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气控制柜生产加工规范(试行稿).pdf
36页软 控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企 业 标 准 QJS/RK QJS/RK 12.04.015-2013 电气控制柜生产加工规范 (试行稿) 2013-09-05 发布 2013-09-10 实施 软控股份有限公司 发布 QJS/RK 12.04.015-2013 I 目 录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准备工作 1 3 器件的备料及领取 1 4 器件装配 2 4.1 器件的排版考虑要素 . 2 4.2 排件前检查 . 3 4.3 排件前准备 . 4 4.4 器件布置 . 4 4.5 标识 . 12 4.6 清理 . 14 4.7 检查 . 14 5 系统布线 14 5.1 布线前检查 . 14 5.2 布线前准备 . 14 5.3 规范要求 . 16 6 检验 28 7 包装 28 7.1 核对 . 28 7.2 资料箱 . 28 7.3 备件箱 . 28 7.4 包装 . 28 附录 A(资料性附录)通用器件布置尺寸 . 2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梅花钻头与攻丝配套使用关系 . 30 附录 C(规范性附录)产品服务跟踪卡 . 31 附录 D(资料性附录)导线载流表 . 32 QJS/RK 12.04.015-2013 II 前 言 本规范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技术研发中心归口管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路宽 本规范主要审核人:王兵、宋崑 本规范由张斌批准 本规范由配料系统事业部组织实施 本规范未尽事宜由配料系统事业部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QJS/RK 12.04.015-2013 1 电气控制柜生产加工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电气控制柜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备料、器件装配、系统布线、检验及包装等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配料系统事业部电气控制柜的生产加工,其他产品可参照执行 2 准备工作 2.1 图纸的领用 控制柜安装之前应先领用图纸, 使用的图纸应受控, 图纸上应盖有公司规定的图纸受控章 如图 2-1 图 2-1 加盖受控章的图纸 2.2 控制柜出库 2.2.1 根据项目柜体加工图清点控制柜数量,规格并做好有关缺少的柜体(盒子)的详细名称和规格记录 2.2.2 全面检查柜体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柜体应无磨损,无爆漆划伤; b) 颜色、仪表孔、按钮孔的位置及数量、柜体结构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c) 焊接点应无虚焊; d) 门、锁应开关自如; e) 附件应齐全 2.2.3 拉运过程中,应做好预防保护措施,预防柜体碰撞导致油漆脱落、门板刮伤、柜体变形等。
3 器件的备料及领取 3.1 熟悉图纸,掌握并了解总体控制框架 3.2 按照设计原理图统计器件,填写器件领用清单提交库管员后待料 3.3 领件人对器件的领取,应遵循安装顺序的先后,分批次领取器件;优先领取需要测量安装和钻孔安装的器件,如:变压器、变频器,开关电源、PLC 机槽架及相关附件、门灯等后领取导轨卡装器件等,以便于器件的保管 QJS/RK 12.04.015-2013 2 3.4 领取按钮指示灯应将按钮标牌,玻璃片等辅材按数量配套领取项目如有特殊需求,特殊标牌应单独领取,按钮标牌如图 3-1 常规标牌 特殊标牌 图 3-1 按钮标牌 3.5 端子排及附件的领取应按照图纸设计要求,以图纸实际数量领取,端子排如图 3-2 所示 菲尼克斯端子排 日式端子排 图 3-2 端子排图示 3.6 器件的随机资料应由库管员取出妥善保管,根据项目分别存放,并做好资料装箱单。
