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pdf

24页
  • 卖家[上传人]:木92****502
  • 文档编号:104739693
  • 上传时间:2019-10-1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1M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HJ 19—20□□ 代替 HJ 19—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cological Impact (征求意见稿) 20□□-□□-□□发布 20□□-□□-□□实施 发 布 HJ ×××—20□□ i 目 次 前 言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生态影响识别 4 6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确定 4 7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5 8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6 9 生态影响缓解对策与措施 7 10 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 . 9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生态影响识别内容 . 10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生态影响评价图件规范与要求 . 15 附 录 D (资料性附录) 生态现状及影响评价方法 . 18 HJ ×××—20□□ ii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 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规范和指导生态影响评价工作,防治生态破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附录 A、附录 B 和附录 D 为资料性附录,附录 C 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于 1997 年首次发布, 本次是对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9-1997) 》的第二次修订,第一次修订版本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11) 》 本次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增加了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 ——调整、完善了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评价工作任务、评价工作程序; ——增加了生态影响识别章节; ——调整了评价工作等级判定方法; ——规范了不同评价等级的工作内容; ——补充、细化了生态现状调查、评价和影响分析内容; ——明确、强化了生态保护措施要求; ——强化了生态监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要求; ——修订和增补了附录内容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 19-2011)废止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 司、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年××月××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HJ ×××—20□□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海洋工程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GB/T 12763.9 海洋调查规范 第 9 部分:海洋生态调查指南 GB/T 19485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GB/T 20257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HJ 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 710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SL 167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规范 SC/T 9110 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 SC/T 9402 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态影响 Ecological Impact 建设项目对物种(种群)及其生境、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所产生的不利或有利的作用。

      3.2 直接生态影响 Direct Ecological Impact 建设项目所导致的、与项目建设和运行同时同地发生的生态影响 3.3 间接生态影响 Indirect Ecological Impact 建设项目及其直接生态影响引起的、与项目建设和运行不在同一地点或不在同一时间 发生的生态影响 3.4 累积生态影响 Cumulative Ecological Impact 建设项目与其他相关活动(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造成生态影响的相互叠加 HJ ×××—20□□ 2 3.5 生态背景状况 Ecological Baseline Conditions 建设项目实施前的区域生态现状 3.6 生态阈值 Ecological Threshold 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的临界值 3.7 生态监测 Ecological Monitoring 运用物理、 化学、 生物或遥感等方法对生态背景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的测定或观测 4 总则 4.1 评价工作任务 识别、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在施工期、运行期和退役期(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等不 同阶段对物种(种群)及其生境、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预防或减缓 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监测计划,明确给出建设项目生态影 响是否可接受的结论。

      4.2 评价工作程序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即生态影响识别阶段, 生态现状评价和影响分析 阶段,生态影响缓解对策与措施制定阶段具体工作程序见图1 4.2.1 生态影响识别阶段 a)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文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周边分布的各类自然保护 地、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境等相关资料,开展初步的工程方案分析和野外调查,识别主 要的生态影响,筛选生态保护目标,确定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 b)建设项目占用或穿(跨)越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境或产生显著不利 生态影响时,应提出替代方案并进行环境比选论证替代方案主要指项目选线、选址替代 方案,项目的组成、内容和平面布局替代方案,工艺和生产技术的替代方案,施工和运营 方案的替代方案等 4.2.2 生态现状评价和影响分析阶段 a) 在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 专家和公众咨询基础上, 综合利用遥感、 野外调查等方法, 对生态保护目标开展详细调查,评价生态现状 b)结合建设项目特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预测和评价工程建设和运行对生 态保护目标的影响 4.2.3 生态影响缓解对策与措施制定阶段 根据生态影响预测和评价结果,提出预防或减缓不利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制定相应的 环境管理和生态监测计划,明确生态影响评价结论。

