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拾《床》之古义.docx
9页摭拾《床》之古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李白的名句,人们是 最熟悉不过的了,然而对于诗句中的“床”,却一直被许多人 误解为睡觉的床 床,早在古代可不是用来睡觉的,却是供人坐卧的器具,因 而“床”的古义与现在是有区别的《说文》解释为:“床,安 身之坐者因此,在一些作品中遇到“床”字,我们便可以理 解为供人坐卧的器具如《孔雀东南飞》中“媒人下床去”, 贺铸的《凌歌》中“量船载酒,赖使君、相对两胡床”,朱敦 儒《念奴娇》中“照我藤床凉似水”,李清照《孤雁儿》中“藤 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等诗句中所提及的“床”、“胡 床”、“藤床”都是这种供人坐卧的器具 床的使用历史很早,传说是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发明的床从 战国一直到东汉之前都没有椅凳,这个时期的“床”包括两个 含义,既是坐具,又是卧具汉朝以前,中国人的坐卧方式 是席地而坐,待客均在主人睡卧周围久而久之,形成了待 客的等级观三国时期是中国低矮家具的形成期,人们多以 席地坐卧为主所以在古典文献中也就出现了“筵席”一词 东汉郑玄注《周礼》时解释说:“筵亦席也,铺陈曰筵,籍之 曰席,筵铺于下,席铺于上,所以为位也《现代汉语词典》对“床”的解释为:①供人躺在上面睡觉的 家具。
②像床的器具:冰床、机床③某些像床的地面:苗 床、河床从古至今,由“床”引申而来的义项有很多,如像 床的器具:琴床、机床、车床、笔床、橹床等宋陆游《入 蜀记》:“二十日倒樯竿,立橹床橹床”,是安在船上或船 旁比桨要长要大的工具,需用底座固定,这种底座称为“橹 床”所以由“床”构成的复合词的中心义是:起安稳作用的底 座如“牙床”是生长牙齿的底座;如“灵床”,是放置灵柩的 底座;如贴近羊身的部分,底部的羊毛,人们称之为“毛床”,《齐民要术•养羊》:“白羊三月得草力,毛床动,则铰之 胡潔青在《齐白石三百石印•前言》中说:“看齐老人刻印是 一大享受,……不用印床,而是一手握石,一手持刀,全靠 腕力 ”句中的“印床”,是指用来固定印章的夹具,专用于刻 石章一般印章可用木印床,而硬质金属、石坯等印材需用 金属印床这里是说齐白石不用印床运力,而是手握印章直 接着力锲刻,自如灵活,全靠腕力运作 床,在我国古代主要有四种:榻、罗汉床、架子床和拔步床 大约在西汉后期,出现了“榻”这个名称, “榻”大多无围,所 以又有“四面床”的称呼它在当时专指坐具,但后来常被人 们用作一种搬运方便,可提供临时休息的家具而大量使用。
这也能从古诗中见到,如宋朝陈师道的《雪中寄魏衍》诗: “遥知吟榻上,不道絮因风 ”再如宋朝陆游的《池上》诗: “旋 移吟榻并池横,欲出柴门復懒行 ”据《文献通考》中记载: “世言陈无己每登临得句,即急归,卧一榻,以被蒙首,谓之' 吟榻'如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归山:“你看松阴低户, 沁的人心骨皆凉此处好安吟榻还有《三国志•吴书》中 就有“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的记载, 这里说的是孙权和鲁肃坐在一张榻上饮酒漢 典 網而“罗汉 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装有围栏但不带床架的一种床围栏多用 小木椽做榫攒接而成,也有用三块整板做成罗汉床有大小 之分,大的罗汉床可供坐卧,亦即围子床,它的作用就像我 们现在用的沙发古人一般都把它陈设于厅堂待客,中间放 置一几,两边铺设坐垫,典雅气派,形态庄重,是厅堂中十 分讲究的家具所以榻和罗汉床除供人睡眠外,还兼有坐的 功能 而在清朝以前,甚至民国初年,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还 在床或炕上由此可见,这个时期,榻和罗汉床的主要功用 尚不是睡卧,而是待客另外从唐朝至五代以来,通览历代 的绘画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等,频频可以见到古人以 榻或罗汉床为中心待客的场面。
明代以后,特别是在清代, 这种礼仪已成定式因此罗汉床由朴素向华丽发展,特别重 视整体装饰,像三屏风式罗汉床雕饰得就很华丽,这也显示 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雕刻艺术 而“架子床”和“拔步床”只作为卧具,供人睡眠之用架子床 是古人使用最多的床,床的四角安立柱,床顶部安盖,称做 “承尘”,床的三面装有围栏,多用小料拼插成几何纹样,也 有的在正面多加两根立柱,称为六柱架子床架子床是明清 两代很流行的一种床拔步床,顾名思义,“拔步”就是要迈上一步才能到达的床 拔步床造型奇特,它像一间独立的小房子,从外形上看,它 好像是把架子床安放在一个木制平台上,床前设浅廊,长出 床沿三四尺,廊子的两侧可放置一些小型家具和杂物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床”的意义也是随着变化的, 但是“床”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有时却难免会被今人误 解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既然“床”是坐的器具,所以曾有许多老师和学生把此句理解 为:刘兰芝刚嫁到焦仲卿家的时候,小姑子才刚刚能扶着椅 子这样理解是不正确的椅子,在《诗•鄘风》里:“椅桐 梓漆《陆玑•草木疏》:“梓实桐皮曰椅《埋雅》:“椅即 是梓,梓即是楸 ”《说文》亦曰: “椅,梓也。
