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的大学.ppt
10页民国时期(1921—1949)的大学 大学的基本概况,,1927—1945年全国高等教育概况统计表,民国时期的学校及在校生数量,根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中所载的1927到1945 年全国高等教育情况,除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 期,学校总数是67所之外,民国时期各类大学总数 一直上升,从1927年的40多所持续上升到141所 由于受当时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教会大学的数量 和国立大学基本相当在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指导思 想下,当时的高等教育数量仍有稳步增长 由于37年抗日战争的爆发,1937年与1936年,大学 减少了7所,专科学校减少了6所,在校生减少了 10734人,减幅为1/4,但自1938年高等教育得到较 大发展民国时期教师待遇,1927年公布《大学教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 学教员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等民国时期教师待遇,以法令形式规定教师的工资待遇,薪水的等级规 定和发放趋于制度化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级别的教师工资差距 较大 民国时期的教师工资分为月薪制和时薪制 教师实际工资和标准工资差距较大 民国时期的教师工资除个别少数薪资待遇较高其 总体水平较低民国时期大学的教育经费,民国时期大学的学费,公立和私立学校人均学费为11.4元和112.5元 ,当时的人均年收入为420 元左右 ,可以看出当时教育质量较高的私立学校收费对于一般家庭而言 相对较高。
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类型,大学——国立大学、公立大学、私立大学 专门学校——法政专门学校、医药和药学专门学校、农业专 门学校、工业专门学校、商业专门学校、外国语专门学校、 其它专门学校(美术学校、蒙藏学校、军医学校) 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资料来源:《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民国时期大学的选拨标准,一、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为国家服务,报效祖国的高层次人才 二、教师水平高:薪资待遇、选拨标准、法令规范 三、招考严格:自行招考,淘汰率高 四、民国时期大学的办学特点之一是“高投入、高产 出”,具体表现为“二低五高”,即“低知识分子率,低 大学录取率”和“高名校率、高洋派率、高名教授率、 高少壮派教授率、高成才率” 五、教育质量较高,竞争相对激烈参考文献,《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 《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 》 《民国教育史》 《民国时期的教育》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 《中华民国教育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