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专项复习---标点符号.doc
14页贾令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课 题《中考专项复习——标点符号的使用》课 型复习课授课时间主备人朱 杰课时安排2课时缺课学生授课人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标点符号的用法及作用,了解常见的标点符号误用情况并能正确改正2、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运用标点符号3、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重 点1、了解中考标点题考查形式及考查内容,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及作用,辨析并改正错误用法2、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难 点辨析并改正标点符号的错误用法媒体选择多媒体板书设计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速记口诀)1、常用标点符号用法及作用;2、辨析并改正错误用法;3、正确书写、使用标点符号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预设个性设计一、激趣导入 有一个人外出打工有一天,他寄回一封家书:“儿的生活好痛苦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好多钱结果他的父母看了之后一个哭,一个笑,你知道为什么吗? 哭曰:儿的生活好痛苦,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好多钱 笑曰:儿的生活好,痛苦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好多钱 由此可见,标点符号对人与人之间表情达意,互相沟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了解“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格式正确,卷面整洁三、了解山西中考标点题考查形式及考查内容1、考查形式:多以单项选择题为主,也不排除改错题、综合应用题型的考查 2、考查内容: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及作用,辨析并改正错误用法3、考试频率最高的能力点:①问号的使用;②引号与相关点号的位置关系;③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显示文章的层次 4、出示2009年山西中考标点题祖国甲子华诞,风云灿烂岁月”在祖国60周年大庆来临之际,请表达你的心声要求:用上分号、叹号2分)【例如】母亲啊,航天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我为您骄傲;汶川地震中坚强地站起我为您自豪;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为您欢呼在您的怀抱中成长,我无上荣耀!四、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分类及作用 、,;:——点号:表示语句的停顿和语气 “”()《》——……——标号: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五、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及作用——抓住特殊,口诀判断 (一)问号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 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 (1)第一注意选择问,全句末尾才用问选择性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
例:a.你打算到西安去呢,还是到广州去呢? b.你打算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 c.你是临场害怕呢,还是身体不舒服?(2)第二注意倒装问,全句末尾也用问倒装性的问句,问号也打在全句末 例:a.怎么了,你? 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3)第三注意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特指性的问句,每个问句的末尾都要打上问号 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强调】一句回答选择问,每句回答特指问(选择问和特指问的区别)当所提的问题能够用一句话来回答时,这些提问是选择问;当所提问题必须分开回答时,则这些提问是特指问 例:(1)你打算今天去呢,明天去呢,还是后天去呢? 答:我后天去一句就可答出,证明原句是选择问) (2)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答:张三能去,不我不能去你说得对,我是不能去需要分开作答,证明原句是特指问)(4)第四注意无疑问,陈述语气不用问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这样的句子就不能打问号 例:a.我不知道他叫什么 b.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
c.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 d.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e.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检测反馈1、下列各句标点符号错误的在原句上加以改正 (1)是减少试题数量呢?还是延长考试时间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2)或是你去?或是我去?还是两人一起去?(3)“怎么了?你他关切的问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4)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2、下列句子中问号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C ) A.枝叶青黄,人世沧桑,是无休无止的重复,还是无休无止的进化? B.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吗?那么人呢? C.在黑色的秋夜里,秋虫唧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秋虫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亦或是将生命的全部价值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绝响里? D.市长每天都去掏烟囱?他不处理日常政务?市里没有比掏烟囱更重要的事?我心里纳闷二)感叹号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
关键注意倒装叹,全句末尾才用叹倒装性的感叹句,感叹号要打在全句末尾 例:a.多美呀,祖国的春天! b.真壮观啊,黄果树瀑布!c.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啊,在改革开放后,变得更壮美了! 检测反馈1、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1)孩子啊 你的行为多么高尚 (2)伟大啊 中国2、修改标点符号 她说:“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呀!大并套小并, 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 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三个以上并列词,连词用在后两个“啊”、“呀”结尾来并列,拖音用逗不用顿(三)顿号 (1)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有的句子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a.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2)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例: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3)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 例: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b.这个县有30多所中小学 (4)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概数即约数,是不确切的数目,中间不能打顿号 例:a.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 b.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注意】要区别于表示两种并列的情况 如:国内的大学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时都必须选修一门外语5)三个以上并列词,连词用在后两个(顿号相当于并列连词“和”“或”“及”“与”,这些词前面不能用顿号,只有两个词语并列时,一般用连词不用顿号,但也可用顿号三个以上词语并列时,前边用顿号,后一个用连词,也可都用顿号例:a.人类幸福有两种敌人:痛苦与厌倦 b.生命的油灯里有三根芯:大脑、热血和呼吸 (6)“啊”、“呀”结尾来并列,拖音用逗不用顿(虽然是并列的词和短语,但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以使节奏慢下来,在词和短语的后面加了“啊”、“呀”等语气词,这时就应用逗号而不能使用顿号) 例:a.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b.大街上到处摆着饰物摊,手链啊,布包啊,丝巾啊,胸针啊……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检测反馈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D ) A.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树可以成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 B.我父、母都是美国留学生,母亲先学医,后又攻读工艺美术C.他受到领导信任,单独掌管一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大发电厂的拨款计划 D.眼、耳、鼻、舌、身是人体的五个官能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B ) A. “怎么了?你他关切的问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B.李四光用他的学识和智慧,为我们描绘了多么美丽的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稀有元素、分散元素等矿产资源的远景啊! C.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D.细看这妇女,不过三十二、三岁,头发散乱,微长的面孔有些憔悴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四)分号分句内部有了逗,分句之间才用分并列分句内部有了逗号,这并列分句间才能用分号 例: a.我们过苦日子时,他来了;我们过好日子时,他却走了 b.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检测反馈 修改标点 (1)中国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一是“重术轻学”的传统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不利影响;二是对基础研究投入过低 (2)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五)冒号提示下文用冒号,总结上文要带冒 例:a.下午他拣了好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烛台,一杆台秤 b.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师生关系非常融洽注意】表示提示下文,提示的范围必须清楚,否则会造成误解例:我们并不讳言:前两年,我们的确有过相当困难的时期,但是这种情况改变得很快这是冒号使用有误的例句冒号只提示到“时期”,所以为避免误解,应改为逗号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中间或者后边,不用冒号例:李老师说:“我走了还有王老师,王老师会照顾她的 例:“谢谢你,”李老师说,“车快来了吧?” 例:“李老师,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范福喜问检测反馈 1、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A、对于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我们需要分析哪些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B、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C、“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D、他暗自下定决心:不看电视,不听音乐,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终于译完了这本书2、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A.“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B.杏花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