应平衡常数为:+反应进行十分完全, Ag 几乎全部转变为 Ag2+ 3+6. 以 K2Cr2O7 标准溶液滴定 Fe ,计算 25℃时反应的平衡常数;若化学计量点时 Fe 的浓度-1+为 0.05000 mol·L ,要使反应定量进行, 所需 H 的最低浓度为多少? ( = 1.33V, = 0.77 V ) (参考答案) 答:2++3+3+滴定反应式为2-Cr2O7+ 6 Fe+ 14H== 2Cr+ 6Fe+ 7H 2O计量点时 ;反应能定量进行,则 , 故-17. 以 0.1000 mol ·LNa 2S2O3 溶液滴定 20.00 mL 0.0500 mol ·L的 I 2 溶液(含 KI l-1-1mol·L ) 。

      计算滴定分数为 0.50 , 1.00 及 1.50 时体系的电势各为多少?(已知=0.545 V , =0.080V ) (参考答案) 答:-2--滴定反应为:2-2S2O3+ I 3== 3I+ S 4O6滴定分数为 0.50 时:故:滴定分数为 1.00 时: (1)(2)( 1) +( 2)得:2--又化学计量点时, [S 2O3] = 2[I 3] ,故滴定分数为 1.50 时:8. 计算在 l mol ·L-1 HCI 溶液中,用 Fe3+滴定 Sn2+时,化学计量点的电势,并计算滴定至99.9 %和 100.1 %时的电势说明为什么化学计量点前后,同样改变 0.l %,电势的变化不相同若用电位滴定判断终点,与计算所得化学计量点电势一致吗?( = 0.68V ;=0.14 V )(参考答案)答:3+ 2+ 2+ 4+滴定反应为 2Fe + Sn == 2Fe + Sn滴定至 99.9%时:滴定至 100.1%时:因此 ,这是由于两电对电子转移数不相等,所以计量点前后同样改变0.1%,电势变化不相同电位滴定是以滴定曲线中突跃部分的中点作为滴定终点,化学计量点不一致。

      所以若用电位滴定判断终点,将与-14+9. 在 H2SO4 介质中,用 0.1000 mol ·LCe 溶液滴定 0.1000 mol ·LFe 时,若选用变色-12+点电势为 0.94 V 的指示剂,终点误差为多少?( = 0.68 V, = 1.44 V)(参考答案) 答:410. 用间接碘量法测定铜时, Fe3+和 AsO3- 都能氧化 I - 而干扰铜的测定,加入 0.005 mol ·L-13+ 3-NH4 HF2 即能消除 Fe 及 AsO4的干扰试以计算说明之 =0.559V ,a6l=0.771V , =0.534V ;HF的 K =7.4 ×10 -4 ; FeF 2- 的 lg β~lg β为 5.3 , 9.3 , 12.0 )+2(提示: HF- F-缓冲体系 [H ] 计算不能用最简式 =0.368 V< 0.460 V< (参考答案) 答:NH4HF2 == NH4+ HF + F --组成 HF - F 缓冲体系,以近似式计算:解一元二次方程,得 [H+] = 5.9 ×10 -4mol·L-13-因而 AsO4不能氧化 I,消除了 AsO的干扰。

      43--又3+ - 3+此时 ,因而 Fe 不能氧化 I ,消除了 Fe 的干扰2 42 4 3 411. H SO 及 l mol ·L-1H SO 十 0.5 mol ·L-1 H PO 介质中以 Ce4+滴定 Fe2+,用二苯胺磺磷酸-1钠( NaIn )为指示剂时,终点误差各为多少?(在 l mol·L H2SO4 中: = 1.44 V,=0.68 V , =0.84V ; = 3.5 , =2.3 ) (参考答案)答:-1在 l mol ·L H 2SO4 介质中:-1在 l mol ·LH 2SO4 + 0.5 mol ·LH3PO4 介质中:-112. 用碘量法测定钢中的硫时,使硫燃烧成 SO2,SO2 被含有淀粉的水溶液吸收,再用标准碘溶液滴定若称取含硫 0.051 %的标准钢样和被测钢样各 500 mg,滴定标钢中的硫用去碘溶液 11.6 mL ,滴定被测钢样中的硫用去碘溶液 7.00 mL 试用滴定度表示碘溶液的浓度,并计算被测钢样中硫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答:-113. 称取制造油漆的填料红丹 (Pb 304) 0.1000 g,用盐酸溶解,在热时加 0.02 mol·L K2Cr 2O7溶液 25 mL,析出 PbCrO4:22Pb2+ + CrO2- +HO ==== PbCrO ↓+ 2H +-1724冷却后过滤,将 PbCrO4 沉淀用盐酸溶解,加入 KI 和淀粉溶液,用 0.1000 mol ·L Na 2S2O3溶液滴定时,用去 12.00 mL 。

      求试样中 Pb3O4 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答:2+ +3+14. 测定某试样中锰和钒的含量, 称取试样 1.000 g,溶解后, 还原为 Mn 和 VO2 ,用 0.02000-1mol·LKMnO4 标准溶液滴定, 用去 2.50 mL加入焦磷酸 (使 Mn形成稳定的焦磷酸络合物)2+ 2+ 3+继续用上述 KMnO4 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 Mn 和原有的 Mn 到 Mn ,用去 4.00 mL计算试样中锰和钒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答:反应式为: 5VO+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