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docx
8页浅谈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第五篇:存在主义或生存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创始人为M.海德格尔和K.雅斯贝尔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成为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J.-P.萨特、M.梅洛-庞蒂 、G.马塞尔 、A.加缪 、S.de博伏瓦等欧洲其他国家也有流传50年代以后,在美国逐渐风行80年代中期,在中国高等院校部分年轻学生中也曾有一定影响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超出了单纯的哲学范围,波及西方社会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从60年代后期起,它在西方的影响开始衰落 存在主义,又称为生存主义,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叔本华、尼采和索伦〃克尔凯郭尔可被看作其先驱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保罗〃萨特和作家阿尔贝〃加缪是其代表人物 存在主义产生背景 存在主义的产生与它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存在主义产生发展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海德格尔(德国) 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他受尼采的影响很深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听见尼采的呼号 海德格尔认为,全部的西方思想史只关注存在着的事物,而遗忘了存在着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哲学研究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但是如何揭示这一点,他借用了其师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工具现象”这个词在希腊文中表示“自行显现”,故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即意味着让事物自己说明自己的企图他说:“只有我们不去企图把事物硬塞进我们为其制造的观念的框框中去时,它才能向我们显现自己这里是他开始反驳尼采认为知识归根结蒂是权力意志的表现的观点。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我们并不能靠强力、靠征服和压制来认识一个客体,而只能任其自然,以此来使它展示出它自己究竟是什么 笛卡尔所意识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而海德格尔一举撕破了笛卡尔哲学的图画他说,人的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世界中的存在人就在世界之中,因为人完全处于存在之中他把人看成是一个存在的场或是领域,场的中心并没有所谓的精神实体或者自我实体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人存在价值的看法他认为,“我将要死”并不是世界中的一个外在的和公开的事实,而是我自己存在的一种内在可能性我随时都可能要死,因此死就是我现在的可能性,而且我也肯定会死,无论是死于哪种方式,因此死又是我存在的极端性它是我各种可能性中最极端、最绝对的一个承认了死就是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因此海德格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对于人的有限性的体验,不在于其周界、延伸范围,而在于它存在的核心中——人都是有限的,因为它的存在充满非存在!海德格尔就是这么矛盾的论述着这个问题 萨特(法国) 萨特将存在分为两种: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一个物体同其本身等同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同意识一起扩展,而意识的实质就在于它永远是自身。
萨特认为,我们的思想超越自身、超越一切,因此人类的存在永远是自我超越的:我们在存在中永远超越自我因此,我们无法占有我们的存在,我们的存在永远在我们自身之外,也就是说,存在先于本质 但是,萨特没有意识到,在它的理论体系中,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却恰恰没有存在!自为和自在若没有一个已存在的空间任其施展,它们又怎么存在呢? 存在主义 - 哲学主张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为萨特所提出,代表了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同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形而上学一般给“本质”赋予了普遍的、抽象的以及形式的特征,而且一般认为在时间上来说,本质先于存在 存在主义认为,本质先于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的规定,它只适用于物,而不适用于人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其意义就是说他必须先存在,然后才创造他自己但是存在并不创造他,他是在存在的过程中创造他自己的萨特说过,“说存在先于本质,这里是指什么呢?他的意思是:首先是人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按照存在主义者的看法,如果人是不能下定义的,那是因为在最初他什么也不是,只是到后来他才是某种样子的人,而且是他本人把自己造成了他所要造成的那样的人……人不仅是他想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而且也是当他冲入存在以后,决心把自己造成那样的人。
人,除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那个样子以外,什么也不是可见,人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创造的,不是给定的萨特的这一段话也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存在主义之 “存在”的涵义 关于存在主义的基本概念“存在”: 1.指的是人的存在,而不是物的存在物”只能“有”,而不能“存在” 2.不是指一般的人、人类的存在,而是指具体的、个别的人的存在 3.不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某个人的具体存在,而是指孤独个人同自身的关系,他的自我感 4.不是指个人对自身的理性认识,而是指孤独个人的非理性的情绪体验 二、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 存在主义认为,包括人的存在在内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是偶然发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物质的宇宙杂乱无序,毫无规律、法则可言,也不是说科学对物质世界研究所发现的规律完全虚幻,不可信赖只是说,无论对于人还是物质的宇宙来说,都没有任何先定的东西 所谓偶然,是指物质世界的存在是没有理由的,也不是根据某种绝对的观念、思想或精神演绎出来预先具有一定意义的 既然所有的存在都不是决定的,而是偶然的,所以,存在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推知,从根本上讲,存在是荒诞的 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先决定事物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事先决定人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
关于荒诞这个问题的解决,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提出的途径是宗教信仰,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者则认为应该行动起来为自己争得生命的意义,创造自己的价值 三、自由和选择 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存在主义认识到,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 存在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主义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不同的存在主义者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都认为,我可以理解他人,他人也可以理解我,分歧在于:我将他人或他人将我当作物还是当作有主观性的人。
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萨特基本上属于一个类型,即他们认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对立的,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物的关系而以 布贝尔和马塞尔为代表的另一派主张则与之相反 海德格尔认为,一个人在世界上必须同其他人打交道,他和其他人的关系是“麻烦”和“烦恼”同其他的人相处,必将产生无限的烦恼,他或者与其他人合谋,或者赞成他人,或者反对他人 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布贝尔认为,人与外部世界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一种是客观的关系,其特征是“我与它”另一类看待他人的“我与你”的关系如果将人与人之间的“我与你”的关系当作人与物之间的“我与它”的关系来对待,那么人性就将毁灭在“我与它”的关系中,个人以纯粹客观的方式看待外部的东西,把它看作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加以利用和操纵的物 在“我与你”关系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他自己的内在的意义世界,“我与你”关系的特点是发自两个人内心的友谊。
我和你两个人都是主体,我们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而一系列的“我与你”的关系就构成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马塞尔认为,人不仅可以和自己交流,而且可以和他人交流,而使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的是同情和爱人与人的交流是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与他人交流时,他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从而看到希望 五、人生是一场悲剧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