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发展战略1.ppt
66页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发展战略,,何谓“战略”?,毛泽东曾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战略,实际上就是全局的计谋和决策 凡是属于重大的、全局性计谋和决策,称为战略;而属于一般的、局部的暂时性的问题,称为战术问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1、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2、科教兴国战略 3、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中国到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蓝图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走”图示,,,,,,,,,(人均800美元),(人均4000美元),,,,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何谓“小康”?,(一)小康的由来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孔子《礼记·礼运》,,,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翻两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对小康的内涵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二)小康的基本标准,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提出小康的16项指标: 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汇率计算,相当于900美元); 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 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 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 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 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 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 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 恩格尔系数50% (恩格尔系数是居民的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比重的系数,一般来讲高于60%是绝对贫困;60%—50%之间是勉强度日即温饱;50%—40%之间是小康;40%—20%是富裕。
10 成人识字率85%; 11 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 婴儿死亡率3.1%;,,,13 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 电视机普及率100%; 15 森林覆盖率15%; 16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还有30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三)小康社会的现状及特点,低水平 不全面 发展很不平衡,,,1 低水平: 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很低 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六位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54美元 ,居世界141位而同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水平为2039美元,世界平均水平为5199美元,高收入国家为27443美元2 不全面: 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有待提高 恩格尔系数:2001年城镇37.9%,农村47.7%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2001年是7.11% 城镇家庭教育支出2001年是13%,,,3 不平衡: 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的基本内容: 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
1 高水平: ①人均3000美元,大体相当于1973年日本的水平,韩国1987的水平 ②经济总量有可能位列世界第三,大体相当于目前日本的水平2 更全面: ①经济更加发展:A:GDP35万亿; B:完善的市场经济 ; C: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就业比较充分 ②政治:民主更加发展、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③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消除文盲. ④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3 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五)全面小康的标准,1 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万元(2000年不变价); 3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4 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6 城镇化率达到56%; 7 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8 大学入学率20%(目前15%); 9 每千人医生数2.8人(目前2人); 10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战略部署,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各地基本实现现代的时间表,上海将作为中国第一个跨入现代化的直辖市,大约再用15年的时间(2015年)可望全面赶上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北京是中国第二个可以跨入现代化门槛的地区,时间是2018年 广东省于2021年进入实现现代化的行列 天津市于2026年进入实现现代化的行列 江苏省于 2033年进入实现现代化的行列到2050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将全面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在这个阶段的现代化目标其后,将动态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到2050年以前全国将有13个省、市提前实现现代化目标 到2060年以前,全国将有27个省、市、自治区实现现代化目标 最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是: 甘肃(2062年) 青海(2065年) 贵州(2070年) 西藏(2075年)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三步走战略的重点,一是农业; 二是能源和交通; 三是教育和科技战略重点一:农业,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3、“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发展速度的适当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发展目的的人民性,实现途径的开放性,战略重点的科学性,1、明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标准 2、丰富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内容 3、充实了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内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二、科教兴国战略,1、含义: “所谓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江泽民,,2、意义,(1)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是我国针对综合国力较量的态势和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采取的一项根本对策 (3)科教事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发展的大问题3、措施,第一,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 第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第三,在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增强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三、可持续发展战略,1、提出: 经济中心论 以人为中心论 可持续发展战略,,2、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战略。
它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 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1)坚持科教兴国战略 (2)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3)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4)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5)逐步建立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和综合决策机制、协调管理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措施,一是要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是坚持经济、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三是要加强对环境污染尤其是对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 四是要严格管理城市环境,重点加强对工业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四、战略方针和途径,(一)积极推进“两个转变”,实现宏伟蓝图 1、两个转变: (1)转变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集约型经济2、粗放型经济与集约型经济的区别:,,(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1、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
2、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农业基础地位不稳; 工业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重点,第一,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二,调整工业结构; 第三,发展第三产业第一 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1、农业是关系到我国13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 2、农业是关系到工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3、农业是关系到社会全局的稳定和发展的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人均资源数量大多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资源的分布、利用状况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从历史沿革来看,长期的封建经济延缓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4、我国的农业政策也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因素,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因素,,,,邓小平对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第一个飞跃,第二个飞跃,,1、新的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2、如何调整,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调整,第二 调整工业结构,一是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专业化水平低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行业的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 三是主要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 四是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力结构亟待优化 五是区域结构趋同,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 六是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工业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结构不合理,,基础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材料、动力和技术设备的工业部门,包括钢铁工业、石油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等基础设施,指使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最基本、最常用的设施,如交通运输、通讯、公用设施等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含义:,第三产业是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的各行各业第三产业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应和仓储部门; 第二层次是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旅游业、技术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