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国际化,何去何从.pdf
1页蔡曼,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曾 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培训部 副主任、 常务副校长、 海滨中学校长等职 务,现任潜龙学校校长思想力校长周 刊呼 唤 教 育 家 成 长推 进 教 育 家 办 学分 享 教 育 家 智 慧第85期 名誉主编:敢峰 主编:褚清源 :010-82296737 执行主编:冯永亮 :010-82296740 投稿信箱:zgjsbjyj@ 美编:梁颖宁:010-82296743投稿信箱:zgjsbys@ 联办单位: 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2012 年 5 月 9 日10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教育国际化,何去何从———对话广东省深圳市潜龙学校校长蔡曼□本报记者高影品牌学校建设时隔两年,我们再次走进泰州实验中学,眼前的景 象已然不同 校园粉刷一新,每个角落都干净整洁,而最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两种状态:一是动,一是静 动,是课堂的动 我们随机听了几节课,无一例外 地看到和感受到学生手在动、嘴在动、头脑在动、思维 在动,还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动起 来”是所有课堂的总特征,好一派热火朝天、激情洋溢 的景象! 静,是课余的静 中午12点半,我们发现所有学 生都自觉地回到教室里休息或自习。
教室里没有老 师,有的班级班长坐在讲台上,有的班级讲台上空无 一人,但下面没有一名同学说话 晚上,同学们有秩序 地回到宿舍,熄灯20分钟以后,整个校园万籁俱寂、 落针有声 这亦动亦静的状态,俨然已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 一种习惯 同样一批学生,在短短两年之内,为何会有 这么大的变化呢? 何世祥校长道出了其中的缘由:“时 隔两年,‘主体参与’依然是我们学校的关键词 我们 通过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主体参与的德育模 式,让学生变得能动能静,动是思维的动,静是自律的 静,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从课堂模式走向课堂文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泰州实验中学曾是泰州 市6所直属高中里教育教学评估垫底的学校 几年 前,学校的课堂是一言堂,学生嘴也不动、脑也不动, 甚至眼睛也不动 面对残酷的现实,学校一方面借鉴 洋思模式,一方面校领导一次次深入课堂,终于成功地探索出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 的强势推进,学校的课堂悄然改变了 “当时,依照8个环节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的课堂活跃了许多,但一些教研组、备课组还是采 用老方法 要把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全员化、常态 化,必须构建一种文化 文化包括思维习惯、行为习惯,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这就对了。
”何世祥说 2010年,学校决定:将主体参与的课堂模式升华 为主体参与的课堂文化! 他们不曾想到,这一决定,让 课堂从表面的热闹走向了深刻的变革,也让改革之路 从此更加风景无限 老师们还清晰地记得,改革的第一阶段,为了鼓 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学校提出了一项要求:老师在 课堂上只批评观念,不批评人 学生回答问题难免会 有错误,但只要他能勇敢地站出来,就一定要表扬他 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学生增强了表现的欲望,看到 了自己成功的价值,对新模式越来越认可、支持 老师 们把这一阶段的特点概括为:课堂活跃了,学生积极 了,但仅限于浅层次的参与、表达 而改革的第二阶段,学生的思维也跟着动了,这让 老师们喜出望外 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刚开始,老师们感觉到文科比理科更容易改革, 因为文科更容易组 织小组讨论 但后来老师们发现,理科反而比文科更容 易深入 因为新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有问题 生成,理科生成的问题更丰富 如今,在数学、物理等学 科中,学生往往是解题的主力军,有些解题思路甚至连 老师都没有想到,这充分显示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变化在课堂两大环节中也显而易见 首先 是预习环节, 数学教师吉老师说:“我们讲平方差公 式,以前预习就问平方差公式是什么,学生就照搬书 本。
现在我们提问平方差公式的由来,先给学生一个 图,让学生根据图去思考面积有几种不同的求法 这 说明,我们预习问题的设计有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也有了提高, 当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入以后, 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更强了 ” 其次是小组讨论环节 以前,小组讨论只是形式 主义,有的学生不会讨论,有的学生只是简单地对答 案 现在,学生抓住了讨论的重点 一个小组里面,如 果有不同的答案, 组长不会告诉组员答案是什么,而 是先把解题步骤讲给他们听,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 里 小组讨论由被动变为主动,孩子们的兴趣和内驱 力,真正地调动起来了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也浸润着老师的灵魂 刚开 始,老师们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时,还停留在浅层次,有 时甚至为了讨论而讨论 现在,老师们设计的问题都是 有一定难度、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讨论的结果自然是精 彩纷呈的 通过高效的集体备课,他们也脱离了模式中 的8个环节,对课堂驾驭自如 何世祥说:“我们老师的 积极性很高,许多老师都希望领导去听自己的课,假如 哪天我们有事没去,他们会觉得很失落呢 ” 一位南师大毕业的80后老师,刚参加工作就迎头 赶上了这次课改,挑战让她迅速地成长起来。
