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美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研究.docx

1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00570027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2.32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美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研究    薛红Summary: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接收信息量巨大、目的性明确、敢于尝试和挑战等特点,与之相应大学生又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矛盾和问题,诸如知识的不够体系化、学习目的的相对功利性以及对未来比较迷茫等针对这些特点与问题,美学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理论性和审美性等特点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大学生的思维养成、品行养成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研究认为,美学教育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是在高校普遍开设美学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并以艺术人文类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实践感性补充Key:美学教育;大学生;成长:G40-014文献标志码:A:10085831(2017)05014407美学教育是指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美学相关教育,具有情感性、理论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等特征美学教育与通常所说的美育具有一定的共通性,比如都涵盖审美教育,但是美学教育更偏重于理论学习和对审美现象的抽象总结比之于审美教育,美学教育的内涵更为深刻,但是其外延则互相包容因此,美学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之为美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以认为,美学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美学教育研究概述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中,对于美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和边界划分虽然美育在中国历代的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比如儒家一直倡导的乐教以及孔子提到的“兴观群怨”,但是美育的学科概念和界定来自于西方新中国成立以来,张正江博士曾这样形容中国的美育发展之路,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是美育的探索时期,当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相对单一,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和教育界开始大力倡导美育的作用[1]当然这主要指中小学美育,而这段时间的大学美学教育则基本是乏善足陈从1984年至今,发表在公开刊物上以“大学生美育”或“大学生美学教育”或“大学生审美教育”题名的文章多达600余篇,主要研究成果大致基于五类研究角度:(1)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角度如:朱海峰从美学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进行研究,提出借助美学理论,增强德育教育的愉悦性[2] ;彭美贵通过对苏中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现状调查,对大学生思政美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3];刘玲灵、徐成芳提出要充分发挥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4];张译元主张以“互联网+教育” 为导向,将美育贯穿其间,开创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新局面[5];刘艺超则重点分析了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美育融入到德育中[6]。

      可以认为,在对大学生美育的认识和实际操作中,大多与德育挂钩,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在一起2)艺术教育角度如:万婷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特征,对加强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提出建议[7];张团燕、李宜芳认为艺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義[8];文媛提出川剧艺术走进校园不仅是地方文化资源的转化,也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范畴[9];彭聪提出艺术欣赏教育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0]事实上,艺术教育包含文学、艺术等各种审美手段的应用,这也是在美育中作为实践感受类教育最常用的方式3)大学生素质和人格塑造以及全面发展角度如:朱磊提出美育对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完善具有深远影响[11];朱晓辉在分析审美教育和人格教育关系基础上阐释了审美教育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2];吕东春针对大学生审美教育,以具体事例阐释了高校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3];李修超提出审美教育在完善大学生人格方面的重大意义,高校应该加强审美教育,增强实效,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14]显然,这是结合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而提出的,也是美育受到普遍重视的功能之一4)心理学及大学生心理发展角度如:丁铮、高秦嫣提到审美教育中的大学生审美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所具有的丰富审美情感和个性化审美追求[15];谢美玉从审美意识与生命意识、审美能力与认知能力、审美体验与积极情感的关系谈美育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培养的重要作用[16]。

      5)对不同专业类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角度,以及具体课程与美学教育关系角度如:杨春燕对医学专业学生提出通过美学教育塑造医学生的良好人格、世界观、价值观等[17];张洋、李贵森从体育教育对审美教育的促进进行阐释[18];杨楠楠基于美学的视角,阐释篮球运动具有的美感,剖析大学生篮球运动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19];鲁艺提出中医药专业大学生的美学教育问题[20]不管是从学科专业还是从具体课程入手,实际上都是强调美育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及对于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此外,还有从校园文化、传统美育思想、美育家理论研究、实施美学教育的策略等维度进行论述的系列研究成果同期发表在公开刊物以“高校美育”或“高校美学教育”或“高校审美教育”题名的文章约1 200余篇,其类别与冠大学生题名的文章相近显然,从数量上看,着力于大学美学教育的文章并不多,尤其对比于讨论中小学美育近万篇论文数量的实际情况更是如此从论文类别看,对大学生美育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德育、素质教育的范畴之中,对美育涉及的领域进行了比较广泛的延伸,但是对美学教育本身的学科特点研究并不深入,美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也缺少进一步系统化的梳理,而这种系统性理应建立在大学生成长特点基础上。

      鉴于此,笔者拟就美学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二、当代大学生特点及其美学教育的引导性美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从西风东渐到新时期教育方针,都能看到重视美育的呼吁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受教育者,当代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受教育者的一些共同特点,在美学教育中应该受到格外关注并得到相应的引导 (一)信息量巨大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量巨大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度和接收量远胜于之前任何时代事实上,大学教育已逐渐成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人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时代的特征在大学生身上烙下的印记格外醒目作为大学生的群体性特征之一,大量自主接受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大量的信息集成,使大学生们在接受知识的广度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局面,尤其身在网络时代和影像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迅猛,传播方式快速高效新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地域,各种各类知识以图像、精简的文字、网络流行语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四处传播,并成为青年人成长的背景,使大学生们显得更为见多识广除了网络的无所不在,还有交通的便利快捷,使大学生随时都有更多的机会去面对和体验不同的世界。

