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讲第三讲.ppt

39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9069272
  • 上传时间:2018-11-0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2MB
  • / 3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讲 历代行政区划略说,,,一、什么是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 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 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 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 行政区划第三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一条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 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美国:州(State)、县(County)或市(City),法国:省(Province)、区或县(District),英国:郡(Shire)、县(County),即使在同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的级次和 名称也不是一定相同的 文献记载中,最早设置行政区划的历史事件,是在春秋 初期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新开拓的疆域开始置县。

      中国的行政区划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保存最完整 的行政区划二、中国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春秋初到秦始皇统一全国这段时期,约 500年,称为萌芽时代; 第二阶段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约800年, 可称为州郡县时代; 第三阶段是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约700年, 可称为道路时代; 第四阶段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不到700年,可称为 行省时代一)、萌芽时代,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 国家的产生生产力发展 私有制出现 阶级产生 国家形成,,,,行政区划,,,,夏商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众多“诸侯国”与王朝之间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时期 周室衰微,,诸侯国发展中央 集权制,对新开拓 疆土不再分封,,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县,古“悬”字,,,我国最早出现的 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史记·秦本纪》曰: 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

      1、县的出现,,,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普遍置县,且从边远之地发展到 内地战国时期,县已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县,,保留着分封制的残痕,县的规模相差悬殊,,,2、郡的出现,春秋时代仅见的郡名两例:,鲁僖公九年(前651年),晋国公子夷吾对秦公子挚讲, “君实有郡县” ——《国语·晋语》,鲁哀公二年(前493年),赵简子曰:“克敌者,上大 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战国时各国已普遍置郡,且多置于各国的边远地区3、县和郡的关系,均出现在春秋前期,但是设郡晚于设县,而且在春秋时 代郡的地位低于县 战国时代,渐渐形成郡统县的两级行政区划整个战国时代,郡县制始终是分封制的附庸,至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郡县制才正式成为全国划一的行政区划二)、州、郡、县时代,公元前221年 秦朝实行郡县制,,公元583年 隋文帝废郡,推行州县制,前期: 秦、汉约400年,基本上是郡县两级制后期: 魏、晋、南北朝,也约400年,是州、郡、县三级制1、前期郡县制的确立和发展,“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 “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汉书·地理志》,公元前221年,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分天 下为36郡,把郡县行政区划制度推行到全国。

      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汉书·地理志》,,,汉初郡、国并存制,“异姓七国” (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同姓九国” (楚、荆、代、齐、赵、梁、淮阳、淮南、燕),,,汉初60郡中,同姓九个诸侯王国和异姓仅剩的长沙国共有40余郡,汉帝自领的郡只有15个中央统治权受到严重威胁,,汉文帝起开始削藩,,实行推恩令,免除诸侯王的行政权和官吏任免权,,汉景帝后期,王国和郡在行政区划上处于同一级别 汉武帝时期,全国郡、国的数量上升到100多个 (削藩和版图扩大的因素),,分为13个刺史部作为监察区域,以某某州命名东汉黄巾起义时期,改刺史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执掌一州军、政大权,州逐渐成为郡、县以上的一级机构全国的行政区划由郡县制演变为州郡县制3、后期州郡县制的发展和结束,州逐步缩小辖区而增加数目,三国17州,,西晋21州,,南北朝前期50多个州,,南北朝末期300多个州,,从全国范围来说,一个州平均只管两个郡,每个郡平均仅管两三个县,一个州总共才五六个县三级制的意义完全丧失了,,隋文帝在开皇三年(583)撤销了郡,只剩下州县二级,,589年结束了州郡县时代,,,,,三、道、路时代,1、唐代的道,隋炀帝改州为郡,设部监察,,唐初改郡为州,,贞观元年设十道,,开元年间改为十五道 置采访处置使,,安史之乱,节度使的辖区也叫道,,道—州—县三级行政制形成,,,,,2、宋代的路,北宋初,取消道和节度使,所有州直属中央,,宋太宗在州之上设路,路,,转运使司 掌管财赋,提点刑狱司 掌管司法,安抚使司 掌管兵政,,只能在其所掌管的业务范围内 举劾地方官,,路并没有成为州以上一级行政 机构,州一级的行政长官遇事一般 仍直达中央,路的性质只能说是介 乎行政区和监察区之间的一种区划。

      整个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也只能说介于二级三级之间,,,,,3、同时期的特殊行政单位,府:有特殊地位的州改称,唐 首都长安所在的雍州改称为京兆府 东都洛阳所在的洛州改称为河南府 北都晋阳所在的并州改称为太原府,都护府:边地行政机构,唐 安西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 单于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安南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军、监: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军始于唐,当时称军镇,属军事系统,多设在边区,只管军队 不管民政五代时,军不仅管兵马,也辖有土地、民政 监是国家经营的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专业性的管理机构, 五代初已开始出现,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隶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 府和州; 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隶于府或州4、辽、金两代的行政区划,辽代全境分为五道,下一级有府、州、军、城四种; 金代全境分为二十来个路,下一级初期有府、州、军三种,后来把 十多个军都升为州,只剩下府、州两种总的说来,唐、宋、辽、金时代的行政区划是以道路 统辖州县的时代四、行省时代,1、行省在元代的形成,名词“省”的出现:西汉称宫禁之中为“省中” 魏晋以后逐渐把设于宫禁近处的尚书、门下、中书等中 央政府机构都称为省,行省的前身:魏晋开始出现的行台省,行省的形成:金朝末年的行尚书省 元朝的行尚书省和行中书省 消灭南宋后,省正式成为元朝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到元朝中叶,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直辖区和十个行中书省,燕京行尚书省——金朝故都 别失八里行尚书省——畏兀儿故土 阿母河行尚书省——西辽故土,,,,,,,2、明代的直隶和布政使司,明太祖厉行中央专制集权主义,,,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中书省直辖区为直隶,宣德以后明朝一代的常制是全国分为两直隶,十三布政使司(共15个省)。

      京师(直隶) 南京(直隶) 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山西承宣布政使司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湖广承宣布政使司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广东承宣布政使司 广西承宣布政使司 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贵州承宣布政使司,,,3、清代、民国的建省情况,清初15省,,康熙初年 “内地十八省”,,清末22省,南直隶(江南布政使司),,江苏省,安徽省,陕西省,,陕西省,甘肃省,湖广省,,湖南省,湖北省,,,内地十八省之外,东北:设奉天(又称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新疆:设伊犁将军辖区,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内蒙古:采用盟旗制度,由中央直接管辖,西藏、青海:设办事大臣辖区,,,光绪年间在边疆建省,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光绪十一年(1885),改台湾府为省,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东北三将军辖区为三省,,(1895年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民国“九一八”事变以前的地方行政区划,北洋政府:设热河、察哈尔、绥远、川边等特别区域,国民党政府:把以上特别区域和宁夏、青海建为6个省,,28个省加西藏、外蒙古,,,,,行省以下的基层行政区划,元:路、府、州、县 明:府、州、县 清:府、厅、州、县 民国:县,,,单元思考题: 现浙江地域在历代行政区划中分别被称为什么?,,,。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