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研究法.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l****6
  • 文档编号:39028896
  • 上传时间:2018-05-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8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试论《诗言志辨》看朱自清的文学批评 研究法论文摘要:朱白清在《诗言志辨》中,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论诗,以征引法、定量分析、以一驭万法等方法厘清诗言志、比兴、诗教、风雅正变等命题 论文关键词: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方法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一书里,以“诗言志”为开山纲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论诗在明晰诗言志、比兴、诗教、正变源流时.运用征引法、定量分析、以一驭万等科学的方法建构篇什使《诗言志辨》如竹节浑融一体,屹立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册中 一、征引法 在《诗言志辨》之《诗言志》篇中,朱自清先生考察《诗经》及历代诗论原著,爬梳舂秋战国时的“诗言志”说,对“诗”、 “志”考镜源流 “言志”的本义原跟“载道差不多,两者并不冲突.现时却变得和“载道”对立起来 “诗教”原是“温柔敦厚”,宋人又以“无邪”为诗教,这却不相反而相成 “比兴”的解释向来纷元定论.可以注意的是这个意念渐渐由方法而变成了纲领 “正变”原只论“风雅正变”.后来却与“文变”说联合起来,论到诗文体的正变,这其实是我们固有的“文学史”的意念 在《献诗陈志》一节中,朱先生首先引今文《尚书·尧典》中舜的话及郑玄的注说明两件事:一是诗言志.二是诗乐不分家。

      从而得出论题,进一步考据诗与志之关系在文中朱先生引杨遇夫先生的观点:志字从心,声,寺字亦从声志、寺古音盖无二……其以…’为“志”或以“寺”为“志”.音近假借耳又据《左传》昭公十六年韩宣子“赋不出郑志”的话,说“郑志”即“郑诗”.因而以为古“诗”“志”二文同用,故许2慎径以“志”释“诗”闻一多先生在《歌与诗》里更进一步说道:“志”字从“”,卜辞…’作.从“止”下“一”像人足停止在地上,所以…’本训停止……“志”从“”从“心”.本义是停止在心上停在心上亦可说是藏在心里闻先生说“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饱”从这里出发他证明了“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但是到了“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 “志”已经指“怀饱”了 分析诗与志之内在关联后对“言志”一词,朱先生从《论语》钩稽文献 《论语》中的《公治长》篇云:颜渊,子路侍子日:“盍各言尔志?”子路日:“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先进》篇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语更详两处所记“言志”,非关修身,即关治国,可正是发抒怀抱 在《礼记.乐记》载子夏答魏文侯问乐云:“今夫古乐……: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这里“语”虽在乐终.却还不失一种“乐语”这里所“语”的是乐意.可以见出乐以言志.歌以言志,诗以言志是传统的一贯正是通过翔实的、可信的史料,朱先生总结出:以乐歌相语.该是初民的生活方式之一那时结恩情,做恋爱用乐歌,这种情形现在还常常看见.那时有所讽颂,有所祈求,总之有所表示,也多用乐歌人们生活在乐歌中乐歌就是乐语,日常的语言是太平凡了.不够郑重,不够强调明白了这种“乐语”,才能明白献诗和赋诗 但这仅仅只是“诗言志”的第一层含义在《诗言志》篇第四节《作诗言志》中,朱先生说:“清代袁枚也算得一个文坛革命家.论诗也以性灵为主,到了他才将“诗言志”的意义又扩展了一步,差不离和陆机的“诗缘情”并为一谈他在《与邵厚庵太守论杜茶村文书》中说道:诗言志劳人思妇都可以言, 《三百篇》不尽学者作也3(《小仓山房文集》十九)劳人思妇都是在“言志”,这是前人不曾说过的可是在《随园诗话》一文里他又道:《三百篇》半是劳人思妇率意言情之事那么,他所谓“言志”, “言情”只是一个意义了这是将“诗言志”的意义第三次引申.包括了“歌食、歌事”和哀乐之心朱先生由远及近。

      纵向分析,将“诗言志”的本义引申义厘清同时这一诗学的古老命题.让朱先生通俗简明的话语说清了 二、定量分析法、 “比兴”是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术语此二字.尤其是“兴”字向无确解朱先生对《毛传》释“兴”诸例作精确统计和严密考析后说:“《毛传》(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 “前人没有注意‘兴’的两重义,因此缠夹不已他们多不敢直说兴是譬喻,想着那么一来便与比无别了 ”他以为.所谓“比”就是“兴以外的譬喻 ” 在《比兴》篇第一节《毛诗郑笺释兴》中.朱自清先生对《毛诗》中有“兴也”的出现作了统计:“兴也”共一百十六篇.占全诗(三 0 五篇)百分之三十八 《国风》一百六十篇中有兴诗七十二;《小雅》七十四篇中就有三十八,比较最多;《大雅》三十一篇中只有四篇;《颂》四十篇中只有两篇,比较最少 《毛传》的“兴也”,通例注在首章次旬下, 《关雎》篇首章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兴也”便在“在河之洲”下但也有在首句或三句、四句下的一百十六篇中,发兴于首章次句下的共一百零二篇.于首章句下的共三篇于首章三句下共八篇,于首章四句下的共二篇即《汉广》、 《桑柔》。