      然而,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处于发展之中,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微小的一句話或微不足道的一件事都可能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莫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不断延伸的同时,尤其在自主认知过程中,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深度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中,知识的谱系和来源非常分明,师传授于弟子、弟子受教于师,在书本中探求知识的来源,追根究底,逐渐追寻但网络时代衍生的快餐文化,使得很多知识不再局限于学院派的探求,而成为铺天盖地的灌输接受的知识信息变得零碎,不成体系,知识的碎片化现象十分突出,知识系统经不起严密推敲和自身思维的逻辑细究笔者以为,长期在碎片文化的浸润中成长,不做脑力的努力和尝试,必然影响大学生对真正知识体系的接受和思考,也会使部分大学生满足于碎片式的知识结构而不做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育人的根本宗旨大学时期的美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小学实施浸润型美学教育的总结,在这个阶段对学生实行美学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对美的体验式感受,而应上升到更高的理论思维的层面,使大学生能够整体性把握美的表现和特点事实上,对世界的美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既有感性的认知,亦有理论的总结与归类,体现出的是深入把握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可以引导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理论的把握与总结,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碎片式认知。

      二)目的性明确目的性明确有时是作为贬义词存在的,往往和一些功利性的行为相联系但是就大学生群体而言,目的性明确却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性的进步,视为对自己将来发展的一种冷静判断,这对于年轻大学生来说殊为不易青年时期应该为未来的事业和家庭打下基础,而大学阶段对个人生活的这两方面发展都有莫大的影响大学四年是初步成年阶段,大学生将独立面对世界和他人,并独立作出选择和判断从这个层面来说,大学生目的性明确必然是相对的,对未来事业、家庭生活的迷茫与对未来生涯规划的明确性共存明确的方向便是需要努力的方向,大学生热衷于做一些他们认为有用的事情,比如,大学流行的考证热、考级热、考研热,实际上就是增加学习的有用性,增加就业的砝码然而,迷茫始终伴随着成长,大学生常常迷茫于究竟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所以在大学阶段很容易追随其他人的步伐,在考研、出国等问题上非常容易受到朋友和同学的影响,在大学中形成一股热潮,而在择业中也比较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大学生的迷茫其实也带有某种明确性和大学生群体的第一个特点相对应,由于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渠道非常广阔,所以他们的选择也更为多样化,也是由于信息的广阔和透明,他们的选择一般不会太盲目,选择中的理性成分日益增多。

      同时大学生群体还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在压力面前大学生应对压力的对策也相对明确,这种明确化在进入高考阶段其实已经体现出来对高校专业的选择,以及选择辅修专业、考级考证等都是大学生面对现实和正视自身的表现,所以大学生对于未来或有迷茫,但在行动中却能够比较明确地知道应对之策当然,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学生的目的性明确特征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受教育主体目的性过于明确或者目光过于短视就会忽视需要长期性培养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设立的受欢迎程度和被自主接受程度就会降低而教育者如果也急功近利,必然会影响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可见,大学生目的性明确特征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展现了大学生对于自身更为理性的思考和选择,另一方面却又容易使教育者犯急功近利的毛病,这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和平衡美育理论认为,美学教育的感受力和情感性可以引导大学生在理性的务实中寻求精神的平衡大学之所以被视为象牙塔和被定义为高等学府,原因便在于大学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对个体的精神世界负有引导和充实的职责现实的就业压力和成长压力使得大学教育不得不具有务实的一面,而美学教育的理论深度与精神探求特征则可以引导学生寻求务实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

      三)敢于尝试和挑战当代大学生有一个相对一致的成长背景;改革开放和独生子女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眼界较开阔,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特点,渴望实现自我价值,面对挑战敢于尝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与世界接轨,中国学生的视野和眼光也正在与国际接轨,他们有着与父辈和祖辈迥异的人生追求和向往同时作为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相对更加强烈,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之心,对理想和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使他们愿意接受挑战,并愿意为了目标而奋斗与此对应,因为相似的成长背景,大学生固然有着相似的为了目标不断挑战和尝试的特点但同时,由于多元的世界和青年人自有的自我性,这种自我性会因为独生子女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强化,所以在大学生中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趋向多元,一方面有自我奋斗的意识,对未来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又因为多元的世界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导致对未来的一定程度的迷茫和不安相对而言,美学教育具有视野广阔等特点,美学教育的视域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树立大学生在面对社会生活层面时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理论认知和感性思考 三、美学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