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剥内扎侧切术加消痔灵注射环状混合痔145例临床报告.doc
4页外剥内扎侧切术加消痔灵注射环状混合痔145例临床报告【关键词】外剥内扎侧切术消痔灵环状混合痔作者自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采用外剥内扎皮桥切断 吻合肛门、侧切加消痔灵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明显,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145例患者中男89例,女56例;年 龄30〜70岁,病程5〜30年其中急性嵌顿环状混合痔30 例,经保守治疗5d者27例,均以肛缘环状痔核脱出为主诉1.2治疗方法硬麻或局麻,患者取俯卧位,宽胶布牵开 臀部,常规消毒铺巾,扩肛,使痔体充分暴露,检查痔核分 布情况,设计手术方案以痔的自然分界分3〜4段外剥内 扎[1 ]外痔切口选择与结扎内痔相对应处,切口呈放射 状梭形,上端至齿状线上0. 5cm,下端至外痔体外缘0.5〜 1.0cmoV形切开外痔体后,于内括约肌浅面剥离曲张静脉团, 提起相应之内痔部分,弯钳与基底部平行于肛管纵轴的方向 钳夹,2/ODixon线于钳的顶端行粘膜下层缝扎于钳上剪去 内外痔,Dixon线绕钳连续缝合痔基底,退钳后收紧缝线结 扎,修剪创缘呈梭形同法处理其他痔核各缝扎点不位于 同一平面上相临两切口间保留皮桥0.5〜1.0cm,冗长的皮 桥可于齿状线下1cm左右横行切除一段,剥离皮桥下静脉团, 充分止血后,行端端吻合。
于俯卧位左位及右后位切口处用 小弯钳由切口顺内括约肌外侧向上分离,左食指置于肛管处 引导,当钳子到达齿线处时,将内括约肌下缘挑出切断相 临内痔结扎点之间的内痔核组织用1 : 1消痔灵注射液分别 于齿线上0. 5cm粘膜下注射药液1〜2ml,充分按摩至药液吸 收,修整各创口边缘,延长切口外缘,肛管内置碘优纱条充 分引流术后第1天开始并每天使用威灵桔壳汤坐浴、换药 及肛门部红外线理疗2结果本组均一次手术治愈,疗程15〜25d,平均20d手术当 天多数患者肛门部灼痛及肛门坠胀便意感术区轻度水肿10 例,经综合治疗后消除;术后24h排尿困难9例,予膀胱区 热敷及诱导排尿,新斯的明肌注后缓解术后随诊6个月98 例(47例失访)无复发及后遗症3讨论环状混合痔属重度痔,为痔科难点,非手术治疗对重度 痔病的症状改善不明显,且重度痔通常具有病理解剖和生理 功能的不可逆性,故通过手术治疗重度痔病是必要的环状 混合痔的治疗应以减轻疼痛、缩短痔愈合时间、肛门外观满 意、功能正常为目标用传统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术 后排便时肛门疼痛,保留的皮桥部分常出现水肿或残留皮 赘,大块结扎痔核有可能造成肛门狭窄,在兴起的吻合器痔 上粘膜环切术(PPH)术未完全推广的情况下,多采用分段外 剥内扎术结合括约肌切断术治疗[2]。
本术式处理环状混 合痔,可将下移的肛垫等组织清除冗长的皮桥行切除吻合 达到肛管切口平整的要求肛门侧切后,可解除内括约肌的 痉挛,减轻肛门疼痛,同时恢复正常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 减轻术后水肿梭行外口延长,底部平坦,引流通畅,也可 避免肛门口水肿1 : 1消痔灵注射相临痔核间的残余痔核, 使痔核组织内产生无菌性炎症,促进核内纤维组织增生,动 静脉丛血管栓塞,组织萎缩,使痔核消失,减少复发混合痔分组结扎,每结扎1组,肛管周径缩小约0. 5cm 左右,若分3〜5段结扎,肛管直径将减少至2.5cm,小于此 口径,术后将发生肛管狭窄术后肛门口径与肛管皮肤切除 范围和保留皮桥数量有关本术式对环状混合痔分4〜5段 结扎肛门侧切可扩大肛门周径,保留皮桥宽度约1.0cm, 外痔切口口径尽可能窄,切口尽量表浅,以减少瘢痕组织的 形成,避免肛门狭窄的发生本手术操作:(1)麻醉要充分、到位、适度扩肛,使内痔 充分暴露,并设计好内外痔分组2)手术切口须与肛管放 射状纹理一致,各痔核剥离结扎应于齿状线稍上,但不应在 同一平面,以防狭窄3)痔核结扎后切除多余痔组织,残 端应保留0.5cm,以防结扎线脱落引起大出血,采用绕钳连 续缝合,避免大块结扎引起的肛门狭窄。
4)外痔切口与切 口之间应保留足够皮桥,皮桥下的痔组织应潜行剥离,但不 应摘除过多,否则皮桥容易坏死5)侧切时在切口挑出部 分内括约肌时左食指应置于肛管导引,避免另建创口,防止 肛管皮肤挑破形成肛痿6)内痔注射药物不应注入肌层, 以防止坏死感染,深度一般以针头插入有弹性感为度,边注 射、边退出参考文献】1李省吾主编.肛肠病诊治.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88.2鲁嵩雪,陈庆康.改良分段外剥内扎术配合注射消痔灵 治疗环状混合痔.中国肛肠病杂志,2006, 26 (3): 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