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李渔话本小说研究开题报告表.pdf

1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7855373
  • 上传时间:2018-07-0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41.82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学院(研究机构)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论文名称:李渔话本小说研究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报告日期:2009 年 3 月2 一、选题依据:1)说明选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动态和自己的见解1)选题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作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涉及领域广泛、成果斐然的文学巨匠,他在文学创作、戏曲理论、小说戏曲点评、戏曲导演、戏曲活动、编辑出版、园林建筑、书法绘画、医药卫生、饮食烹调、花草种植、古董收藏、生活艺术等多个方面都有一定建树而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甚至于文化史上,李渔都是以其戏曲作品和戏曲理论而留名像章培恒、骆玉明的《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王运熙、顾易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等都提到李渔, 并一致认为李渔是清代前期相当重要的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但遗憾的是对于李渔之研究在长时间内都偏重其戏曲及戏曲理论,其全面的研究尚待深入尤其是李渔的话本小说,在文学史上提及甚少,像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样的著作中对于李渔和他的小说居然只字未提,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尽管最近研究者对李渔话本小说有所重视和提及,但尚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对于李渔小说的文学史(小说史)位臵,多数是一笔带过, 论述并不多, 因此对于李渔话本小说的进一步研究,并由此来确认李渔在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史)上的地位,具有一定价值。

      李渔的话本小说作为清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近代最早为其作传的学者孙楷第曾发出这样的惊叹: “谈到清朝的短篇小说,除了笠翁之外, 真是没有第二人了 ”的确, 《无声戏》和《十二楼》以其独具的匠心和别有的韵致,堪称是继“三言二拍”后最具价值的拟话本小说集本选题以李渔话本小说研究为中心,将明、清易代背景下的话本小说创作情况和发展动向作为论证基础,从李渔的一生经历和易代背景对其产生的影响着手,对其话本小说进行审视 而李渔作为生逢乱世的小说作者,他的话本小说中体现出的思想内容也非常复杂本选题重点以李渔作品中的平等思想、侠之思想与义利观为主要研究,进而了解李渔的心态和品格,还原李渔思想中的另一面真实,同时洞察其作品中折射出明、清易代时期文人的心态、社会观念的改变,最终从文学史 (特别是小说史)的角度给予李渔及其话本小说相应的文学定位2)有关本选题的动态和自己的见解选题的动态:1、明、清易代背景下的话本小说创作情况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文学发生变异、新兴通俗文学迅速发展的时期明代中叶后商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城市及其市民阶层空前的扩大,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日益膨胀而文学消费观念的形成与生产消费文学的文人队伍的组成,促成了文化市场的成熟,也使得文学从传统的文人自娱走向了大众消费,通俗文学包括话本小说在内因此崛起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另一方面, 明朝的覆灭和清朝的兴起带来的除了王朝的更替换代,更让社会思想潮流产生了分化和变革程朱理学的退位,陆王心学的发展,对实学的崇仰成为鲜明的时代特3 征等等, 无一不表明了知识分子在这特殊环境下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而这样的思潮变革对于文学、对于话本小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话本小说在明初到嘉靖时期实际上是处于一个低谷时期,嘉靖以后才开始走向高峰,清初进入繁荣期, 直至清朝乾隆进入衰落时期为了更好的对明清话本小说的发展走向有所了解,以下特列一表对明清话本小说发展中的各个时期及其代表作品做一简略说明:时间发展时期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相关说明嘉靖走出低谷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又名六十家小说)多收宋元人作品对原著较为忠实,保存了话本的本来面目,可以看到宋元以至明初话本小说的各种不同体制和风格万历走出低谷熊龙峰熊龙峰刊小说四种原无书名,四种话本单篇行世,分别为宋元、明人所作,较多的保留了作品原貌泰昌天启达到高峰冯梦龙“三言”明人拟话本以“三言”最称白眉,其中所收部分作品经作者加工润色崇祯达到高峰凌濛初“二拍”多为撰者新作,且较之“三言”尤具说教意味,文人创作气息更为浓厚顺治繁荣期李渔十二楼无声戏多数为作者新作,题材广泛,描写精美,代表了话本小说的文人化进程的完成。

