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8997941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8.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核苷类药物应用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科225125【摘要】目的:分析使用核苷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实际临床效果 方法:抽选我院接收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20例,依据临床用药的不同将患 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接受拉米夫定治疗,乙组接受德福韦酯治疗,丙组 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三组治疗一年后临床各指标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治 疗后,经过一年的随访,三组患者的HBV病毒DNA载量、ALT、Child-Pugh评分 均有明显的降低,且丙组的K降范围显著人于甲乙两组;且甲乙丙三组的HBeAg 转阴率分别为20%、22.5%、37.5%,甲乙丙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5%、 22.5%、7.5%,三组间比较,丙组的效果最佳P<0.05结论:使用核苷类药物治 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特别是恩替卡韦其效果最为 突出,转阴率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关键词】核苷类药物;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效果临床上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乙肝病毒引发的一种肝脏病变,是 一种世界流行病症,病情恶化的有可能引发肝硬化或肝癌[1]有资料显示,该 病在失代偿期有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状,对患者的生命构成极人的威胁,因此 受到医学界的高度关注。

      有学者报道,核苷类药物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乙肝 病毒为此,笔者抽选本院12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考作为研宄,对其进行不同的 核苷类药物治疗,比较各种药物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抽选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接收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20 例,依据临床用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 乙肝,且均处于失代偿期肝硬化阶段甲组含男性34例,女性6例,年龄34— 60 岁,平均(44±2.8)岁,患病时间 5-20 年,平均(9.7±2.8)年;乙组含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35—60岁,平均(45±3.1)岁,患病吋间6-22年,平均(10.3±3.1)年;病组含男性31例,女性9例, 年龄36—66 岁,平均(48±3.6)岁,患病吋间 6-24年,平均(10.1±2.6) 年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1.2治疗方法三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内科治疗如保肝、降酶等甲组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口服,每天100mg。

      乙组接受德福韦酯治疗:U服,每天10mg丙组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口服,每天0.5mg三组患者均接受1年的对应药物治疗,1年后来院进行抽血等各方面复 查1.3疗效评定标准观察三组治疗一年后其乙肝(HBV)病毒DNA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 Child-Pugh评分情况,对比三组的HBeAg转阴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采用 Child-Pugh评分准则对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对患者的一般状况、 腹水、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浓度及凝血酶原吋间这5个指标进行评估,每个 指标以1-3分进行评分,将这5项指标进行累加,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5 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越差1.4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验证三组治疗情况数据,以X2代表验证率(%) 差异,(&plUSmn;S)表示计量数据,经计算P<0.05三组数据冇显著对比,存在 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三组治疗前后HBV病毒DNA载量、ALT、Child-Pugh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HBV病毒DNA载量、ALT、Child-Pugh评分三个指 标值均相当,分别为(6.21±2.18) loglO 拷贝/mL、(143.6±39.5) U/L、(9.2±2.4)分。

      治疗后,经过一年的随访,三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 有明显的降低,其中甲组的HBV病毒DNA载量值为(4.1±l.l)、乙组为 (3.5±1.2)、丙组为(3.2±1.0); ALT值中甲乙丙三组的值分别为 (61.3±20.4)、(58.2±19.2)、(55.3±18.2); Child-Pugh 评 分甲乙丙三组的值分别为(7.8±1.5)、( 7.6±1.4 )、( 6.7±1.3) 通过比较发现丙组上述三个指标的下降范围显著大于甲乙两组,P<0.052.2三组HBeAg转阴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比较经不同药物治疗后,甲组有8例HBeAg转阴,比例为20%;乙组有9 例HBeAg转阴,比例为22.5%,丙组有15例HBeAg转阴,比例为37.5%三组 间比较,丙组的HBeAg转阴率高于甲乙两组P<0.05甲组发生不良反应概率为 27.5% (11/40),乙组为 22.5% (9/40),丙组为 7.5% (3/40),由此可见,丙组 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低于甲乙两组P<0.05。

      3. 讨论乙肝在临床的发病率较高,且涉及的范围较广,临床治疗乙肝均采用保 守的长期服用药物的方式考虑到乙型肝炎后失代偿期发展成为刚硬化或肝癌的 可能性较高,因此临床需要寻找疗效更好的抗病毒药物冇资料显示,核苷类药 物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当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服用核 苷类药物后经过进一步转化之后变成磷酸核苷类药物,这种物质能够选择性的抑 制乙肝病毒的合成及其酶活性,达到抵抗HBV病毒的作用[2]在上文研究中,通过对三组患者实施拉米夫定、德福韦酯及恩替卡韦不 同治疗,丙组的HBV病毒DNA载量、ALT、Child-Pugh评分均优于甲乙两组,且 丙组的HBeAg转阴率37.5%高于甲乙两组(20%、22.5%),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7.5%低于甲乙两组(27.5%、22.5%),三组比较P<0.05因此使用核苷类药物治 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特别是恩替卡韦,能奋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转阴率 高,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参考文献:[1】王定祥.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仍发生肝癌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5例分析 [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1 (9): 56-5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