4 器件装配 4.1 器件的排版考虑要素 a) 应参照附录 B 考虑 6~10mm2以上大截面导线转弯半径,如图 4-1 中 1 所示; b) 强弱电元件之间的距离; c) 发热元件的安装位置及方向布置,如图 4-1 中 3 所示; d) PLC及控制仪表等与易产生干扰的元器件之间距离以及防护措施; 例如变频器为干扰源, 其与PLC、固态继电器装配时的距离应考虑如图 4-1 中 2 所示 QJS/RK 12.04.015-2013 3 - 图 4-1 控制柜内示意图 4.2 排件前检查 a) 控制柜开孔尺寸应符合实际情况,无冲突或局域限制; b) 核对开孔尺寸,预防开孔错误; c) 模拟盘应无瑕疵,划伤,或字体残缺、颜色应符合常规色加工模拟盘应三图对照(模拟盘本身图,模拟盘一比一加工图,模拟盘面板图,如图 4-2) ,无误后再进行装配; d) 安装底板应无松动,如有松动应紧固后再进行装配 1 1 大截面导线转弯 半径空间应合理 3 3 注意发热元件的安装方向 2 2 干扰元件与 PLC应有一定距离 QJS/RK 12.04.015-2013 4 图 4-2 模拟盘三图 4.3 排件前准备 a) 根据器件的要求和数量,合理安排布局; b) 图纸有器件布置图时, 应先审核无误后按照布置图排件; 如图纸无布置图时则应先画出器件布置图;画布置图时应参考附录 A。
c) 控制柜排件前,应在底部做好防护工作(例如铺好纸壳或塑料布纸) ,预防踩踏或硬物破坏油漆,同时易于铁屑的清理; d) 排版必用工具应一次性准备好; e) 统筹安排,耗材等应一次性准备充分 4.4 器件布置 4.4.1 线槽、卡轨布置 以柜体顶部平面为水平参照线,设计布局要求横平竖直,参照线应用铅笔勾画,不应用油性笔等难以擦除的介质柜内布局如图 4-3 所示 QJS/RK 12.04.015-2013 5 图 4-3 柜内布局 1 1 600mm 控制柜顶部使用 50mm 与50mm 线槽,45 度碰肩 2 2 每节线槽固定点不应少于 3 个,端部应有固定3 3 现场进线槽规格尽可能选用 80mmx80mm 4 4 1200mm 控制柜顶部使用 50mm 与80mm 线槽,45 度碰肩 5 5 现场进线槽规格尽可能选用 80mmx80mm, 底部安装固定现场电缆的导轨 6 6 线槽最小距离 10mm QJS/RK 12.04.015-2013 6 4.4.2 线槽的下料和敷设: a) 根据器件布置图,选择合适的线槽,先把四周框架的线槽料备好。
备料时,应用直角拐尺定位,铅笔画线;切割时,钢锯条与线槽面呈 250夹角匀速切断,切割面应除棱角及多余毛刺;使用线槽切割器时注意防护; b) 线槽顶部直角对接处应 450碰肩,并且间隙不得大于 2mm;如图 4-3 中 1、4 所示; c) 线槽应平整、无扭曲变形,内壁应光滑、无毛刺;线槽接口应平直、严密;槽盖应齐全、平整、无翘角;出线口位置应打通、光滑; d) 线槽的连接应连续无间断 每节线槽的固定点不应少于 3 个 在转角、 分支处和端部均应有固定点,且紧贴底板面固定固定或连接线槽的铆钉(或螺丝)紧固后其端部应与线槽内表面光滑接触;正确的线槽固定方法如图 4-3 中 2 所示; e) 线槽敷设应平直整齐,水平或垂直允许偏差为其长度的 1‟;线槽并列安装时,两线槽相距应不小于 10mm,便于槽盖开启,如图 4-3 中 6 所示; f) 控制柜内总电源开关的进线转弯半径应考虑; g) 视器件情况合理选用不同规格线槽,现场进线槽规格尽可能选用 80x80mm,如图 4-3 中 5 所示; h) 安装接线使用长嘴铜鼻子的器件时,应留出 60mm 的边距; i) 通用器件布置尺寸空档,可参照附录 B 的规定(特殊情况除外) 。