      在精确的的数字下,朱先生对《毛传》的“兴”有结论:即“兴也”的“兴”有两个意义.一是发端.一是譬喻.这两个意义合在一块儿才是“兴” 为了能有更加可靠的证据.朱先生又对“兴”义进一步溯源,参考劳孝舆《春秋诗话》对《左传》了然于心后的一番计算:《左传》所记赋诗,见于今本的《诗经》共五十三篇;《国风》二十五, 《小雅》二十六, 《大雅》一, 《颂》一引诗共八十四篇:《国风》4二十六, 《小雅》二十三, 《大雅》十八, 《颂》十七重见者均不计再将两项合计,再去其重复的,共有一百二十三篇:《国风》四十六, 《小雅》四十一, 《大雅》十九, 《颂》十七,占全诗三分之一强.可见“诗三百”为时流行之盛之广了赋诗各篇中《毛传》定为兴诗的二十六,引诗中二十一;两项合计,去重复,共四十篇,占兴诗全数三分之一弱赋诗显用喻义的九篇有七篇兴诗引诗显用喻义的十篇,有五篇兴诗 经过定量分析后,朱先生举《左传》明言喻义而与《毛诗》相合的五篇为例对兴义进行溯源 例如文公七年《传》云:宋成公卒,……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日:“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阴矣葛墓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按《葛蒜·序》、 《传》云:《葛蒹》王族刺平王也。

      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绵绵葛墓,在河之浒兴也,绵绵.长不绝之貌水崖日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兄弟之道已相远矣)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从《左传》中的引诗与《毛诗》中比兴相互关联,朱先生得出:《毛诗》比兴受到《左传》的影响但春秋时赋诗引诗,是即景生情的,在彼此晤对的背景下,尽管断章取义.还是亲切易晓, 《毛诗》一律用赋诗引诗的方法,却没了那背景所以有时便令人觉得无中生有了 《郑笺》力求系统化,力求泯去断章的痕迹,但根本态度与《毛传》同.所以也还不免无中生有的毛病 三、以一驭万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的《诗教篇》与《正变篇》中分别阐述《诗》教在六艺之教中的地位,及引《诗》证《诗》教用途,考辨《诗》教的渊源,在《正变篇》中考辨郑玄风雅正变论以至发展为诗体正变论的纵向走势 首先,在《六艺之教》中,朱先生提出“诗教”一词最早来源于《礼记·经解》,而当时郑玄在《经典释文》说《诗》是六艺之教之一同时《淮南子·泰族》篇也论六艺之教5却不同于《礼记》.但《淮南子·泰族》篇“诗风”和“上教”含混到西汉时.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玉杯》篇将六艺分为“《诗》《书》”、 “《礼》《乐》”、 “《易》《春秋》”三科,又说“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可见并不特别注重诗教和《淮南子.泰族》、 《经解》篇是相同的。

      董仲舒承用旧式六经的次序而分《诗》《书》、 《礼》《乐》、 《易》《春秋》为三科合于传统的发展.西汉今文学序列六艺,大致都依照传的次第这次第的根据是六学发展的历史后来古文学兴,古文学根据六艺产生的时代重新排它们的次序即《汉书.艺文志》中六艺的次序为《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诗经》放在第三位究其原因是西汉阴阳五行说极盛,汉儒本重通经致用这正是当时的大用.大家都偏向那个方向去况且当时整个六学也多少都和阴阳五行说牵连.竭力发挥一般的政教作用 其次,在《著述引诗》中,朱自清先生开篇说:言语引《诗》,春秋时始见, 《左传》里记载极多,私家著述从《论语》创始;著述引《诗》,也是从《论语》起始以后《墨子》和《孟子》也常引《诗》,而《苟子》引《诗》独多 《苟子》引《诗》常在一段议论之后,作证断之用,也比前人一贯苟子影响汉儒最大.汉儒著述里引《诗》也是学他的样子,汉人的《诗》教,他该算是开山祖师接着汉人著述引《诗》,当推刘向为最而刘向的用意无非要“使为法者章显,为戒者著明”再次,是阮元著述引《诗》宣扬德教,而且阮元只概括地举出“政治言行”.然而其他论著引《诗》为宣扬德教。

      朱自清先生概括为引《诗》也是断章取义的作证,引《诗》可以说明人事如德教、政治、学养也有论天道,更有引《诗》以述史事,明制度,记风俗,明天地理 第三, 《正变篇》由考辨郑玄风雅正变论引到用其解诗次及评诗、作诗再到论“文”按朱自清先生的理解:“风雅正变”是解郑玄《诗谱序》,说第一审乐知政,第二是知人论世.第三是美刺,最后是变风变雅而变风变雅的原义,是孔颖达《诗大序疏》中的“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 ‘变’就是达于事变”而风雅正变的首创者郑玄综合6审乐知政,知人论世,美刺.变风变雅来组成诗论系统但此诗论系统的支柱“正变”说未能圆满完成且“风雅正经”和“变风变雅”无确切的区分为此朱先生依据《说文解字》、 《淮南子.汜论》、 《易.系辞传》《汉书.天文志》等著作中分析得到诗的正变在乎所美刺的政教. “风雅正经”固然“为法者彰显”, “变风变雅”也“为戒者著明”综上所述,朱自清先生之《诗言志辨》,以文学批评的角度论述诗学运用征引法、定量分析、以一驭万法等方法来架构文本以大量翔实的史料论证“诗言志”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添一瑰宝予后学之人以启迪.借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