”而在唐朝贞 元十三年(公元797年)的《济渎庙北海坛祭器碑》中,被称 为倚子,碑阴中就有“绳床十,内四倚子”的记载在1955 年西安市出土的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年)墓室壁画中,有一人 端坐在椅子上的形象另外从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上也可 以可看到有人踞坐在传统的雕花大床上,坐在椅子上的姿势 也不尽相同,有人双足垂下,有人盘着腿坐这说明,在唐 朝中期,中国人才开始“坐”椅子的所以“新妇初来时,小姑 始扶床”中的“床”是不能理解为“椅子”的再如《木兰诗》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不少老师和 学生理解为: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我东阁、西阁的床 这里不仅没有把“床”字翻译过来,而且没能注意到古文的“互 文见义”这种修辞方法互文见义”,就是在连贯的语言里, 本当连起来说的两件事物或两个词语,上文举出一个方面而 省去下文可说的一个方面,下文举出一个方面而省去上文所 说的一个方面,两者互为补充,互相包含唐代的贾公彦在 《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故云互文谢榛也曾在《四明诗话》中说:“若一言了问答 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而“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实际上是复迭排比句,用以描写木兰回到家的 情景,更好地衬托了亲人相聚的喜乐气氛,较好地表达了人 物的思想感情。
开我东阁门”与 “坐我西阁床”两者互为补 充,互相包含,所以应把两句放在一起理解为:打开我闺房 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这里的“床”字,根据作 品的背景,可以理解为木兰曾用来坐卧的“绳床”或“滕床”, 这也是当时闺阁之中较好的坐具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 滕床,藤制,上有倚圈靠背,后有活动撑脚,便于调节高低《资治通鉴•唐纪》注:“绳床,以版为之,人坐其上,其广 前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其下四足着 地 “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所以这种床最方便文人写 字坐用于是后来就有了专用的“搁臂”,又叫“臂搁”或“腕 枕”有的书上写作“阁臂”,那是误写顺便说一下,“搁臂” 是我国古代文人必备的一种用具,因为古代的书写格式,是 自右向左,所以为了防止手臂沾墨,写字时就用搁臂搁放手 臂搁臂一般以玉、檀木、竹子为材料制作而成,也有象牙 和瓷质的材料,其中以竹制为多搁臂上多采用浅刻平雕, 刻制一些书画,镌刻的内容有文字也有图案,通常是座右铭、 诗画以及赠言等等上面说到的“床”,多是指坐具,但是,对于古代作品里的“床” 字,我们也不能一律理解为坐具,有时它也正是人们用于睡 觉的床这可以从李白的“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 香”,到白居易的“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来证明,这里的 “床”都是指人们睡觉的床。
那么“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为什么就不是睡觉的床了呢?