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道教音乐的由来及特点.docx
4页道乐的由来与发展道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 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缺 少的内容,它具有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早期道教的法事活动是古代巫觋祭神仪式的承袭与发展,最初诵经为直诵,未见有使用 音乐的记载道乐的使用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北魏明帝神瑞 二年(415),寇谦之称于嵩山遇太上老君,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制 定了《乐章诵戒新法》,遂产生了《华夏颂》、《步虚辞》等最初的道乐音韵所谓《华夏 颂》,是吸收秦汉时宫廷中演奏的雅乐改编而成的,据《玉音法事》注说:“华夏,三千五 百里为华夏,言其迢远之意,今华夏自思真堂举起,徐徐吟咏,过廊庑,登殿堂,而毕似 取其迢远之意也 ”这大约是在道教仪式开坛前行进中吟咏的一种音韵《步虚辞》多是对 神仙的颂赞之词,一般是五言、七言的诗歌词,长短不拘,视法事的需要而定《乐府古题 要解》说:“步虚辞,道家曲也 ”据南朝刘敬叔所著《异苑》记:“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忽 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因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之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又据《晁 志》载:“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飞巡虚空所讽咏,故曰步虚 ”因其音韵若众仙飘渺 行于虚空歌诵之音而得名,风格古雅南朝茅山道士陆修静所撰《太上洞玄灵宝授受》中, 便收有《步虚辞》,现存明《正统道藏•洞玄部•赞颂类》所收《玉音法事》中录有多首《步 虚辞》唐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唐高宗曾令宫内乐工制作道调玄宗曾命道士、 大臣献道曲,并亲自研作和教授道乐《混元圣记》卷八日:“二月辛卯,帝制霓裳羽衣曲、 紫微八卦舞,以荐献太清宫,贵异于九庙也 ”《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记有“(天宝十年)四月, 帝于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他还诏道士司马承祯、李会元制《玄真道曲》、《大罗天 曲》;诏工部侍郎贺知章作《紫清上圣道曲》;诏太常卿纬绦制《景云》、《九真》、《紫 极》、《承天》、《顺天乐》、《小长寿》等六曲玄宗自作《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 仙之曲》等道曲唐代诗人作诗也有不少提及道乐的,例如张籍有“却到瑶坛上头宿,应闻 空里步虚声”之句;女诗人薛涛在其《试新服裁制初成》诗中有“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 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之句可见当时道乐流行之盛唐时因道士的流动,道乐由宫廷传至民间,又吸取了许多民间曲调,包括一部分佛教音 乐和西域音乐。
有的被改名后即用于道教活动,如把《无愁》改称《长欢》,《苏罗密》改 称《升朝阳》,将它们都纳入了道乐之列唐末张若海撰《玄坛刊误》称唐代道乐为“广陈 杂乐、巴歌渝舞,悉参其间 ”唐末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编 辑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教的斋醮仪式得以进一步规范这时的道乐已由单纯的打击乐 器钟、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宋代是道乐发展的另一重要时期,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分别编写道乐,多达数十首, 如《步虚辞》、《散花词》、《白鹤赞》、《玉清乐》、《太清乐》等特别是宋徽奈好道, 重用道士林灵素修改、增补道教斋醮仪式,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轨》426部,并选全国宫观 道士进京习道乐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道乐总集《玉音法事》,即是在北宋时编纂的,它以 曲线记谱收录了南北朝、隋唐以来的词章和宋真宗、宋徽宗所制的赞颂50 首曲线记谱在《汉书•艺文志》中称“声曲折”,似一唱三叹,衬词较多,具有南曲风格此时,丝弦乐已 加入了道乐的行列,道乐的伴奏乐器日趋完备至元代,道教出现了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道乐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全真重清修, 其乐多清幽出世;而正一重斋醮与符篆,道乐雄浑、古雅。
