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针阔混交林诱导技术.doc
6页浅谈针阔混交林诱导技术摘要:针阔混交林除了经营难度较大外,其功能多样性和生物多样 性,以及可持续性的优点,都是纯林无法比拟的关键词:森林;混交林;阔叶红松林;培育;技术1培育针阔混交林的意义东北森林的原生地带性森林植物群落,绝大部分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 交林,即阔叶红松林这些森林采伐后,如何更新?阔叶次生林改造后, 如何造林?第二代新林是培育针叶林?还是培育针阔混交林?这些,都是 营林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急待解决的方向性问题东北地区从上世纪六十年 代开始,就提倡营造针阔混交林,打算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在过 去营造针阔混交林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按适地适树的原则进行造林,所以 阔叶树种往往长不起来然而,群众在林业生产实践中,充分利用天然更 新的自然力量,通过“栽针保阔”和“留优去劣”的办法,创造出丰富多 彩的混交类型,初步掌握了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途径和措施目前,一 些生长良好的针阔叶混交林到处可见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L1引起多方面 的重视2针阔混交林的特点2.1针阔混交林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生长繁茂东北的森林,无论是原始林、过伐林或次生林,现有林地原生的地带性森林植物群落绝大部分都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主要树种除红松 外,还有鱼鳞云杉、沙松和臭松等针叶树此外,有风桦、白桦、蒙古柞、 紫极、糠紙 裂叶榆、山杨、香杨、胡桃楸、水曲柳、花曲柳和黄波罗等 阔叶树这种原始的森林植物群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内,与该区自然环境条 件长期互相作用的结果,它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已经获取了能够保持本 植物群落有机体繁荣的内部结构和对外界危害的顽强的抵抗能力,所以它 最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此,在东北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的气候 条件下,这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特别繁茂发达2.2针阔混交林能使下土壤肥力不断提高,维护地力森林的凋落物一一枯枝落叶,对提高土壤肥力,维护地方起着重耍的 作用森林一年间的枯枝落叶量大致为3-4.5吨/公顷针叶树的枯枝落 叶含有大量的单宁、树脂和木索,含灰分很少这些物质很难分,而-且分 解后产生酸性物质,使真菌活动旺盛,结果产生克连酸,从而使土壤中的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以及铁、猛等物质都被溶解,淋洗流向深层,致使土 壤灰化和板结针叶林中如果混以阔叶林,不仅可促使落叶分解,防止粗腐殖质堆积 过厚,还可以改变针叶纯林所呈现的土壤养分的不均衡现象在东北长白 lll>小兴安岭地区以红松为主的原始针阔混交林条件下,形成的山地棕色 森林土相当肥沃,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这种棕色森林土的腐殖质含量丰 富,多为5〜15%,且有稳固的团粒结构2.3针阔混交林的单位曲积木材产量较高针阔混交林的复杂的林分结构,使全部林木能够充分地利用生育空间和地力,为加速林木生长和木材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东北长白山和小 兴安岭地区,以红松为主的原始针阔混交林的每公顷蓄积量,一般多为 300-400立方米,较高的可达686.2立方米针阔混交林不仅木材生产力较高,而一且材质较好因为在针阔混交林 中,林木幼年多在上层林木的林冠下生长,由于天然整枝良好,树干尖削 度小,材质坚实紧密,所以,当它们生长进入上层林冠时,大都是圆满通 直的无节良材2.4针阔混交林对森林病虫害的抗性较强辽宁省人工营造的13, 300余公顷红松纯林中,就有4, 000公顷罹 有红松疱锈病,发病率为30%,同时罹有红松疱锈病的植株死亡率也很高 然而这种危害严重的红松疱锈病,不仅在以红松为主的原始针阔混交林中 没有大量发生,而且在人工诱导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中也没有发 生2.5针阔混交林的种间斗争激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虽然针阔混交林具有一些明显的优越性,但是 培育针阔混交林,也有它I木I难的一-血比如,这种林分由于树种繁多,林 分结构复杂,种间斗争特别激烈。