      乾隆衰落期杜纲娱目醒心编内容颇广,多因果报应语,大体上已为载道说教之用,话本小说至此进入了衰落消亡期而话本小说在明末高峰时期直到清朝乾隆的衰落期为止,实际上也是经历了文人的雅化和教化、 娱乐相互制衡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内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上表所列作品不再提及):1、明末:《西湖二集》 ,周清源撰 其书很是强烈的反映了明末的社会,主要攻击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发泄自己不遇的悲愤,扩大封建道德影响《型世言》,陆人龙撰书多叙明代事,宣扬忠孝友悌、贞烈侠义、因果报应,作品主旨尽在劝诫,较之“三言二拍”尤重说教《石点头》,天然痴叟撰书叙社会世态人情,针砭时弊,表彰忠孝,然多训诫之意,亦为警世、醒世之书2、清初:《醉醒石》,东鲁古狂生撰书叙明末社会病态,文笔颇为刻露但其重教训,好议论,更甚于《西湖二集》 4 《照世杯》,酌元亭主人撰书叙明时事,其描写社会状态,人情事故,文笔清新,有其特色《豆棚闲话》 ,艾衲居士撰书叙多历代名人事,多为采自笔记史著敷演,亦有取材于民间世情,间有神怪之事文笔雅洁李渔生活的时代正是话本小说经历了冯梦龙“三言”、凌 濛初“二拍”高峰之后的转型与持续发展的时期他话本小说作为清初话本的上佳之品,代表了话本小说文人化的完成,也是话本小说由盛而衰的一道分水岭,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2、李渔话本小说研究情况1)关于小说理论的研究情况:研究者认为李渔把小说看做“无声之戏”,从小说与戏曲的对比入手, 对“无声戏”创作理论的发生、在作品中的体现和该理论对小说的利弊三方面作了探讨1)“ 无声戏 ” 创作思想的发生钟明奇《试论李渔“无声戏”小说创作思想的发生》就提出戏曲与小说的内在联系和互通性为李渔此种小说理论提供了先在条件和时代社会基础,而李渔丰富的创作实践与深厚的戏曲理论修养使得他更能敏锐的想到小说与戏曲的相通,并进而提出小说是“无声戏”的理论2)在作品中的体现李渔认为小说是“无声戏”,在小说创作中也把一些戏曲的表现手法运用到小说中,使小说体现出了戏剧化的倾向,像是“尚奇” 的特点、 对背景的虚拟简化、人物设臵的脸谱化、戏剧的情节因素等等,对此沈新林《无声戏:李渔的小说观》、吴广义《李渔戏剧理论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等文章中都有阐述3)给小说带来的利弊研究者认为李渔的“无声戏”理论使得小说人物被规范化、类型化了, 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只有外在生活而内在生活极为贫乏,同时有着与生活拉开了距离以及情节与人物相脱节的缺憾但是另一方面, 认为小说戏剧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文体对形象创作流于粗略白描的叙事方式。

      刘红军《李渔小说创作同戏剧创作的关系》、崔子恩《论李渔的小说观和通俗文学观》中对此都有所说明2)小说作品思想倾向:李渔笔下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世界,爱情和婚姻、官场和市井、下层百姓的生存状态、作者本身的命运遭际、价值取向、生活情趣和社会理想等等都是描写的对象,研究者也在李渔小说中看到李渔思想中的不同面貌1)劝惩主义李渔认为他的作品致力于规正风俗、警惕人心,对道德教化有补对此李一贞《柬李笠翁》 、杜 濬 《十二楼序》、崔子恩《李渔小说论稿》中均有提及2)尚情说张晓军《李渔创作论稿——艺术的商业化和商业化的艺术》对此有详尽阐述,认为李渔小说在道德教化背后实际上是趋向尚情,而“情”则包括男女之情和真率之情,肯定了李渔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作家3)娱乐主义该观点认为李渔小说的风格和追求就是标榜娱乐,“笑”是李渔作品的基调,世俗的快乐和欢笑是他创作的目的和动机,他用游戏笔法来回避社会和人生,从而使娱5 乐消解了劝惩持此看法的有路卫华《论李渔小说的媚俗追求》,伍联群《觉世稗官笔下的俚巷杂碎事——李渔及其拟话本小说论略》,王晓春《李渔小说喜剧化的内在精神研究》等4)文学末流的代表以马汉茂《李笠翁与“无声戏”》一文为代表,认为李渔及其作品是讲求韵、 趣的传统文学末流之风,是出于遣兴为目的而创作,反映了封建时代有闲文人的消极避世的一面。

