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3137060
  • 上传时间:2021-11-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50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2012-10-15 11:41:48李解环来源:《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2 期【内容提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 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冲突还是一致、价值地位的高低以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 系等焦点问题上而中国学者则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展开了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并形成了合理的理论表述关键词】认同民族国家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一体化与离散化趋势并存,而绝大多数多民族国家中 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亦并不总是一致由此,学术界特别是西方学者的许多研 究成果多聚焦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民族认同的负面功能及其与国家认同的 孑盾和冲突上与Z相对应的是,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其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内部认同也都在不断发展特别是目前中国正处 于社会变革时期,现代化过程给和对较为传统和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带來的种种 震荡和变化,产生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Z间的矛盾,有的甚至影响了部分少数 民族已有的国家认同这种状况,令许多学者开始结合的实际情况反思 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概念(-)认同的内涵“认同” (identity),源自于拉丁文idem,原意为"相同"或“同一”, 16世纪在英语中出现起初主要用于代数和逻辑学,从洛克时代开始‘identity 与哲学中的认识主体问题发生了关联[1]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 一词 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最后在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认同”是人类的基本特性之一,是某种深刻的、基础的、 持久的或根木的东西,区别于“自我”表面的、偶然的、易变的内容和表征弗 洛伊德认为,认同仅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 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詹姆士指出,个体认同于群体的过程其实就是 个体把群体的规则内化的过程[3]而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学者们则强调身份 和集体认同对个人行为的深刻影响,总是把“认同”当作“原因”或者“动力”, 用来解释群体特性、感情和行为等社会政治现象[4]芒茨爱拉特•吉博诺总结 了 “认同”的三个功能:“其一是做出选择;其二是与他人建立起可能的关系; 其三是使人获得力量和复原力” o认同因此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 准则,“认同”问题研究对于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概念民族认同(有时也称为族群认同)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这一概 念最早出现于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认同”涵义在民族 研究领域内衍生出了 “民族认同”的概念[6]之后的学者们不断地为民族认同 的概念做界定,如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认同” (ethnical identity或national identity)这个术语取代了先前的两个术语:“民族特点”(nationalcharacter)和“民族意识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7] 0美国学者迈尔威利•斯徒沃德强调,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 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接近态度[8];卡尔拉主张民族认同是 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并且这种群体水平上的 认同一般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9]; 我国多数学者认为,民族认同主要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性的认 可与共识[5]等我们看到,学者们对民族认同概念的界定,均比较侧重于文化 与情感因素因而,近年来学术界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简单表述,即民族认同就是 民族的身份确认,指成员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知和情感依附。

      而国家认同概念,则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行为革命时期的政治学领域 如果说学者们对民族认同概念的界定体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多样性”色彩的 话,这主耍是因为民族认同较多地依赖于体貌特征、共同记忆、血缘关系和历史 文化传统等特征性要素而他们对国家认同概念的解释则相对统一,即国家认同 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口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 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一国存在 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国族身份,将自己的 民族口觉归属于国家,形成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主体意识[5]也就是说, 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加于某一国家这一政治共 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它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为国 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独特性和连续性提供重要保障[10] O简而言之,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在此基 础上产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则是社会成员因其自身隶属于不同的民族、国家而产生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的焦点问题自20世纪中期以來,认同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

      在当代多民族国家中, 社会成员的认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侧重于文化归属的民族认同和强调政治归 展的国家认同但忖前全球化作为重建世界经济体系、政治格局以及文化形态的 重要力量,已经成为影响一国内部民族认同问题的重要变量因而当前国内外研 究者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国家 认同的认同危机上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焦点问题上其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冲突还是一致主张二者具有一致性的学考认为,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前提和文化根基 其理由是:作为局部的、游离性的民族认同并不先于国家认同而存在,却是后者 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说,族群的群体意识与国家的关系十分 微妙;往往先有政治国家,然后由国家创造出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11]并且, 多民族国家对强调血缘、语言及地域特征等文化因素的民族认同的包容和正确引 导将缩小齐民族成员的心理距离,更好地体现国家一体的观念就此,艾丽斯•杨 曾指出:“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并非是对立的、排斥的,而是两者兼容的” [12] 此外亦有学者指岀,还存在某些现代民族(族群)是在国家框架内形成和确认门己 的身份和认同的情况,比如新中国的民族识別[4]。

