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 (2).ppt
45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的基本内容,第一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讲 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讲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和理论与实践的统 第四讲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系统思维 第五讲 事物的永恒发展和创新思维 第六讲 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方法 第七讲 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 第八讲 人民群众的作用和党的群众路线 第九讲 价值观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第十讲 坚定理想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最主要的理论贡献: 1、唯物史观 2、剩余价值学说,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地证明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直接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理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解释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的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
一)、辨证物主义 1、哲学基本问题 2、物质的存在方式 3、实践认识论 4、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物质的存在方式,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2、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 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共同的本质和本原 是物质,都统一于物质,意识或精神都是 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人类社会是否具有物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5、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 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 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 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 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3、实践的认识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回答,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4、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就是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联系,作为哲学的范畴,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 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 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 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 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联系的观点上坚 持了唯物论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 展趋势因此,必须全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避免片面性4、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的联系不是任意的,一切联系都是 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展程度不同的变化 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事物运动的永恒性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永恒对立统一规律,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三)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 一般规律的科学 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马恩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心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决定,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 动力的作用。
普通个人的作用,,“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真善美统一的最高境界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真 共产主义将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善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美好的社会制度——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第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第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较严密的哲学体系。
第三、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