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说木叶中的诗歌.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99615561
  • 上传时间:2019-09-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3.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临江王节士歌① 陆厥 木叶下, 江波连, 秋月照浦云歇山 秋思不可裁, 复带秋风带 秋风来已寒, 白露惊罗纨 节士慷慨发冲冠, 弯弓挂若木,② 长剑辣云端 【作者】 473-499,字韩卿,吴郡(今江苏吴县附近)人州举秀才,少傅主簿,迁行 参军永元元年,始安王遥光反,厥父被诛,厥下狱后有敕,感动而卒有 集十卷,已佚 【注释】 ①据《汉书·艺文志》,有“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此题作《临江王 节士歌》,后人疑陆厥误合为一然原辞已佚,无从考校 ②若木:传说中 昆仑山上的神木 【品评】 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 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 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 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 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后三句的情调一变为激昂面对秋景,荆轲一流的节义之士则是另一番感 受。

      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寒水触动了节义之士的一腔豪情弯弓挂若 木,长剑竦云端”二句以浪漫的笔调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展示了 他们意气风发,傲视一世的气概此诗笔力雄肆,在齐梁时不可多见,所以梁 代钟嵘说陆厥“具识丈夫之情状”渡河北作者:王褒  朝代:南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注释译文[回目录]  这首诗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写,河,指黄河南北朝时期,河北以为地区,先后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军事领袖陆续建立政权,汉人认为是异族的统治   “秋风”二句,渡黄河,秋风起,落叶纷纷扬扬,好似洞庭湖波涌起,景色好似江南这里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常山”二句: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庄地区正定县,辖境至唐县代郡:汉代北部边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和山西省东北部临,靠近亭障:当时修筑的军事防御工事   “心悲”二句:异方:异乡陇头歌:乐府歌曲名,属《梁鼓角横吹曲》,歌曲的内容是游子思乡陇头歌也就是“异方乐”   “薄暮”二句:傍晚时将驱动征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角处作品鉴赏[回目录]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

      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 此番情景使诗人想起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三四句写北渡所见之景,感慨原本汉代的北部边塞,却成了北朝异族的工事,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入故国之思中五六句写北渡所闻《陇头歌》是抒写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惨之际,听到远方传来异国悲凉的歌声,更觉肝肠寸断结尾二句用信马由缰、茫然迷路的动作来刻画诗人心灰意懒、怅然若失的情状,一种惆怅绵渺的情味萦绕在画面中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同时又具有苍劲悲凉的格调,表现出南北诗风融和的特点折杨柳 萧纲杨柳乱成丝 攀折上春时叶密乌飞碍 风轻花落迟城高短箫发 林空书角悲曲中无别意 并是为相思①折杨柳——古《横吹曲》名,南朝梁、陈和唐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②上春——即早春③画角——军中吹器④——犹、总是的意思  其七∶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

      注释】①扇:用作动词,吹动扇微和:春风吹拂,天气微暖 ②佳人:美人美清夜:爱清夜达曙:到天明酣:酒足气振的样子这两句是说美人喜欢这清静的夜晚,通宵喝酒唱歌 ③歌竟:歌唱完了此:指下文四句歌辞持此:仗着这支歌曲感人多:十分动人这两句是说美人唱完歌便长声叹息,这首歌极其动人 ④皎皎:光明的样子灼灼:花盛的样子华:同花 ⑤一时好:一时之美好指“云间月”圆而又缺,“叶中花”开而复凋这句和下句是说月和花美在一时,不能长久赏析】  这首诗拟的是古代那些表现“美人迟暮”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古诗”中有,不过,对照起来,拟的更像曹植的《杂诗》“南国有佳人”之类  诗写的是佳人在春天的一个“日暮”和“清夜”的感触日暮的景色很美,天空万里无云,显得何等澄澈;春风把微微的暖意一阵一阵地送来,叫人感到多么舒适面对如此景色,自然使人为之心旷神怡,而春风又似乎对人特别有情,殷勤地传布着“微和”,显得人情物态的极为融洽日暮天无云”,即目生情,出语清新自然,“春风扇微和”,“扇”的拟人,“微”字的体贴,都富于情意这是“日暮”清夜”的景色又将如何呢?天色、暖意当亦如之,而后面又补写了“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显出更是花好月明,景色就更加迷人了。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佳人喜爱这清夜,彻夜酣饮,唱歌直到天明佳人”,美人,富于青春活力的女子,面对如此的良辰美景,自然激发了她的生活热情,激发了她对美好人生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她的“酣且歌”,是对春景的陶醉,也是对人生的陶醉,如同后来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所写:“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虽则活动内容不尽相同,而心情则是一样的上面的写景抒情,写日暮景包含清夜,而“美清夜”又暗含日暮,清夜景又见于后幅,用笔错落互见,不同于靖节惯常的平叙,赏者当有会于心  后幅是乐极悲来了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竟”者歌终也,“持此”犹得此、对此之意大凡人们面对美好的事物,常常是爱之又惟恐失之,如此春夜,真叫人喜不自胜,但转念一想,它又能存在几时?佳人还会想到: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芳颜清歌又能否得到世人的赏识?这就是“持此感人多”的种种复杂意绪,“此”即良辰美景之谓也下面四句或谓即佳人歌唱之辞,而理解为歌竟时的自言自语(即叹息之词)似更贴切状“月”前用“皎皎”,又以云来烘托;状“华(花)”用“灼灼”形容,又衬以绿叶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

      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轻的曹植“南国有佳人”后幅是:“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  与上述曹植《杂诗》一样,这首诗也是一篇寓言体作品,“佳人”显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诗中“美人迟暮”之感,正见出他某种用世之情组诗《拟古》作于靖节晚岁,这可见作者身处易代之时,也并未忘怀世事,失去生活的热力钟嵘在《诗品》中举此诗以为别调,评云:“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认为此诗不是一般的“田家语”,也就是说它似乎别有寄托;认为此诗并非“质直”,而是辞采华美,这在靖节诗中确不多见写“佳人”云云,全部陶诗一百二十多首,也只有这一篇至于方东树说此诗“情景交融,盛唐人所自出”(《昭昧詹言》),正可作“风华清靡”一语的注脚柳恽《捣衣诗》赏析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革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

      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

      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侯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本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古意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十叶,十年征戌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注释】:【注释】:古意:托古以咏今的拟古之作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又作《独不见 》,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乐府解题》说:“伤思而不得见也内容多写离别及闺情怨思这首七言律诗《古意》,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