      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则倾向于挖掘存在于二者之间的张力他们强调,民族认 同与国家认同从本质上说是相互对立和刀盾的事物,因为国家整合要求放弃民族(或族群)特性,而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其独特的权利要求这一论点在冷战结 束后,长期性的民族政治冲突波及全球的社会背景下,发展成为“冲突论” 0其 核心内容是:在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过程中,通过忽视、压制乃至消除 民族差异性或异质性要索的方式,打造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和国家民族,实现国家 的同质性建构[13]显然,这一主张有推销文化霸权主义的嫌疑比如,亨廷顿 在《我们是谁?一一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把美国的国家认同描述 成是由白人新教徒群体所传承的文化体系,并视其为美国文化的主流和国家特性 或国民身份的象征——这无异于否定其他民族及其文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否 定美国社会中民族差界性或界质性存在的事实[14]同时必须要指出的是,政治 实践领域“主体民族化”政策的执行效果也并不佳,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 是在非洲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因此而产生的国内民族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其二,二者之间价值地位高低问题显而易见,这一问题与第一个焦点(二者冲突还是一致)关系密切:冲突意味 着二者之间在价值地位上必有高低之分,而一致则标志着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实际过程。

      上世纪人类政治实践中的两大现象一一民族国家建立(民族独立)与多 民族国家整合,可以分别视为民族认同优先与国家认同优先的个案悄况事实上, 黑格尔于1830-1831年,在柏林大学所作的著名讲演中就指出:“国家是存在于 地上的神圣理念”真理是普遍的和主观的意志的统一;一般概念只有在国家 中才能发现”由黑格尔的论述,我们有理由推断在他的观念中,国家认同应高 于民族认同;但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引发的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却强烈 冲击着这一传统的国家认同观念,进而包括部分学者在内的相关人士提出,民族 认同应高于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没有资格同化或凌驾于民族认同之上但这一观 点的发展却成为了多民族国家内部因民族复兴运动而形成离散化趋势的理论根源事实上,就民族认同本身的性质而言,具对于国家认同是具有依赖性的「它 要么在抵抗现存国家认同的斗争中强化自己(作为国家认同的反对者),要么从属 于国家认同而存在(作为国家认同的忠诚者),要么则导向新的国家认同(创建新 的国家)在政治实践中,当今世界没有任何族群或族群成员能够离开国家而独 立生存,无论是在政治安全和经济依赖的意义上,述是在地理学的意义上,概不 例外[4]。

      有鉴于此,近二十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他们对民 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或做补充修正或重新定位,归纳起来其主要内 容为:诉求国家认同必须以尊重民族认同为前提,民族认同可借助于国家认同实 现合作与双赢其三,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由于民族与国家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认同取向,理论上出现了二者之间冲突 与矛盾以及价值地位的高低之争实践中同样存在着多民族国家内部面临民族认 同与国家认同的失谐状态,这种失谐状态的存在原因除了民族与国家固有的差异 以及经济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心理因素,由此而引发了一个问题——文化 适应文化适应是个体与其他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岀现的一个多纬度适应过程 瑞菲尔德等认为,文化适应是指两种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在连续接触的过程中所 导致的两种文化模式的变化[15]结合认同失谐的主题来说,当一些民族或族群 进入现代化阶段,其不断感受到社会结构和传统文化解体的危机,而产生了对外 来先进文化一体化的情绪化抗拒强烈的民族认同也就口然成为宣泄痛苦情绪的 一种表达方式进而,为保持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纯洁性、连续性及优越感,形 成了对民族同一性的强烈追求我国学者对此也做出过阐述,比如张友国曾指出 “尽管多民族国家的中央政府力图把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尽可能广泛的意义上 传输给全体国民,但这种理想在中央政府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外的一些边缘地区总 是难以实现……日后的外來因索即使在构成对边缘文化自下而上的危险的同时, 也作为一种刺激,促进边缘地区民族集团采取相应的集团行动来保T传统文化和 地方惯例。

      [16]”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也使得文化适应问题在认同研究中的重要性H益彰 显因为不断扩张的全球化不仅超越了传统民族国家的权力框架,对国家主权造 成了致命的冲击,更毫不留情地破坏着不同文化Z间的边界,削弱文化多元的根 基,威胁民族认同的合理层面正如萨林斯所说,全球化威胁着族群认同,也威 胁着国家认同[17]三、当代中国认同研究之现状1.源于西方理论的中国认同研究认同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被引入到中国,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 球化进程的加快,多民族国家内部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与冲突所导致的 认同危机,使得认同研究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当代的认 同研究主要源于西方理论,首先是从介绍西方理论开始的:部分有着在国外著名 学府求学经历和语言优势的中国学者,因其较早了解了国外认同研究的动态和最 新理论,将这些信息通过其翻译的著作介绍到來①还有部分学者通过较为 系统详实地梳理和解说,较为客观地比较和评价两方的认同理论与研究②在这 种理论背景的基础上,有些学者们开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反思中国作为多民族 国家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所面临的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