      HJ ×××—20□□ 3 图 1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HJ ×××—20□□ 4 5 生态影响识别 生态影响识别应涵盖施工期、运行期和退役期(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等不同阶段 结合建设项目特点和环境特征,识别主要影响源、影响方式或途径和影响范围具体识别 内容可参见附录 B 6 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确定 6.1 评价工作分级 6.1.1 依据项目影响方式和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 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 二级和三级,如表 1 所示 表 1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影响区域 影响方式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红线 b 其他区域 国家公园、自 然保护区、世 界自然遗产 其他自然保 护地 a 重要生境 c 一般区域 d 施工临时占用(含水域)、 工程构筑物或建筑物永久占 用(含水域) 一级 二级 一级 一级 三级 水库淹没占用 矿山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 线路穿(跨)越 通过改变土壤、地下水、地 表水等环境条件间接影响 二级 二级 二级 二级 注 a:“其他自然保护地”是指除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以外的自然保护地,如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等。

      注 b:除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区域 注 c:“重要生境”是指既未纳入现有自然保护地范围内,也未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通过资料收集、 专家咨询、初步野外调查等手段识别的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极小种群 野生植物以及特有种的集中分布区、重要栖息地,重要经济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 注 d:“一般区域”是指除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境等生态敏感区域以外的区域 6.1.2 项目影响区域为一般区域,但可能导致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以及重要生态 功能明显改变的情况下,评价等级为二级 6.1.3 线路以隧道或桥梁一跨而过的形式通过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要生境等生 态敏感区域, 并在影响区域内无永久和临时工程的情况下, 评价等级可由一级下调至二级 6.1.4 公路、铁路、管道等线性工程可结合工程特点、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按照不同评 价等级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段评价 6.1.5 涉水工程可针对陆生生态、水生生态分别确定评价工作等级 HJ ×××—20□□ 5 6.2 评价工作范围 6.2.1 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区域 和间接影响区域。

      6.2.2 不同行业生态影响评价应结合行业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在具体评价中视情 况确定评价范围其基本原则应遵循: a)不小于工程占用范围; b)项目涉及通过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环境要素间接影响生态保护目标的,其评价 范围不小于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环境要素的评价范围; c)项目涉及具有迁徙(或洄游)习性物种的,其评价范围应涵盖工程影响范围内的迁 徙路线或洄游通道; d)对于公路、铁路等线性工程,一级评价中针对陆生野生动物的评价范围不小于线路 两侧各 2 公里范围; e)对于机场项目,评价范围不小于占地范围向外延伸 3~5 公里 7 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基本要求 7.1.1 生态现状调查应遵循资料收集、专家和公众咨询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原则生态现 状调查引用资料应能真实反映生态现状背景情况, 明确引用资料的来源、 时间及其有效性 7.1.2 实地调查应依据国家正式发布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观测相关标准、技术规范,针对 生态保护目标制定具体的调查方案基础数据缺乏时适当增加调查频次 7.1.3 应选择不同的植被类型(或生境类型)布设调查样方或样线,调查结果应能代表影 响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

      水生生物调查断面和站位布设应遵循控制性、 代表性原则,在涉水施工活动强度较大的区域,应增加调查断面和站位的布设密度 7.1.4 对于改扩建、分期实施、属于流域规划中的建设项目,应对既有工程、前期已实施 工程的实际生态影响、已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存在问题进行评价 7.1.5 位于原厂界(或永久用地)范围内的工业类改扩建项目,可主要调查和评价现状污 染物排放对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 7.1.6 生态现状调查方法可参考附录 A,生态现状评价方法可参考附录 D,图件编制要求 应遵照附录 C 7.2 一级评价 7.2.1 项目通过直接占用、破坏等方式对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 然遗产和物种的重要生境产生不利影响时,应结合保护对象和功能定位,开展相应现状调 查和评价,包括基本生态背景状况、重要物种及生境、群落及生态系统、自然遗迹或重要 的自然景观以及主要生态问题等 7.2.2 基本生态背景状况调查评价范围内的陆生生态系统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类 型、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类组成和主要分布区域调查评价范围内的水生哺乳类、鱼类、浮 游植物、着生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潮间带生物以及渔业资源等数 量(或密度)及分布。

      可采用植被覆盖指数、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等对生态背景状况 进行定量评价 HJ ×××—20□□ 6 7.2.3 重要物种及生境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和月份开展 野外调查,兼顾主要保护动物的繁殖期、越冬期、迁徙(或洄游)期等关键活动期以及主 要保护植物的生长、繁殖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