明初,朱元璋设玄教院统辖全国道教(后玄教院改称道录司),下令清整道教,命道士编 制斋醮仪范,道乐也由此逐渐规范化明洪武十一年(1380),建“神乐观”,置提点、知观等 职,隶属太常寺,掌管宫廷祭祀活动和乐舞生,由精通乐舞的道士主领,乐舞生由征集的道 童充任,服饰如全真道士除京师外,在五岳也设有乐舞生,以备国家祭典用明初著名道 士冷谦曾主“神乐观”,定雅乐洪武十五年 (1382),朱元璋亲定道教科仪乐章,永乐年间 (1403——1424),成祖朱棣制《大明玄教乐章》,以“工尺”法记谱,有醮坛赞咏乐章、玄天 上帝乐章、洪恩灵济真君乐章三部分,曲目有《迎风辇》、《天下乐》、《圣贤记》、《迎 仙客》、《步步高》等14 首,后收入《正统道藏》,为研究明代古音乐的宝贵资料清代在道乐管理上基本沿袭明代旧制北京的东岳庙、绨、蟠桃宫、吕祖祠、岳庙、关 庙均属“神乐观”,居乐舞生,平时著道装,蓄发住庙,但可有家室,父子世袭遇有朝廷盛 典,即奉诏人宫参加祭典仪式演奏的乐曲属宫廷祭典音乐,使用乐器比较多,雄壮宏伟而 又不失欢快在民间,道乐与各地的地方曲调广泛地融合,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道乐风格道 乐走上了多样化、地区化和世俗化的道路。
道教音乐的特点道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在曲式和情调的内涵上,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格局道乐 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曲调形式上有“阳韵”和“阴韵”之分, “阳韵”多用于早坛功课和祥祈性法事;“阴韵”多用于晚纭功课和超度法事其美学思想反映 了道教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既出世又人世,情调庄严肃穆,又不乏清幽恬静表现 召神遣将时气势磅礴,表现降妖驱魔时威武果敢,祈福祝庆时欢乐轻快,赞颂神仙时优美恬 静,而表现祈祷养炼时悠扬缥缈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韵斋醮仪式更显庄严、肃穆、 神圣和神秘,在声乐中各种神仙意境得以和谐生动地再现,把人的情感带人了神秘的神仙世 界道教信仰同汉民族的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教义上既重出世又重人世所以,道 乐与汉民族传统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大量地吸取和糅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曲调和演 奏方法,这就使道乐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地方性一方面,它的曲调与形式容易被一般百姓 所理解、所接受,为人们所喜闻乐道,既有渲染宗教的作用,又有娱人的功能甚至有的道 乐曲调又重新脱离道乐返归于民间,变成新的民间音乐与戏剧种类陕西的民间道情调、浙 江南部流行的大词,都是从道乐中演变分化出来的。
另一方面,也使道乐披上了浓厚的地方 色彩,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格,彼此差别较大例如全真道的道乐就有“十方韵”与“地方 韵”之分十方韵,是全国道教全真派宫观都通用的道乐音韵,又称“全真正韵”;地方韵, 则仅是在某一地区流行、使用的道教音韵这些地方韵各不相同,大都吸收了当地民间戏曲、 民歌、小调的曲调和内容,故也被称为“乡韵”,有北京韵、广汉韵、崂山韵、温州韵、陕西 韵等等由此,构成了道乐的大众化、通俗化、多样化特点道乐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唱、齐唱、独奏、合奏、伴 奏等形式声乐是道教法事音乐的主要部分,分颂、赞、步虚、偈、吟咏等格式颂、赞、 步虚、偈是单独的曲式,有上下两句式或四句式小段,有时也有超过四句的长段其中颂、 赞、步虚的曲式在唐代B形成,偈是元代以后出现的曲式中音韵是曲调,起着烘托气氛, 强化情感的作用,而曲调(即经文)总是十分具体的,表达了进行法事的人的愿望与乞求,或 求助于神界,或颂赞于天仙,曲调与曲词和谐统一,各种曲式贯通搭配,组成了整个法事活 动道乐中的乐器几乎包括了汉民族乐器的全部,用的较多的是钟、鼓、磬、钹、铛、木鱼 等打击乐,笙、管、笛、箫等吹管乐,古琴、二胡、板胡、阮等弹拨乐,通常用于法事活动 的起韵、过门、结尾以及伴奏。
主持法事的道士被称为“高功”,诵经的道士为“经师”他们 必须熟谙道教经书,精通斋醮礼仪,会走“禹步”、 “踏罡步斗”和各种手诀,达到做、念、唱、 奏样样知晓,方能胜任中国历史上曾有不少道士是著名的音乐家,如前面提到的林灵素、冷谦等近代最著名 的是华彦钧(人称“阿炳”),其《二泉印月》等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少有之佳作八九十年代中国各地方道观在音乐界人士协助下整理和抢救了大量的道乐作品,制作了 不少录音、录相制品,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道教音乐作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