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49例临床分析.doc
7页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4 9例临床分析【关键词】颅内血肿;迟发性;外伤性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在临床上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出现, 一般预后较差我们总结了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49 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一般发病规律、临床特点、诊断,救治疗 效的分析,为临床作出指导参考意义1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36例,女13例年龄9~67岁,平均39. 8岁 交通伤40例,坠落伤7例,击打伤2例入院时格拉斯哥奇迷评分(GCS): 13分9例1.2临床表现 伤后有昏迷史34例,其中昏迷30 min内24例,30 min~ 2 h7例,持续昏迷3例;双瞳孔不等大21例;头痛,呕吐25例意识障碍经 治疗无改善或加深及入院后乂出现意识障碍共35例木组清醒患者15例, 其中9例无明显症状偏瘫加重或出现对侧瘫37例21例为开颅术中或 术后发现迟发性血肿1. 3血肿类型及血肿量 硬膜外16例、硬膜下14例、脑内25例、 混合性4例;其中额部16例、额部14例、额额部3例、额顶部4例、顶 部3例、枕部3例、后颅窝2例、混合性4例血肿量50 ml 13例1. 4 CT检查情况 首次CT检查情况提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3 例,脑挫裂伤15例,颅内积气6例,脑肿胀6例,无异常22例。
第二次CT 提示:硬脑膜外血肿29例,脑内血肿23例,硬脑膜下血肿16例,多发性血 肿4例血肿量10—60 ml,平均(24. 85. 6) ml,其中>30 ml 34例,有 明显中线移位28例,环池消失12例,一侧或双侧脑肿胀10例2结果以GCS标准评价预后I级:死亡,2例(4. 08%); II级:植物生存, 0例(0%); III级:重残,需要他人照顾,2例(4. 08%); IV级:中残,生 活能自理,6例(12. 24%); V级:良好,成人能工作学习,39例(79. 59%)3讨论头外伤后,首次CT检查未发现颅内血肿,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检查始 发现颅内血肿;或于清除颅内血肿后又在颅内不同部位发现血肿者称外伤 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其起病方式可为急性、亚急性、慢性[2]受伤机 制以减速性损伤居多,多数学者认为脑挫裂伤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基础[3] 目前对于迟发血肿的发生机制认为有以下几点:①填塞效应(Tamponadingeffect) [4]的消失:颅脑损伤,特别是中、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组织水肿及 脑肿胀或某些呼吸道梗阻等原因引起颅内压增高,形成的填塞效应对颅骨 骨折端的渗血、硬膜表面的渗血、脑挫裂伤灶、脑挫伤皮质小血管破裂、 枕静脉破裂具有压迫作用而智不形成血肿,但继后若采用过度换气,强力 脱水,脑脊液漏或外引流,消除颅内血肿及手术减压等措施或全身性低血 压的影响使颅内压迅速降低,从而失去了填塞压迫效应,血流即可经受损 的血管壁渗出并融合扩大形成血肿[5]。
有些脑内血肿经过数口、数周才 出现,其生理病理因素为脑损伤局部二氧化碳蓄积,引起脑血管扩张,进 一步产生血管周围出血;血管痉挛引起脑局部缺血,脑组织坏死,血管破 裂产生出血;脑损伤区释放酶的副产物,损伤脑血管壁产生出血,以额叶 和濒叶较多见[6]②血管舒缩机制障碍:外伤直接作用于血管,使血管 舒缩功能障碍,引起血管壁坏死、破损和出血③保护性机制:低血压或 低血压高颅压时,在有效血容量恢复、血压上升、颅内压降低时,出血源 开始出血,形成迟发血肿④开颅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手术清除血肿,去 骨瓣减压使颅内压力急降,颅内压力梯度加大颅内容物迅速移位引起远隔 手术区硬膜与颅板分离从而牵拉和扯断了硬膜血管或蛛网膜粒的撕裂使 原有的颅骨骨折者更易引起出血[7]亦有人认为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或减 压术在迟发性血肿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血栓从创伤组织中的 血管内驰:除或受损血管堵塞作用的解除或由于颅内容物的迅速移位引起 脑实质的血管损伤以及减压术后使脑内形成血肿更有余地[8]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具有病情重,复杂隐蔽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 点,故早期诊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头颅CT检查结合临床表现是早期 诊断DTTH的关键和重要依据。