她说:“课 改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 首先新课堂鼓励学生表达对 历史的多元看法, 这就需要我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去引 导他们正确认识 同时,新课堂也让我更多地关注学生 的心理变化 有些女生比较害羞,我就像姐姐一样和她 们相处,这样她们在课堂上才会把害羞藏起来 当她们 获得了多次成功,自信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 如果说,两年前的改革还是一种模式,那么如今 则已演变成了一种文化 泰州实验中学各教研组、备 课组都围绕主体参与的核心, 形成了自己的课堂风 格,这也让学校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 近两年,主体参与课堂文化的辐射力不断增强,学 校先后有40多位老师分赴云南、苏州、无锡、镇江、兴化 等地送课、交流学习,教研组长在市直学校“说课程”竞 赛中获团体第二名,10多位教师在省市级各类优质课 评比中获一、二等奖 学校还承办了省市级教研活动60 余次,全市特级教师示范课、观摩课,特级教师评审、晋 级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一些特级教师上完课之后, 都由衷地赞叹:“你们的学生真好,出乎我的想象! ”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主人———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主体参与”文化建设(一)□文艺艾明2010年,我们曾以《乘风破浪会有时》为题,报道了江苏省泰州实验中学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两年过去了,学校的课改有没有继续推 进? 课改深处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风景和启示呢?中国教师报:您刚才提到办学理念的国际 化,其实就是用国际化思维来确立学校的办学 理念,内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如何 落实? 蔡曼:我们一方面借用国际通用评估标准 来规范我们的办学行为,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内 部评价、调整与改革 具体来说我们做了以下 几方面工作: 一是培育国际化人文环境 我们做到校内 各类标志用中英文标注,凝聚“平等、尊重、和 谐、包容”的精神,关注每位教师成长,关心每 个孩子的发展 二是利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 (简称“NCCT”)对我校进行公办学校评估认 证的契机,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NCCT作为 国际学校评估机构,其评估标准都基于国际理 念、 国际视野 在NCCT公办学校评估认证 上,我校开全国先河,就是为了引进国际标准, 更好地审视我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管理、员工、 社区关系、德育、学生发展等,进行全面检验, 全方位提升 三是给予每个人参与管理的机会,这里的 每个人包括教职员工,也包括家长和学生 学 校督导组、学术委员会、特色评估委员会,膳食 委员会、NCCT自评委员会等不同机构, 由行 政代表和普通教师组成,从不同侧面对学校工 作进行评价、管理与改进。
家长通过家长社团、 家长义工、家长教师联合会、家庭教育委员会, 参与学校管理 学生通过学生义工、学生会、自 主管理值日系统等,参与学校管理 四是积极开展督导评价 教育国际化重视 检查、评价和反馈 我们成立了校级督导检查 组,每周就教育管理、教学、教师发展、学生发 展、社区关系等常规工作落实专题督导,面向 全校公布督导意见,形成自我查摆、自我评价、 自我整改的常规管理制度 五是高度重视社区关系建设 我们在管理 上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最大地方, 就在于学校既 是师生的,也是家长的 社区关系建设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我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 现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家委会,下设家长义工、家 长社团、家长学校、社区联系等4个职能部门,配 置了家长资源中心,家委会实施“每日值班制”, 制定发展规划,参加学校办公会议、行政会议等, 真正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管理中国教师报: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头戏, 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教学 过程中推进教育国际化呢? 蔡曼:一是开设多样化校本课程 每学期 开发50门左右的校本课程,包括国际礼仪、科 学探究、英语配音、辩论、合唱、民乐、柔道等, 同时成立30多个学生社团,包括文学社、广播 站、辩论社、科学探究社等。
二是编写《国际礼仪教育读本》2011年, 我校自主编写的第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国际 礼仪教育读本》正式出版面世,丛书分着装篇、 个人篇、家庭篇、学校篇、公共篇、交往篇、旅行 篇、网络篇等8个篇章,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 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 一体 三是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保证低年级 隔周一次、中高年级每月一次的国际礼仪教育 校本课程, 采用实例分析和案例教学的方式, 做到“学中用,用中学”2011年10月,引入宝 安区教育局组织编写的国际理解教育地方教 程小学版《认识世界》,并在小学四年级试行开 展,课程得到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是重视国际知识渗透 学科授课关注国 际性大事、国际理念、知识的渗透,并适时延 伸、整合 比如,语文课从外国文学作品谈到风 土人情, 音乐课介绍外国歌曲来源及文化内 涵,美术课探讨时代特点和国家文化,从问题 切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学生对多元文 化的理解和认同 “新闻播报”活动是一种渗透 形式,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新闻播报”,全面 介绍一周以来的国际大事、国际问题,每天通 过“潜龙之声”广播站,介绍国际时事小新闻五是打造外语特色 营造国际化校园氛 围,学校LED显示屏、校园网“每日一句”滚动 展示不同英语谚语及解释。
各类标语、路牌都 用中英文标示 学校各类宣传手册出中英文 版,每学期出版2期《潜龙之声英语报》 每年 一届“英语节”,举行英语画报比赛、英语电影 配音比赛、 玩游戏学英语和教师英语风采秀、 英语购物街等活动 开展英语原版影视配音活 动,每位学生每学年至少一部 引进外教,开设 学生口语课和教师英语沙龙 实施周六“外教 认领制”,让外教走入学生家庭,开拓学生国际 视野和培养国际化交往能力中国教师报:教育国际化离不开合作与交 流,你们在这些方面又有哪些举措? 蔡曼: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 先后选送3名管理人员、 若干位教师到美国、 香港、北京等地参加专业培训,开阔视野 同时 也邀请来自国外、香港等的教育机构、校长、教 师到我校访问, 带来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 验2012年2月, 英国IAA教育代表团共24 位英国校长来访,双方就教育国际化、特色教 育、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入交流 我校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优势, 与香港有 关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 比如,2009 年, 我校与香港伯裘书院结成了 “粤港姊妹学 校”,两年来双方开展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的交流与合作, 涉及所有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学 生体育训练,参与师生3000多人次;2010年,我 校又与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煊昌中学结 成友好学校,在教学模式、社团建设、英语教学 等方面开展了学习与交流;2011年,我校组织骨 干教师赴香港新界大埔公立学校开展教师 “五 段互动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