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语文幸福在哪里.doc
9页第五单元 劳动1 幸福在哪里教材分析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把一口喷泉挖成一口泉井,得到了智慧女儿的祝福;十年后,通过他们自己的劳动,亲身找到了幸福的事,说明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2、学习本课生字词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合作表演课文内容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前小故事:《手尖上的幸福》1、故事中的小女孩用一双孱弱的小手描画出了动人的幸福,生活中的你幸福吗?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2、你曾感受过怎样的幸福? 3、幸福在哪里?我们怎样能找到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入情入境,精读课文,领悟幸福的真谛1、 指读文章最后一部分----幸福就在于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中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为什么说他们的劳动是有益的? 2、出示智慧的女儿的话 ① 理解“领悟”一词的含义 ② 结合三个孩子的经历理解“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3、分角色朗读此部分,感受三个青年的幸福经历。
四、在这之前,孩子们也做了好事,为什么就没有体会到幸福呢?1、自读这部分内容: 读懂了什么?把读不懂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2、重点研读三个牧童挖泉井的段落(1-5自然段) 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愉快,高兴极了,心满意足) 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浑浊的泉水变成了清洁透明的清澈的如同镜子一般的泉水) 3、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①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 ②出示智慧女儿的话五、回归整体,从三个牧童挖泉井的经历中,领悟到幸福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课文的后14个自然段向我们再现了十年后,他们再次相聚的经历,放手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人物的话语中领悟幸福的真谛 [点评:以上设计,紧紧围绕着孩子们十年前、十年后的生活经历,从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情中,引导学生明白“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层层深入,恰到好处。
] 六、合作表演本课内容第二课时一.说说你与家长交流的“幸福是什么?”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2、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3、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 4、这些幸福是从何而来? 5、出示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谈感受举例:“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马克思”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直入文章主要内容,学文后,让学生在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的拥有中,细心地回味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目的。
二、作业设计 1.规范地书写生字2.完成基础练习中的题目2 古诗二首 蜂 秋浦歌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所造福的劳动者《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古诗(一)了解诗人,初读古诗 ,激发兴趣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叫《静夜思》,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2、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李白当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已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以至于他也像一般的文人墨客一样,听不得秋日的猿鸣,但是当他一旦接触到火热的生活和激情的迸发,那怕是与他平常的生活全不相干的体力劳动,他也能够从中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人生的真谛,从而在心灵上获得洗礼,在灵魂上得到新生。
于是,他可以迅速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让他再次萌发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3、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⒈ 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 检查反馈:(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3)作者的心情如何?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1)“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所以,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读,体会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和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连"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说天生浪漫,感情丰富的李白了。
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地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李白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古诗(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小蜜蜂为酿蜜而劳苦一生,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赞美蜜蜂,诗人罗隐也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板书题目:《蜂》,并指读 2、简介作者(二)自读诗文,启迪质疑1、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罗隐在赞美蜜蜂什么? 3)学生小组试讲,逐句理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