4.4.3 卡轨的切割和敷设 a) 卡轨的切割断口为直角,消除毛刺,倒角处理; b) 用拉铆钉(或螺丝)固定卡轨时,应重新在卡轨的预制孔间隙打∮4.2mm 的孔,作为卡轨的固定孔,如图 4-4 中 1 所示; c) 器件的装配用卡轨,一般选取“预留空间”的中间线作为卡轨的固定线;如图 4-4 中 2 所示; d) 端子排接线口与线槽直线距离为 40mm双排横装式,上侧应为 70mm; e) 装端子的导轨,若是横排,则应使用支架;如图 4-4 中 3 所示; f) 断路器和漏电断路器,接触器和热继电器等元件的接线端子与线槽直线距离不低于 35mm 图 4-4 柜内布局 1 1 预制孔间隙打的孔,作为卡轨的固定孔 2 2 两根线槽的中间线作为 卡轨的固定线 3 3 端子排横装,导轨需使用支架 QJS/RK 12.04.015-2013 7 4.4.4 器件的装配 1 1 汇流排间隙不小于 20mm 3 3 强弱电端子应分开布置,当有困难时,应有明显标志并设空端子隔开 2 2 端子排离底板高度宜大于350mm 图 4-5 器件的装配 图 4-6 门柜与柜体间装有接地铜辫子 380V 220V 24V QJS/RK 12.04.015-2013 8 4.4.4.1 器件安装顺序 a) 先安装用螺丝紧固的器件,后安装卡导轨器件,其顺序是先上后下; b) 器件应按图纸布局图排列; 如无要求时, 安装位置优先考虑方便操作, 其次方便接线。
如图 4-5; 4.4.4.2 装配注意事项 a) 开孔处边缘应光滑,无毛刺、裂口、划伤;刀口处及自制件的边缘应做相应的防锈处理措施; b) 电气设备应有足够的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以保证设备安全可靠的工作如图 4-5 中 1 所示; c) 电器元件及其组装板的安装结构应考虑进行正面拆装; d) 各种控制柜(箱)加工时,应用纸壳或毡布保护好表面油漆,如不慎造成油漆损坏,应按照原来的颜色及时修补; e) 各电器元件应能单独拆装更换,不影响其他元件及导线束的固定; f) 系统或不同工作电压电路的熔断器应分开布置; g) 低压断路器与熔断器配合使用时,熔断器应安装在电源侧; h) 强弱电端子应分开布置, 当有困难时, 应有明显标志并设空端子隔开或加绝缘隔板分开 如图 4-5中 3 所示; i) 端子应有序号,端子排应便于更换且接线方便,离底板高度应大于 350mm,如图 4-5 中 2 所示; j) 当线路电流较大,且分支较多时,应在控制柜中加装汇流排,且汇流排间隙不小于 20mm,如图4-5 中 1 所示; k) 线路中不应有焊接; l) 有防震要求的电器应增加减震装置,其紧固螺栓应采取防松措施; m) 固定低压电器时,不应使电器内部受额外应力; n) 低压断路器的安装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无明确规定时,应垂直安装,其倾斜度不应大于5°; o) 具有电磁式活动部件或借重力复位的电气元件,如各种接触器及继电器,其安装方式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规定; p) 器件采用卡轨支撑安装时,卡轨应与低压电器匹配,并用固定夹或固定螺栓与壁板紧密固定,严禁使用变形或不合格的卡轨; q) 元件附件应齐全、完好; r) 电器元件的安装应牢固,且可拆卸;紧固应设有防松装置,一般应放置弹簧垫圈及平垫圈,弹簧垫圈应置于螺母一侧,平垫圈应置于紧固螺钉的两侧。
如采用双螺母锁紧或其他锁紧装置时,可不设弹簧垫圈; s) 器件的紧固螺丝应配有平垫和胀紧圈 (弹簧垫) , 且螺栓紧固完成后伸出的余量应大于 3 个螺距,小于 5 个螺距; t) 按钮、多选开关等应安装相应的标识牌,按钮操作应灵活、可靠、无卡阻; u) 设备的活动部位(如门板)的外壳应有防压差的接地辫子,如图 4-6 所示; v) 按钮开孔尺寸:一般施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