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周恩来的人生哲学分析论文.doc
7页周恩来的人生哲学分析论文一、立志高远,求新求真 早在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就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自己能“浮舟沧海,立马昆仑”,〔1〕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周恩来看来,青年人立志“当计其大舍其细”所谓“计其大”,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服务社会,而“舍其细”就是抛弃个人私利,不要去追求金钱地位和高官厚禄而周恩来的志向则是挽救苦难深重的祖国,使中华民族走上振兴之途,中国人民趋于幸福安康之境 在中国近代史上,绝大多数先进的知识分子都是因为目睹山河破碎、民族危亡而拔剑而起,走上革命道路的从爱国到革命,是他们共同经历的人生道路周恩来也不例外他最初的爱国思想是在东北求学期间产生的从淮安到沈阳,是周恩来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点不仅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2〕而且开阔了视野,他开始阅读革命书籍,接受革命思想1917年8月,周恩来在赴日留学前来到沈阳,给同学郭思宁写下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3〕 确立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之后,关键是如何去实现它?周恩来认为: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做到“求真、重行、勤学、求新” “求真”就是探索和追求真理。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年轻的周恩来决心上下求索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周恩来的强烈兴趣,他想研究其中的奥秘,因而决定东渡日本留学临行前,他写下了那首豪情万丈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4〕在日本,周恩来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阅读了《新青年》和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书籍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犹如“一线穿云而出的阳光”,使年轻的周恩来有豁然开朗之感他想通过了解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真相,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用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在欧洲,他用半年多的时间对各种思潮进行反复“推求比较”,终于在1921年秋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一旦确定自己的信仰,周恩来则矢志不移地为之奋斗,“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5〕周恩来信守自己的诺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险恶,斗争形势多么错综复杂,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6〕即使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仍然对邓颖超说:“我坚信全世界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7〕 “重行”就是将理想付诸实施周恩来说,“我平生最烦恧的是平常人立了志向不去行”〔8〕,不去脚踏实地的做,不去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再美好的理想也是空中楼阁因此,一旦看准的事情、认准的目标,就要“拼命去做,不计利害”,而且要有恒心,“不能因为有折磨便灰心,也不能因为有小小的成功便满足”〔9〕在周恩来看来,只要志向坚定,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将理想变为现实 “勤学”就是勤于学习和思考知识学问既是理想的翅膀,又是实现理想的工具,不学无术,即使有报国的热情,也是不能救国救民、服务社会的周恩来认为:“欲筹一生之计划,舍求学其无从而学好知识,前提在于勤奋,一生之计在于勤是故求学贵勤,勤则一生之计足矣尤其在青年时代更要勤奋,不仅要勤于学习,更要勤于思考周恩来反对在读书时囫囵吞枣,认为那样不仅虚掷光阴,徒劳无益,而且不求甚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求新”就是弃旧图新,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时曾在“新中会”发表过一篇演讲,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衰弱落后,原因在于不能图新;而西方文明之所以发达,原因在于互相竞争,“一天比一天新”他希望“诸同志人人心中存着这个‘新’字,中国才有望呢”〔10〕。
他给自己提出了“三新”方针:“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11〕在“求新”的思想驱动下,年轻的周恩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道路,肩负起“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 二、谦逊淡泊,忍辱负重 周恩来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却从不居功自傲在成绩和荣誉面前,他总是归功于党和人民,归功于毛泽东,从来不提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谦逊品格和崇高风范1951年9月,京、津两地举行高等学校教师座谈会,邀请周恩来作报告,他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一个中等知识分子,“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12〕在党的七届四中全会上,周恩来再次指出:“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13〕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为了革命事业的需要,他能上能下、能屈能伸由于周恩来的卓越才能,他在党和国家的核心领导层工作了近五十年,而且不是没有机会担任党的最高领导人,但他总是以人民利益为导向,以服务大众为自己的工作目的。
不仅如此,他总是甘当人梯,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上,他有意把瞿秋白推向前台,担任临时中央负责人,而自己则退居幕后,担任助手在遵义会议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职务后,虽然他被党内委托为最高军事指挥的最后决策者,但为了发挥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仍自觉地退居于助手的位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周恩来更是心悦诚服地服从毛泽东的领导,处处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权威,突出毛泽东的形象他不摆资格,不计名利,服从中央的工作安排,协助毛泽东做好内政外交工作他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工作,却谦虚地说自己“做的事实在太少了”每当人们谈到他的功绩时,周恩来总是岔开话题,说自己是在毛主席领导下做具体工作的 三、尽忠尽孝,至情至义 周恩来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报恩意识非常浓厚希望在自己长大之后,报答父母和长辈的养育之恩他在旅日日记中写道:“佛说报恩为无上,我连恩还未报,又怎么能够成佛呢?俗话说得好:‘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以安他们的心,也不枉人生一世〔14〕在一岁时,周恩来就过继给叔父做儿子,虽然养父养母很早就去世了,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他们为了纪念养母,周恩来在旅日留学期间,将养母在少女时代写的诗文带在身边,经常焚香拜读。