因 为任何作品都有它的时代背景,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 元 727 年),联系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有人解释为 “可以 折叠的小板凳”,一种类似马扎的坐具,还是比较恰当的说 到“马扎”,古代称为“胡床”,是人们闲居或外出携带的坐具《后汉书•五行志一》中说:“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 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竟为之胡床没有靠背也没有 扶手,大部分应用于户外活动,比如出行、狩猎、游玩、行 军等所以说“床前明月光”是指诗人坐在院子里赏明月,而 非在室内,其坐物是可以折叠的小板凳,而非睡觉的床 不能理解成“睡觉的床”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李白的《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如 果把“床”解释成睡觉的那个床,说成:屋里一大床,小男孩 诡秘地围着小女孩很暧昧地转来转去,这是不符合李白的原 意的这里的“床”,我们应该理解为“辘轳架”古人凿井多 用辘轳汲水,较讲究的井上的辘轳架一般饰以银色,因此多 称之为“银床”古乐府《淮南王篇》就有:“后园凿井银作床, 金瓶素绠汲寒浆”之句;李白《赠别舍弟台卿之江南》“去国 行客远,还山秋梦长。
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李贺《后 园凿井歌》云:“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丝声浅 由此 可知,李白诗中的“床”就是安置辘轳的架子这里的“绕床” 承上句“郎骑竹马来”,意为“你跨骑竹马而来,围绕辘轳架转 圈”;“弄青梅”则承前句“折花门前剧”,意为“我在门前折青 梅花枝时遇到困难”这里的“剧”,《辞海》解释为:艰也, 亦即艰难、困难之意整首诗的意思是:那还是我的头发刚 刚覆盖前额的时候,在门前折花遇到了困难;恰逢你骑着竹 马来到,绕着辘轳架为我设法取得青梅 除了释义为“辘轳架”的“银床”之外,还有意为“绣架”的“绣 床”,意为“琴架”的“琴床””如唐•胡令能《咏绣障》:“日暮 堂前花蕊娇,急拈小笔床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争得黄莺 下柳条 ”这里的“床”即为“绣床”,指绣花时绷绣布的绣架 晋・陶渊明《时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 半壶这里的“床”,即为“琴床”,是放置古琴的架子 还有一种情况更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现在只要一提 到“床”字,我们便会立刻想到它是一种供人坐卧的家具,或 是由它引申出的其它器具其实它在有些作品中的意义却是 非常丰富、复杂的,有时并非指器物如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意思是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这里的“床”用作动 词,是“睡”的意思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 如麻未断绝其中的“床头屋漏”历来被人们误解为“床头有 屋子漏下的雨”其实“屋漏”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 特定名称《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粤,西北隅谓之屋漏, 东北隅谓之宦……《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 “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 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这句诗以借代的修辞方 式,举出室内的两个具体地方, “床头”和“屋漏”,用以代指 整个屋子,是列举部分以代整体两句诗的意思是:整个屋 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是雨脚如麻依然下个不停不直言漏 湿,而说“无干处”,才使下句的“雨脚如麻”无语义重复之嫌 另外,古人多以“空床”表现孤独凄凉的氛围如李商隐的《端 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便写出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半夜醒来的感 受:远方的家书盼不来,连做一个归家的梦也做不成,只有 一张空床对着凄冷的清秋何等寂寥!贺铸《半死桐》中: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诗句反映了妻子亡故 后,自己雨夜独处,回忆往日情景的悲凉心情。
当然,由于人们越来越远离古代社会生活,对诸多很重要的 古代文化常识也日渐生疏起来,难免会出现以讹传讹的现 象从上面对“床”所作的探究,便可见一斑因此我们今后 在阅读历代文史作品时,有必要对类似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应做到探赜索隐,含英咀华,力避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