患者均应在12 h内常规复查头颅CT, 48 h 内可选择性复查CT如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意识障碍加重或治疗好转又突然 加重,应随时复查CT,本组17例观察中病情加重,9例术后恢复不良或 又加重24 h内发现DTICH占67%, 72 h内占94%,因此,伤后首次CT 阳性者,即使临床无明显变化,亦应在72 h内动态CT扫描,尤以24 h 内每6~12 h复查1次,如病情变化,发生以下情况:①出现严重临床症 状,如清醒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或原来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等;②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新的神经系统体征,如偏 瘫、失语等;③出现局灶性癫发作;④多发伤有低血压病史,虽首次CT 扫描正常,待血压稳定后,应复查CT;⑤术后长期意识状态无好转或减压 窗张力较高,脑膨出明显者,均应随时复行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在观察过程中,出现 颅压增高加重、意识障碍加深,血肿动态增大,就应该积极进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过程中,要点是首先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保证有足够的氧 供应,避免患者出现缺氧状态使脑水肿加重,脑细胞功能活性降低脱水 是保守治疗中的主要措施,特别是脑水肿较明显,脑中线有移位者,所以可 选择脱水作用较强、较快的甘露醇,若加用吠塞米(速尿),则效果更佳, 但要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也要防止肾功能衰竭;另外,还可 根据不同情况应用抗生素、止血药、神经营养代谢药物、抑制炎症介质和 血管活性药物等。
在保守治疗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实施颅内压监测, 必要时复查CT, 一旦病情恶化立即转入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其手术指征应 根据血肿大小、部位、占位效应、临床状况及出现时间等情况而定,笔者 认为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①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好转后乂加重;②CT检查示血肿量幕上>30 nd (歙区>25 ml),幕下>10 ml, K中线移位>5 mm;③颅内压监测压力>2. 7 kPa(270 mm H20)本组28例行手术治疗, 去除骨瓣者占手术患者的70. 1%,经手术恢复良好者占62. 9%o为防止 术后DTTCH,应采取逐渐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开颅钻孔时快速静脉滴注甘露 醇250 ml,对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可先钻一骨孔,吸除部分血肿,再行 开颅,脑内血肿可先行硬脑膜小切口,吸除部分血肿后剪开硬脑膜现在 不少文献提到为预防术后发生迟发性硬膜外血肿,采用病灶对侧颅骨钻 洞,结扎硬脑膜中动脉,悬吊硬脑膜的手术方法,效果显著其不仅可以 显著减少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还可在发生迟发性硬膜下血肿时, 可及早切开硬脑膜减压,扩大骨窗,清除血肿防止脑膨出发生本附加手 术操作简单,多不超过半小时,对患者影响不大。
故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参考文献1江基尧,朱诚.现代颅脑损伤学.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9:265.2 Milo R, Raon N, Schiffer J, et al. Delayed epidural he matoma. Acta Neurochir, 2000, 64 (1-2): 13-23.3梁玉敏,卢亦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 22(06): 361.4曹会存,程天明,贾武林.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CT诊断.中国急 救医学,2000, 20 (2) : 107.5阎乐京.迟发性外伤后脑实质出血.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7, 17 (12) : 737.6薛庆澄,王忠诚,史玉泉.神经外科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1:162.7王焕明,谭启富.迟发性外伤颅内血肿的研究进展.临床神经外科医 学,1999, 1 (1): 47-48.8陈建良,陈锦伦,吴耀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 志,1998, 14:245-246.附:毕业论文格式1、 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2、 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3、 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 目录:写出目录,标明贝码5、 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 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木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 在木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己的科 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 加深题意6、 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 员表示谢意7、 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 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8、 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9、 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