参加革命后,周恩来为革命事业东奔西走,一次也没有回过家乡,为死去的亲人奠祭对此,周恩来十分伤感和自责1945年,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十岁时,周恩来到东北投奔伯父,伯父母没有儿子,视周恩来为己出对伯父的“覆荫”之恩,他在一篇作文中给予了深切的记述1917年秋,周恩来在赴日留学前,先到东北探望伯父在旅日期间,他经常给伯父通信除夕之夜,他遥想伯父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身边无一亲人,因而无法入睡 对生父周贻能,周恩来更是父子情深、倍加孝敬1918年暑假,周恩来从日本回国探亲,父子俩在北京欢聚但人间总是聚少散多,周恩来在日记中记述了父子分离的痛苦:“最是伤心此日今早生父以四钟行,往南京去‘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此情此景不知若何难受孤单单既离吾家,又复远吾爱友,伤心之极不复再有言矣!”〔15〕1938年5月,他将父亲接到身边,以尽孝道遗憾的是,这种父子天伦之乐的时间仅仅四年,周贻能就因中风而不幸去世父亲去世时,周恩来因病正在医院动手术获悉父亲去世的消息,周恩来悲痛万分,放声大哭,泪如泉涌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执意出院,抱病为父亲守灵,料理后事。
大概是从小失去亲人、四处漂泊的缘故,周恩来十分看重友情,喜欢结交朋友他认为朋友可以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友为励,益奋吾志”,因而与朋友交往是人生的一件快事在交友时,周恩来主张以心交心,贵在知心,以诚待人,以情动人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周恩来的朋友是最多的,他既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又有情深意挚的同志情,还有因感于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从对手变为朋友的 周恩来与叶挺的友谊体现了生死与共的战友情1927年,他们共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周恩来患了恶性疟疾,连日高烧不退,是叶挺、聂荣臻冒着生命危险,一直护卫在周恩来身边,并将他护送到香港皖南事变”中,叶挺被国民党无理扣押,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并积极营救,使叶挺终于重获自由叶挺夫妇牺牲后,周恩来又为抚养烈士遗孤倾注了大量心血,可谓是生死之交 最让人感动的是周恩来给杨立三抬棺送葬的事长征过草地时,周恩来因重病不得不坐担架,当时任兵站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自告奋勇给周恩来抬担架在饥寒交加、随时有可能陷入沼泽的情况下,杨立三深一脚、浅一脚,磨破了双肩,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而自己却累倒了。
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不仅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而且坚持要给杨立三抬棺送葬他深情地对参加追悼会的同志说:“在长征途中,我病了他可以抬我,为什么他临终,不能让我抬他呢?”有恩必报,平等相待,它体现了周恩来对同志的至情至义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周恩来之所以成为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道德丰碑,主要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自我牺牲精神马来西亚华人领袖庄汉良先生把周恩来比喻为蜀汉时期的诸葛亮,“他由学生的时代,就已献身于国家,为人民做事,担任了二十六年的国务总理,公而忘私,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比于西蜀丞相诸葛武侯”〔16〕 从青少年时代起,周恩来就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他经常抽出课余时间帮助那些成绩差的同学补课他认为人生在世,不能像草木禽兽那样只靠自己生活,必须依靠公众的扶持和大家的参与,因而“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17〕在毕业时,《同学录》这样评价他:“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为他以后形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奠定了基础 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周恩来的公仆意识更加自觉。
他认为共产党员对人民应该像“孺子牛”: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现在“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象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18〕周恩来一生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关心群众疾苦特别是在担任总理之后,更是时刻心系人民群众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第二天,周恩来冒着余震的危险到灾区慰问灾民他穿过一堆堆残垣断壁,挨家挨户地查看,逢人便问:煮米有没有锅?烧柴有没有灶?吃饭有没有碗?他到临时医院看望伤病员,和他们亲切握手,询问伤情灾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说难以报答总理的恩情,周恩来回答说:“为人民服务是应该的 周恩来一生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在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带头不吃鱼、肉、蛋,每月的粮食定量规定为25斤,而且三分之一是粗粮即使是招待客人,也是普通的四菜一汤在穿着方面,周恩来注意干净整洁,但从不穿名贵衣料由于国务和外交活动的需要,在公开场合他一般穿庄重的制服,但在家休息则穿普通的旧衣裤,有的还打了补丁周恩来为政清廉,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周恩来没有子女,但对亲属要求非常严格,制定了“十条家规”,主要内容是:不准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人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到食堂排队买饭菜;不许请客送礼和动用公家的汽车;在任何场合下,都不要说出与周恩来的关系;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谁违反了这些家规,都要受到周恩来的批评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近乎苛刻,而对祖国和人民却无限忠诚为了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周恩来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建国以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总理是全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