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西教育观念差异的渊源分析.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557428924
  • 上传时间:2023-0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1.5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西教育观念差异的渊源分析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文酷网 作者: 热度143票 浏览6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月26日 17:23 一. 中西方教育思想发源时期的比较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古代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柏拉图(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以后两千多年西方(主要是以欧美为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世发展了的许多重要教育观点都可以从古希腊三哲的思想中找到最初的痕迹从生至死,三位哲人共经历147年几乎与此同期,中国古代出现三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孑L孟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以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孔子(前551~前479)、墨子(前490~403)、孟子(前372~前289),三位哲人共经历262年,比希腊三位哲人从生到死多115年,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115年不算长久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学无常师”, 听过哲学家德蒙(Demon)和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的讲学,还有阿尔克劳(Archelaus)、普罗泰戈拉的讲学,还听过诗歌和音乐教师的讲演。

      苏格拉底曾三次奉命从军,入选为五百人会议成员他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当时没有学校,没有教科书,他以在各种场合进行演讲、交谈为主要教育活动形式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门下受教八年,是苏格拉底得意门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学习达二十年他们三人都是师生关系,在继承老师的思想之上,既是一脉相传的,也有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孔子从师过许多老师,做过管仓库和管牛羊的小官,三十岁左右开始私人讲学,长达四十余年,弟子多达三千余人,一生主要从事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墨子,据 淮南子·要略 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发觉儒者“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遂“背周道而用夏政”, 自立学派,实际上对儒家学派进行扬弃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是孔子思想的嫡传,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孟之道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中西方在各自出现三位形成学派的教育家思想之前,也都有过较长的演变历史,古希腊文化和教育自公元之前1100多余年开始,经历了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中国自夏商周记载来看,周朝公元前ll世纪开始进入奴隶制高度发展时期,也是教育比较成形的开端。

      中西方的历史很相似,古希腊有((荷马史诗》,古代中国有(《诗经 ,当时教育状况应该是接近的特别是中西“三哲时代”,对中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中西方三哲时代是中西教育思想的发源时期在古代中国,以孔子学说为主,孟子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学说为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是在苏格拉底学说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教育目的上的异同分析 孔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一方面是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孔子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取得民众的信任,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进行了结合另一方面,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 陛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意义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论述,他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对于想熟悉建筑、金工、农艺、人事管理、胜任将军职责、有治国本领等这一类事隋,是可以由人的智力来掌握的,学习它是可能的实际上孔子是存在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的,苏格拉底没有这样的观点,这一点对中西方的教育发展影响是不同的。

      孔子从“为政在 的政治主张出发,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就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基本含义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在判断是非、荣辱、善恶时,应受“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他是专家治国论者两者在教育的目的上的不同认识,对中西方教育的影响更加殊异苏格拉底把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途径而孔子主张的是教育为了做官,通过学习取得官职表面上来看,官职也是治国人才,似乎相同,但实际上存在意识上的差异中国之后演变的科举制度,将接受教育的目的更加单一化,多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为的是取得功名而西方的教育目的没有演变成这种目的单一性的教育局面,源于对教育目的认识上的不同今天,我们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锁定在高考取得高分的这一单一目的上,演变成应试教育谁都知道应试教育是危害不浅的,老百姓知道、老师更是知道,但怎么也阻止不了应试教育这股力量尽管应试教育形成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其核心原因应该是对教育目的的单一 传统认识 三 孔子与苏格拉底在道德教育上的异同分析 道德教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说他的全部教学活动和教学工作都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其道德教育的内容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出“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的道德教育原则概括地说,一个人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定宏伟目标,有为实现政治抱负和理想信念的献身精神,又能善于自省自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坚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又能改过迁善,其道德修养就会一天一天进步,达到一个较高的道德境界苏格拉底也是将伦理、道德问题作为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中心提出哲学应从天上回到地上,从自然回到人间,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类自身的问题,研究伦理、政治,这是他划时代的立场苏格拉底认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坏事的人按照错误的判断行事,没有人会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智慧就是道德,并认为正义的行为和其它一切道德都是智慧,“守法就是正义”尽管两位智者对道德与道德教育的论述还有很多观点,两者对比来看,中国古代儒家认为德化高于刑政,法家又以法治排斥道德,而苏格拉底寓守法于道德之中,导致出现中西方两种明显不同的道德与法的文化时至今日,从中西方人的行为表现上,其明显差异仍然存在古代儒家重视和强调个人的自觉修养, 自省自克,但又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 、_的非法理意识,与同时宣传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形成自相矛盾的道德体系。

      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这个体系在华夏这块适合以农耕为主要方式的大地上,保持了华夏文明的延续而西方在同一时期的苏格拉底,将道德、政治、法律与教育相糅合在一起,是不同的道德教育方式,西方文明的优越也体现出来现在谁也说不清哪种文明优越,能够生存到现在的文明都有其强盛生命力,都有其生存的延续特性,但差异又总是存在的当我们今天探讨这个问题时,不是去辩论优越与否,而是比较异同,在比较鉴别中来认识一个几千年的社会延续问题通过对道德教育的差异分析,把握中西方教育观念的传统性差异根源,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正确把握教育全球化的差异 四、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教育内容上的异同分析 孔子在教育内容上具有严重的缺陷,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播,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这是我国古代教育最为致命性的缺陷苏格拉底却与之相反,他认为,教育为国家培养治国的人才'治国的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除了传授政治、伦理、雄辩术和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学习这些科目在于应用,而不是纯理论的思辨,这一点比孔子要先进得多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给西方文明带来源头上优势,当西方开始工业革命时,中国仍埋头在八股文的科举考试之中。

      直到京师同文馆——晚清最早的“洋务学堂”,才正式将自然科学的科目列入,由此可见历史的惯性作用对教育内容的不同认识,至今仍有深深的烙印现今学生拼命去挤上“二本,三本”,对条件好、能学一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学院,都作为最后的无奈的选择,就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自觉表现孔子之后的孟子沿着孔子方向,继续在单一的《诗》、《书》、《礼》、《易》中开展儒家思想的完善,将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系统化、理论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而几近同时期的亚里:士=多德著述了50部博物学的书,亲自解剖过五十余种动物和人的胚胎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范围对后世的倡导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力量在这一时期,古代中国并不是没有看到要学习自然知识墨子对自然科学教育有全面的论述,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并有很高的造诣,涉及到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的许多方面如几何中将圆的定义表述为:“圆,一·中同长也”,其记载的教育内容,在当时世界上是居于领先地位的但墨家的历史命运与儒家却迥异,墨家被视为异端, 墨子 一书几乎被埋没2000年 五、结束语 中西教育思想渊源有相同的地方,也有明显差异的地方,正是这种相同,延续了中西两种文明,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构成中西文明的明显区别。

      今天,我们从史料上来认识他们的不同, 目的不在于分清谁对谁错,两种延续几千年的文明,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我们的目的在于,当我国于十九世纪末开始学习西方教育制度以来,反反复复向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育思想进行学习、借鉴,用以来解决我们教育存在的问题时,在引进和学习国外教育经验时,常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其它国家行动之有效的办法移植过来便面目全非或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是中西文明的教育思想是两种明显存在差异的思想所以,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时,不得不考虑它在中国这块土壤基础上的生长环境,要既不能被中国国情而缚住思维,也不能将西方教育思想盲目引进,这正是我们以史为鉴的目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