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的《枫桥夜泊》两英译本评析.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王哥
  • 文档编号:30143608
  • 上传时间:2018-01-2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的《枫桥夜泊》两英译本评析【摘 要】 本文应用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原则,比较分析了《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从而验证了“三美论”对于中国古诗英译具有的指导意义认为,王守义和 John Nover 的译文,采用直译,用词简单易懂,但放弃了原诗的格律形式,虽注重完整的刻画原诗所表达的种种意象,却在“音美”和“形美”上有很大的缺失相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文不仅还原了原诗中的意象内涵,又再现了原诗的文体风格,在音韵、结构和意象三个方面,追寻作者想要传递的“音美” 、 “形美”和“意美” ,将一副完整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视、听等感官方面?@得了更加立体、全面的享受 【关键词】 “三美论” ;《枫桥夜泊》 ;英译本;评析 一、引言 英国 19 世纪的大文学评论家阿诺德(M. Arnold)在《论荷马的翻译》中提到纽曼(Newman)的翻译观点,他认为翻译要尽量保持原作的特点,要尽量恪守原作的思想方式, “译者的第一责任就是忠实于原作”(Arnold,1949:205-206) 纽曼的观点代表了世界翻译思潮的主流中国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林语堂也提出了“忠实、通顺、美” 美学家朱光潜在 1944 年发表的《谈翻译》一文中谈到,将翻译归于求“信”原文,译文“达” 、“雅”均以原作为依归这些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方法主要以传统文论和古典美学的理论为基础,强调经验,讲求艺术性但是,对于汉语诗歌翻译,尤其是汉语古诗的翻译,这些理论却无法完全适用对此,许渊冲先生在大量诗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翻译见解: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形;收到意美、神美、音美、形美的效果(许渊冲,2006:73-76)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标准――“三美论” ,即意美,音美,形美 吴钧陶说:“要比较完善地传达原著的精神和面貌,就必须尽最大努力接近原著的精神和面貌原著是诗,最好不要把它翻译成散文原著是严谨的古典格律诗,最好不要把它翻译成自由诗 ”(吴均陶,1997)中国古典诗歌措辞凝练,言简意赅寥寥几语就能描绘出一幅美妙的画卷这一方面体现古典诗歌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给译者造成相当大的困难翻译首先要做的是达意,即传递信息,诗歌翻译中的信息既包括表层含义,也包括诗歌背后隐藏的信息,译者只有深刻理解并把握了原诗的信息,才能在达意的基础之上,继而追求传情。

      说道传情,这也是诗歌翻译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翻译不同之所在,诗歌翻译必须准确传递诗歌的意境,让读者通过译文同样能够感受到原诗的音美、形美和意境美因此,如果不能准确传达诗歌的意境,甚至扭曲了原诗的意境,那么读者将难以通过译文去感受原诗的意境之美,其鉴赏价值也将大为折损 三美论的提出正是符合了中国古诗词对于信息表达、声学传播和意境传递的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诗的意象和美感,让读者通过译文也可以感受到原诗的魅力所在张继,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753)考中进士大历末年(779) ,任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为后人所传颂安史之乱爆发,诗人为避战乱,乘小船行至姑苏城外,夜泊于枫桥之畔,触景生情,便写下了这意境隽永、千古不朽的名作关于《枫桥夜泊》的翻译,研究虽不鲜见,然而以许渊冲“三美论”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其英译本的审美意境的论文却不多见因此,本文将以“三美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旨在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探讨古诗英译的审美,以及“三美论”对古诗翻译的指导意义,从而加深对于原诗和译文的认识和理解   二、许渊冲的“三美论” 译诗在传达原诗内容的基础上,要尽可能传递原诗的形式和音韵。

      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许渊冲,2006:73)闻一多也提出诗歌的结构美、意美和音美,而许渊冲亦认为诗歌翻译佳作应“达意、通顺、传神、表形” ,并在大量诗歌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 ,即意美、音美和形美,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古典诗歌翻译实践和评析三者辩证统一,首先追求意美,其次追求音美,追求形美是最高标准许渊冲指出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也就是说诗歌的译文在意义表达,音律节奏和意境的表达三个方面要尽可能和原作保持一致译者应该利用各种文体手段传递原诗的风格给读者,从而让读者感受到原诗的结构之美、音韵之美和意象之美 1、意美 意美的基础是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意美是诗歌的至高境界许渊冲认为:“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翻译了 ”(许渊冲,2006:73)因此,意美是诗歌翻译基本原则,体现了忠实于原诗内容的解读,而意美还要注意措辞和意象,只有这样才能传递原诗内容的美感。

