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沪教版六下语文教材古诗文言文汇编.docx
52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六- 下- 古诗古文1 单元春之古韵春夜喜雨唐· 杜甫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选择时辰,降落在万物萌生之春;相伴和风,静静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 万物;浓浓乌云,掩盖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耀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 盛开;· 注释: 1.知:明白,知道;说雨知季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2.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3.发生:萌发生长; 4.潜( qiá n):暗暗地,静静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静静地随风而至; 5.润物:使植物受到 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潮湿的花丛; 8.红湿处:指有 9.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繁重; 10.重:读作 zhò 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 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11.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761 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 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头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 年;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夫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 美景诗作;·拓展: 律诗分为四联,首联,颔(hà n)联,颈联和尾联;首联是第一,二句,颔联是第三,四句,颈联是第五,六句,尾联是第七,八句· 赏析: 这是描画春夜雨景,表现欢快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 好” 字赞扬“ 雨” ;在生活里,“ 好” 经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 好” 赞扬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 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 知季节” ,懂得满意客观需要;其中“ 知” 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 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 好” ;颔联写雨的“ 发生” ,进一步表现雨的“ 好” ,其中“ 潜” 、“ 润” 、“ 细” 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 好” 的特点;雨之所以“ 好” ,好就好在适时,好在“ 润物” ;春天的雨,一般是相伴着和风细雨地 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相伴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 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 润物” ,自然 不会使人“ 喜” ,也不行能得到“ 好” 评;所以,光有首联的“ 知季节” ,仍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 好” ;等到其次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 ─ 相伴着和风的细雨,那个“ 好” 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 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 和“ 细无声” 相协作,不仅说明那雨是相伴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说明那雨有意“ 润物” ,无意讨“ 好” ;假如有意讨“ 好” ,它就会在白天来,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47 页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 润物” ,无意讨“ 好” ,它才选择了一个不阻碍 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静静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雨这样“ 好” ,就期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假如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 润物” 就不很 完全;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森的夜间,小路比田野简洁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简洁辨 得清;如今放眼四望,“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 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 出了夜雨的漂亮景象,“ 黑” 与“ 明” 相互衬托,不仅点明白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剧烈的美感;尾联是想象中的情形,紧扣题中的“ 喜” 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 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 红湿” ,一朵朵红 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红湿” “ 花重” 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 写雨切夜易,切春难;” 这首“ 春夜喜雨” 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 雨的、也就是“ 好雨” 的高尚品德,表现了诗人的一切“ 好人” 的高尚人格;诗人希望这样的“ 好雨” ,宠爱这们的“ 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 喜” 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 ‘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希望春雨“ 润物” 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喜悦地叫“ 好” ;其次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 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 润物” ,不求人知,自然“ 喜” 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 润物细无 声” ,听不真实,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观察的;观察雨意正浓,就情不 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欢快的心情,表现得特别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 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和那些朱门里看 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 润物” 的欢快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钱塘湖春行 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 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暖和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 慢慢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宠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看不够,特殊是 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 785~804 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 贾亭” 或“ 贾公亭” ,该亭至唐代末年;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 第 2 页,共 47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 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画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 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动听悦耳;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气动人;侧重禽鸟;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慢慢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足,满意; 13.阴:同“ 荫” ,指树荫;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 周,诗就以湖东绿杨白堤终止,以“ 最爱” 直抒深情;白堤全长 1000 米;· 赏析: 白居易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点,把刚刚披上春 天外衣的西湖,描画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 楼观参差” 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看;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 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 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气;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动听流利的歌喉 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发人们开头春日的劳作;“ 几处” 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 谁家” 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由于是早春,仍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 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 乱” 字来形容;而春草也仍没有长得丰茂,仅 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 浅” 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 渐欲” 和“ 才能” 又是诗人观看、欣 赏的感受和判定,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颜色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 两联细致地描画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 早” “ 新” “ 争” “ 啄” 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 乱”“ 浅” “ 渐欲” “ 才能” ,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精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 来,给人以清爽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 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欢快;《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 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 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整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 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 行不足” 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 收,诗人也余兴未阑;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或知州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出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 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仰慕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很多描 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 风流太守” ;白居易的七律《钱 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画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47 页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沐浴下的勃勃生气,而且将诗人本身沉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 初平云脚低;” 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其次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据《唐语林》卷六载,贾公亭建于贞元年间,未五六十年后废;白 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白居易一开头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 畔,放眼望去,只见冬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初平” 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冬日里 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续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 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