不仅人为调节困难,使作业复杂化,而 且如果处理不当,木材产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及时合理的调节种间斗 争,是培育针阔混交林成败的关键,必须加以重视3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方法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方式方法很多,共同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林区现 有天然更新的优良阔叶树,人栽植的仅限于珍贵针叶树和少量的珍贵阔叶 树通常称为栽针保阔和栽针补阔次生林区和过伐林区现有阔叶树种,一般都是原始针阔混交林的组成 树种,其中有些是红松的良好的伴生树种和优良的经济用材树种如紫极、 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色木、裂叶榆、蒙古柞、白桦、山杨等它们 的天然下种能力和萌芽更新能力较强,所以,在森林更新和林分改造工作 中,不应该也不可能把现有的阔叶树种都消灭掉因此,无论在原始林, 过伐林或次生林中培育针阔混交林,采取栽针保阔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 阔叶树,是符合客观口然规律的多快好省的方法人工诱导针阔混交林的方法,有常规造林针阔株混;宽行距造林针阔 行混;I才I块状造林针阔块混;林冠下更新,栽针补阔和针阔同时造林等方 法3.1常规造林针阔株混在具有一定的天然更新能力的皆伐迹地上,用一般造林的方法,按一 定的株行距栽植针叶树以后,在进行幼林抚育时,尽量保留和保护有培育 前途的阔叶萌芽条、萌篥苗和实生幼树,让•人工栽植的落叶松、红松和油 松等针叶树与天然更新的优良阔叶树混生在一起,使Z形成针阔株混的混 交林。
例如山杨红松混交林,由于上层的山杨株数较少,林木分化比较稀疏, 所以,山杨的径级大,材积多,下层的红松生长得也较好由此可见,皆 伐后,用常规造林的方法,在幼林抚育时,每公顷保留2, 000-3, 000 株优良阔叶树,就能够形成优质丰产的针阔混交林3.2宽行距造林针阔行混在具有旺盛的天然更新能力的皆伐迹地上,每隔3〜5米造一行落叶 松或红松,株趴1〜1.5米对新植针叶树行间天然更新优良的阔叶树萌 芽条、萌芽藥苗和实生幼树加以保留和保护,也能培育出质量较好的针阔 混交林如辽宁省清原静观湾甸子实验林场,在皆伐迹地上清理林场时, 将枝丫梢头等采伐剩余物摆成2米左右宽的顺山带状长龙,然后在清理带 上栽植落叶松,落叶松与落叶松的行间距离为3~4米造林后从落叶松 的行间枝丫堆中萌出的阔叶树与落叶松形成了针阔行混的混交林十年后 二者的高度大体相同,生长良好3. 3团块状造林针阔块混在皆伐迹地上,不立即实行人工造林,等天然更新的阔叶树出现后, 再在比较明显的没有优良阔叶树的地方,伐去所有灌木和非目的树种,然 后营造红松或沙松黑龙江省林科院在亚布力林业局虎峰实验林场,从1962年开始搞植 生组小块状造林试验,也形成了质量较好的针阔块混的混交林。
植生组造林是在保留有呈群I才I状分布的天然更新的优良阔叶树群(植 生组)的林地上,在同一个较大的杂灌丛或小空地的割灌整地穴内,同时 栽植几株到十几株红松、落叶松或樟子松等珍贵针叶树,使之形成群体优 势,均匀或不均匀地配置在迹地上,这种方式的具体作法如下:3.3. 1整地穴面1〜2.25平方米,在坡地穴面也要保持水平,在低 湿地则进行高台整地整地深度20-30厘米3.3.2密度一个整地穴内栽植株数的多少以树种特性为依据,幼龄 期生长较慢的红松,一般为5〜7株生长较快的落叶松为3〜5株单位 面积的整地穴数,根据天然更新情况好坏,冃的树种多少,分布是否均匀 等因素确定,一般每公顷400〜600穴3.3.3树种选择以红松等针叶树为主,在水湿地栽植少量水曲柳 在1, 800公顷新林中,除落叶松27公顷,樟子松10公顷和少量试验用 的水曲柳外,其余均为红松3. 4择伐林业冠下更新在异龄复层林中,实行择伐林冠下更新,诱导优质丰产针阔混交林的 方法和效果,已在次生林主伐更新和林分改造中叙述,在此从略3.5栽针补阔在针叶树造林成活率较低,乂没有天然更新的阔叶树目的树种萌芽和 实竹幼树的林地上,补植一些胡桃楸、紫极、色木、香杨、水曲柳、黄波 罗等珍贵阔叶树种,也能够形成质量较好的针阔混交林。
4结朿语实践证明,只要能够掌握阔叶树种的适生环境和生长规律,以及认真 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无论采取哪种混交方式,都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的针阔混交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