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战国文化(6月7日).doc
7页儒 家 和 法 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说明四川省绵竹中学 韩静一、 讲什么(说教材)1、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集中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成就头绪多、知识繁杂,其中思想文化成就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号称诸子百家诸子百家家家精彩,无法面面俱到就本课这几家就无法一课时完成势必分成两课时做为中华正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肯定是首选无疑,另外选取哪一家呢?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发现法儒两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政治思想方面有明显的对立,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争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现象而这种争鸣直到今天仍然方兴未艾当今关于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争鸣正是这种现象的延续和发展选取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又有了现实的切入点因此我选择将思想文化分成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讲儒家和法家,第二课时再讲其他诸子2、 教材地位分析从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地位来看,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延续从横向来看,它的思想辐射到了东亚东南亚等广大地区甚至是整个世界文化史如今年的高考题中也出现中国儒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一题,亦能证明中国儒家文化的地位。
从纵向来看,它不仅影响了历史的世界,直到现在仍有运用如新加坡的治国思想中有新儒家的理念,当代的日本的企业经营中有儒家思想的运用,中国的以德治国的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复兴等等法家思想在历代发挥重要作用从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到汉朝后法儒思想的结合,几乎每个朝代都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而当代各国的法制化进程又促使我们要向学生将清楚当代法治与古代法家思想的差异从高考信息上分析,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思想史都是重点今年的高考中再次考到儒家思想二、 怎样讲?(形式)——辩论赛1、说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本课的重点是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本课的难点是百家争鸣的原因辩论赛这种方式便于完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通过辩论这种形式使学生对儒家和法家思想进行对比,加深认识和理解辩论要求双方熟悉自己和对方的主张,有利于学生熟记知识§创设相似的情景,通过辩论这种形式感受争鸣的氛围结合对于双方思想合理性和局限性的辩论,从而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2、说学生情况① 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春秋战国的文化,对儒家和法家思想有一些感性认识;此外,在语文课文中已经学过体现诸子思想的《论语》、《孟子》、《韩非子》等如绵竹在小学一至五年级进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诵读活动。
这些内容为辩论赛积累了知识的基础② 技能基础: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文献阅读能力、历史比较能力,有效信息的概括和应用能力虽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但这些能力为辩论赛奠定了能力的基础③ 心理基础:在电视等媒体的带动下,如于丹说《论语》等等,大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始感兴趣,但只有感性认识,希望认识得更多辩论赛这种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看过很多辩论赛,学校每年也要举行辩论赛,他们熟悉辩论的形式、过程,也对将辩论引入历史课堂饶有兴趣,乐于接受,从而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3、3、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儒家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各自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简要发展历程能力方法目标§辩论要求双方熟悉自己和对方的主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并熟记知识§辩论要求相互诘难,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辩论本身就是比较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法家思想,建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并担当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三、实施过程:(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本课内容,并收集小学中国传统文化的诵读、语文课中已经讲过的文言文名句、一些小故事等等能论证儒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容。
也可以上网查找)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看95国际大专辩论赛“社会秩序的维持主要靠法律还是主要靠道德”的自由辩论阶段 (通过辩论赛引入,并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渲染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过渡:当今有德治和法治的辩论,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辩论”那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其中,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感受当时的争鸣氛围将学生按观点分队,拥护德治和法治的各一队按刚才的分队情况确定领队,领队根据学生的观点及收集的材料对各队进行再分工,如在儒家队中形成孔子组、孟子组、荀子组,在法家队中形成李悝组、吴起组、商鞅组、韩非子组学生根据分工情况总结自己组思想家的思想并准备辩论资料第二部分、正文内容:辩论时间 春秋战国 辩题 德治 | 法治代表队 儒家 | 法家 春秋:孔子 | 李悝辨手 战国 孟子 | 战国 吴起介绍 荀子 | 商鞅 | 韩非子双方 孔子 哲学思想 | 李悝的思想立场 思想 政治思想 | 吴起的思想 及 教育思想 | 商鞅的思想 观点 孟子 人性论 | 韩非子 人性论 思想 政治思想 | 政治思想 荀子 人性论 | 思想 自然观 | 政治思想 |(要求:两队能正确介绍本队思想家和归纳本队思想家的思想,结合语文课所学的名句及典故故事论证本派观点。
)双方观点的合理性 (辩论) | (辩论)及局限性的辩论 (辩论) | (辩论)(要求学生必须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自己方观点的合理性并质疑对方的观点教师总结分析,得出结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教会学生分析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得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原因 儒家 | 法家 古 秦朝 “焚书坑儒” | 占统治地位 代 汉代及 两千多年的 | 被兼容改造应用 史 其后的 正统思想 |历史 封建社会 |的 辩论 太平天国运动 |结果 近代 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 | 现 文革时期 | 代 改革开放后 以德治国 | 以法治国(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填表,了解儒家和法家的发展历程。
初步掌握串专题史的能力这个发展历程又恰恰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的证明问题:当代的法治与韩非子法治是相同的吗?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当代法律的制定目的及相关规定,认识二者根本上的差异 (过渡:当代的法治与德治与先秦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在认识上不能等同让我们再次回到95大专辩论场上,让双方四辩为我们理清思路总结陈词 (看95国际大专辩论赛“社会秩序的维持靠法律还是道德”的四辩总结) (通过总结陈词,与引入前后照应,并引导学生从先秦的争鸣中跳出来,更加理性的认识当今的法治与德治教师总结:德治与法治是当今中国的两大命题,单纯的依靠哪一方面都不行,必须二者结合,才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第三部分、课外探究学习暨课后练习:(选做) 1、问题:为什么现代社会呼唤儒家思想?2、、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要求:上网查找,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笔记或写小论文,放到学习园地里同学们交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