      2、音美 诗是富含韵律的语言,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诗歌翻译可以借助头韵、尾韵和谐韵等韵律手段,尽可能保留或再现原诗的节奏和韵律,译者可以仿照原诗的韵律模式,如抑扬格、扬抑格,汉语中的双声、叠字等,重现原作的内在音韵美 3、形美 形美是诗歌翻译的第三个原则,诗歌的形美体现在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翻译中,要保留原诗的诗行整齐、形式对称等,如根据原作确定诗行的字数、音步等,从而再现原诗的齐整性和对称性,呈现原文的形似形式 “三美论”体现了汉语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在诗歌翻译中,三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力求和谐统一但是,许渊冲在论述“三美论”原则的过程中也提到“译诗不能百分之百传达原诗的“意美” 、 “音美” 、 “形美” ,总要有所牺牲个人认为,意、音、形三方面牺牲得最少的译文,才最能传达原诗的韵味,才是最优秀的译文 ”许先生的意见是:“意似”是译诗的低标准, “意美”是高标准, “三美”是最高标准 “意似”只能使读者“知之” , “意美”却能使读者“好之” , “三美”才能使读者“乐之” (许渊冲,1987)总之,意美是根本,音美和形美是前提,在翻译汉语古诗的过程中,译者要辩证统一地综合运用这一原则,指导翻译实践。

        三、 《枫桥夜泊》及两译本评析 1、张继及其《枫桥夜泊》 张继,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及第,后贵为地方财政官员,虽不是大家名家,其诗文亦存世不多,但收录在全唐诗中的一首七言绝句《枫桥夜泊》 ,却为后人传唱,留名千古全诗如下: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描述了这位旅愁游子落榜失意之时,返乡途中泊舟姑苏城外的所见所感全诗意象丰富,愁字统起,意境隽永,让人深感诗人愁苦的思绪诗文前二句中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笼罩着因愁难眠的诗人,寥寥数语为读者勾勒出一副凄冷月夜行舟江上的寂寥景象,诗人将不眠人的意象和叙述者视点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动静结合,意象恬淡隽永:城和寺为我们勾勒出景物的远近布局,船和钟声,有动有静,意境幽远江畔渔火摇曳,寺内钟声清远,明暗与动静交错之中,令人有梦回千年与诗人戚戚相伴之感 2、 《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评析 本文选择了两个译本从“三美论”的视角进行逐一分析,译文如下: 译文一:许渊冲译本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从音美角度来看,四行包含的音节数分别为十二、十二、十一和十二,可以说非常符合许渊冲先生所提出的七言诗译成英语的时候可以考虑用每行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体的思想。

      第一行为十二个音节,可以分为三个音步,每个音步三个音节,读起来抑扬顿挫第一行和第二行韵脚相同,均为[ai],第三行和第四行韵脚相同,均为[il]第一行内部,at 和 moonset 押尾韵,cry 和 crows 押头韵,且 cry 和 sky 同押[ai]这一韵脚,streaking 和 sky 也押头韵,因此朗读起来韵律感极强第二行 lit 和 lie 押头韵,且前三个单词 dimly、lit 和 fishing 均包含短元音[i],间隔一个词后又是包含长元音[i:]的 neath;第三行从结构上讲,为两个并列的介词短语,且每个介词短语包含数量相同的音节,读起来音节整齐;第四行句首bells、break 和 borne 押头韵[b],roamer、dream 和midnight 中有辅音[m]重复,break 和 dream 中的长元音[i:],ship、midnight 和 still 中的短元音[i]配合也增加了译文的音美效果 从形美角度看,许渊冲译本中,标题采用了动名词短语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介词构成的地点状语在前,时间状语在后,译成现代汉语为“夜里停泊在枫桥边” ,这样译既符合英语行文习惯又符合原诗标题的意境,先出现“枫桥” ,再出现“夜泊” ,从画面感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许译本中,与原诗相对应也译作四行,四行诗的字数分别为九、七、九和九,音节数量分别为十二、十一、十和十二个音节,相对工整,增强了韵律感,尽可能保留了原诗的形美 从意美角度看,许渊冲?g 本努力传达原诗的内涵,忠实于原诗的含义最后一行译者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直译过来意思是半夜的钟声打破了船上游子的睡梦和夜晚的沉寂从意象来看,勾勒出寒山寺夜半钟声的悠远,以及羁旅游子内心的孤寂,与原诗所传递的意境高度一致 译文二:王守义、John Nover 译本 Anchored at Night Near Maple Bridge The old moon is going down And the crows make a ruckus The world is covered with frost There are maples on the riverbank And the lights of fishing boats Drift with the current Fall into a sad sleep The monastery on Cold Mountain It is outside the town of gusu The sound of its bell Touches the guest boat at midnight 从音美角度看,王、诺译本将原诗译为十一行,前五行包含的音节数分别为六、七、七、七、五个音节,后六行包含的音节数量为五、六、九、九、五、八个音节。

      译文中头韵和尾韵使用的很少,第二行 crows 和 ruckus,第七行的 sad 和 sleep,第八行的 monastery 和 mountain 押头韵,尾韵只有第二行的 s 和第五行的 ts,以及第三行的t 和最后一行的 t由此可见,王、诺译本的韵律风格更接近于自由诗,与原诗差别较大 从形美角度看,标题的翻译中 anchor 更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轮船或体积较大的船,词序上译者先译“夜泊” ,再译“枫桥” ,更加强调时间状语十一行诗的译文没有受原诗风格的约束,意象上前三行分别对应“月落” 、 “乌啼”和“霜满天”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