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的习惯说法二.doc
3页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的习惯说法二(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若其”相当于“假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无所何所(安所、奚所)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②女亦无所思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2、有以无以(有所以无所以)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 ——陈胜,是阳城人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
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