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沪教版六年级第一学期古诗词鉴赏.pdf

22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1675786
  • 上传时间:2018-08-1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49.28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六年级上古诗《望驿台》( 唐) 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注释】(1)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2)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3)居人:家中的人,这里指元稹的妻子4)客:在外的人,指元稹译文】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中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人,出门在外的人同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人赏析】这是白居易应好友元稹(zhě n)的诗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809 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色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

      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诗的中心是一个“思”字全诗紧扣思字,含蓄地、层层深入地展开首句“当窗柳”,传出闺中绮思,次用“扑地花”,写出驿旅苦思这两句都通过形象以传情,不言思而思字灼然可见三句推进一层,写出了三月三十日这个特定时日由希望转入失望的刻骨相思但仍然没有直接点出,只用“春光尽”三字来写,很有含蓄之妙四句更推进一层,含蓄变成了爆发,直点“思”字,而且迭用两个思字,将前三句都绾合起来,点明诗旨,收束得很有力量此诗诗格与原作一样,采用“平起仄收”式,但又与原诗不同,开篇便用对句,而且对仗工稳,不仅具有形式整饬之美,也加强了表达力量。

      因为,在内容上,这两句同时写双方,用了对句,就表现出双方感情同等深挚,相思同样缠绵,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相得益彰又由于用对局开篇,用散句收尾,章法于严谨中有变化,也就增加了诗的声情之美《秋思》2 ( 唐)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ch ó ng)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注释】?家:一作“归”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行人:指送信的人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译文】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赏析】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注释】1.“宿新市徐公店”——新市:地名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新市又为宋代酿酒中心,政府在新市设酒税官,由朱熹之子朱塾担任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痛饮大醉留住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2.篱落:篱笆 3 .疏疏:稀稀疏疏 4 .径:小路 5 .深:深远 6. 树头:树枝头上 7. 花落:新绿 8. 未:没有 9 .阴:树叶茂盛浓密 10 .急走:奔跑、快追 11. 黄蝶 : 黄色的蝴蝶。

      12.3 寻:寻找译文】在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捕翩翩飞舞的黄色的蝴蝶,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孩子们再也找不到它们了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爱的儿童,头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点出儿童捕蝶快乐,天真的背景 这儿有一道稀疏的篱笆和一条幽深的小路篱笆旁还有几棵树,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嫩叶还未长出的捕蝶图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将彩笔转入画面的中心,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而“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b ē i),山衔落日浸寒漪(y ī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注释】①陂:池塘②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含住了③浸:淹没④寒漪:水上波纹。

      ⑤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⑥腔:曲调⑦信口:随口⑧归去:回去⑨池塘:堤岸⑩雷震:宋代人,生平事迹不详,不出名,这是他的代表诗词之一译文】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火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淹没在清凉、泛着波光的池塘放牛孩子横坐在牛背,悠闲自在地用短笛吹奏着乐曲赏析】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 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 草满池塘水满陂 “ ,两个 “满“ 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 ,一个“衔 “,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 浸“ ,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 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 “,吹笛呢,则是“ 无腔信口 “ ,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 “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4 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十六字令三首》毛泽东于1934-1935 年,根据长征路上云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山给他的整体印象,创作而成的以十六字令为词牌的词,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风骨,也折射出作者宏大的胸襟和抱负《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l á n)奔腾急,万马战犹酣(h ā n)《其三》山,刺破青天锷( a)未残天欲堕,赖以拄(zh ǔ )其间译文】山,我策马扬鞭向前飞奔,未曾落马猛然回头一看,惊奇地发现此处山势极高,距离天空仅有三尺三!山,此山犹如翻江倒海,狂卷着巨浪;气势奔腾汹涌,好比千军万马在战场激烈厮杀! 山,高耸入云,像一把宝剑一样刺破天空,但剑刃锋利,丝毫未损天空都好像快要倒塌下来了,唯有倚傍着这宝剑『指山』,以他为倚靠! 【题解】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等单调,十六字, 是现存唐宋词中唯一以字数命名的词牌四句,三平韵毛泽东一生爱山,长征中登了大大小小不可胜数的名山、大山、高山、险山《十六字令》中所写的山,不只是“我见青山多妩媚”的爱恋,也不再是自然界中的真实山川,而是经过作者的艺术想象而升华出的山的原型。

      《十六字令》之所作非一时一地,是在“马背上哼成的”,是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修改和润色才定稿的,故词题下标名写作时间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完全符合创作实际《观沧海》( 东汉末年 )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5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 歌以咏志注释】(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2)碣( ji ?)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公元207 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3)沧:通“苍”,青绿色4)海:渤海(5)何:多么(6)澹澹( dà n d à n):水波动荡的样子 7)竦峙( sǒ ng zh 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8)萧瑟 (xiā o s a) :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11)若:如同 . 好像是 .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荣幸14)甚:极其,很15)至:到达,( 16)幸甚至哉:很荣幸至此幸,庆幸至,到达17)咏:歌吟(18)咏志:即表达心志19)志:理想(20)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二首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上翻腾着巨大的波浪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真是幸运极了,用作诗歌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 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 ? 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6 荡胸生曾云,决眦(z ì )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释】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