      5)调和说及其原因认为李渔小说思想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致力于调和各端的矛盾,包括道学与风流、 劝惩与娱乐, 而传统思想的积淀和特定的时代则是李渔小说调和思想的成因崔子恩《李渔小说论稿》、段晓华《李渔爱情小说创作的调和性》、王正兵《李渔小说艺术成因论》等文均持此观点3)小说的创新性:李渔的话本小说与以往的话本小说相比有较多的创新,个人投入式的叙事方式也有别于他人,呈现了小说个性化的特点1)对话本小说的创新对话本小说的体制进行了创新,包括篇首诗词、题材的独创、引述自己创作的诗词等等,使得话本小说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更为自由,更好的展示作者的才情该看法在胡元翎《李渔拟话本篇首诗词浅探》、王正兵《李渔小说创新论》等文中有详尽阐述2)叙事方式的特色李渔小说中叙事方式多变,顺叙、倒叙与预叙交错使用,视角转换也相当频繁, 个人投入式的叙事方式具有强烈的自我色彩,这些都使得李渔小说的叙事有了独特的韵味对此,杨义《李渔小说:程式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张力》、赖明利《论李渔的叙述干预》 、王正兵《试论李渔小说的叙事特征》等文中有全面的论述3)创新理念的形成及利弊特定的时代和李渔的性格特点使得李渔对求新有所追求和努力, 而他强烈的个性色彩使得他的小说出现了新奇的艺术境界,充满了艺术性。

      但是个性的极度膨胀,也影响了笔下人物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最终走向了“媚俗”道路王昕《论李渔拟话本的个性特色》 、汤妙《李渔小说创作思想的利与弊》等文有较为详细的说明4)历史地位:对于李渔小说的文学史地位,研究者论述不多,较为详尽和具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1)对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刘红军《在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提出李渔的小说对白话短篇小说体制结构和叙事技巧均有所发展,以新颖的题材扩充了话本小说的表现范围,有着强烈的作家主体意识但有着内容陈腐,忽略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缺乏出色细节描写等缺点2)继冯梦龙后的话本小说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刘兴汉在《论李渔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 一文中总结说,在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史上,李渔是继冯梦龙后的第二座里程碑,李渔小说加速了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进程在他之后,话本小说停止了前进,甚至说近于消亡3、李渔品格研究情况:6 (1)总体定位倾向:从“ 帮闲文人 ” 到“ 文学大家 ” 、“ 另类新人 ” 鲁迅对李渔的“帮闲文人”评价在很长的时间内几乎成为了学术界的定评,直到1998年出版的俞为民 《李渔评传》中才把李渔看作是一位隐逸市井的文学家、戏曲家,至此李渔的总体定位有了质的改变。

      研究者开始倾向于以“文学大家”的观点来看待李渔,认为他是超越时代的“另类新人”对此,俞为民《李渔评传》、沈新林《李渔评传》 、徐保卫《李渔传》 、万晴川《风流道学——李渔传》等文中都有所说明和评价2)生存方式:李渔选择的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也是他让人议论纷纷的焦点研究者对此也多有提及和评定1)儒而商者儒而商者”是大部分研究者都赞成的观点,李渔出生商人之家,自己也从事商业活动而他从小又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乱世中的他由“士”而“商”,身兼二种角色也是必然徐保卫《尘世之旅——李渔的“游荡江湖”和“打秋风”》 、王红梅《李渔的商人意识》等都有详尽分析2)打秋风:要求平等和个性解放徐保卫《杭州的“寇警”与南京的“妖氛”——再论李渔的“游荡江湖”和“打秋风”》一文很具代表性,提出李渔的“打秋风”是把知识变为商品,是一种要求平等交换的行为,体现出的是李渔要求平等和个性解放的一面3)生活态度:李渔对政治科举和爱情的态度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观点也不全然相同1)对政治的有限度真诚较早的学者认为李渔有爱国思想,但后来的观点则更倾向于用中立的态度看待李渔的自弃举业,认为他是以民本思想来对待政治科举,是一种有限度的真诚。

      黄果泉《雅俗之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