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苏轼旷达飘逸之风学年论文定稿.doc
10页目录一、 内容摘要(含关键词) 1二、 论文正文 2引言 2(-)苏轼独特的人生态度 21. “人生如梦”勇敢面对人生 22. “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的人生 3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4(-)对苦难的消解与超越 51. 困窘中寻觅生活的乐趣“苦中寻乐” 52. 以自然之美消解苦难“忘情于山水” 63. 以自然比况人生“自然人生一体” 6结语 7三、 注释 9四、 参考文献目录 9内容摘要苏轼是北宋年间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巨星,一生经历宦海沉浮坎坷多难,但他没有沉 沦,永远保持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乐观豁达、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来面对接踵而至的不 幸;其执着于人生而乂超然物外的生命方式可谓蕴含着其熠煜闪灼魔力,本文研习他对人 生的透彻感悟,“管中窥豹”的略见其智者仁人的聪明睿智关键词:旷达 苦中寻乐 坦然超脱浅析苏轼旷达飘逸之风引言有史以来,许多一身正气之士,在肮脏、污浊、遭人打击的世尘面前,自沉江河者有 之,遁隐山林者有之,“万事不关心〃者有之,抑郁忧伤而死者有之……而苏轼却在〃朝 闻……,夕贬……”的儿死遭贬中,高声唱着“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脩州”(苏 轼《自题金山画像》)的凯歌,活着北归,实为一大奇迹,大有苏武牧羊的悲壮!林语堂 曾无不深情的赞美“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 临,一笑置之”的旷古奇才⑴。
综观苏轼一生无论是处于顺境中的淡泊,还是处于逆境中 的从容旷达,他都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他认知到人 生忧患和欢乐是相伴而生,忧患是人生必然产生的现象,不必为遭遇忧患而烦恼焦虑;人 生的意义在于活的得自由,潇洒,快乐,美好,幸福……只要保持一颗恬淡而生机勃勃的 心灵,平凡的生活也有它无尽的美一、苏轼独特的人生态度(―)、“人生如梦”勇敢面对人生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坎坷一生,但他并没有消沉颓丧,失魂落魄,而是胸怀浩然之气, 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通变达观,参透人生祸福,苏轼从人生角度中去探究人生奥秘,去 面对逆境人生,唱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超脱的看 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乂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他认为人生如 梦,是有着丰富的生命内涵的,并不是简单的消极悲观思想,而是一种豁达的人生体验, 甚至是一种激进的人生态度苏轼是在吸取传统人生思想和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形成 的一套从苦难一省悟一超越的思路,提出“人生如梦” 0苏轼曾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遇乐》,以为人生之梦未醒, 盖因欢怨之情未断,也就是说,摒弃欢怨之情,就能超越如梦的人生。
正因为有了这种 人生如梦的豪放与旷达理解,他的一生尽管儿度遭贬,备受打击,穷途潦倒,历尽艰辛, 在人不堪其忧的环境中,他仍然安之若泰,不改其乐也因此,在其名篇《念奴娇•赤壁 怀古》中,在仰慕古英雄的时候,也自然带出了自己的失意之情结句“人生如梦,一樽 还酹江月”,看似消极悲观,实质上也是他以超脱旷达的情怀来自我宽解,寻求精神上的 解脱,消除心中痛苦,随缘自适的面对一切苏轼在人生路上屡遭贬谪,善于把人生的个体生命放置在人类的长河中,如在《赤壁 赋》里,他乐观的认为人生与自然“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无尽也,而乂何羡乎!” 同样在他的名篇《和子由沌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 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中,“雪泥鸿爪”的名喻,一方面表现了他初入仕途的人生迷惘, 体验到人生的偶然和无常,对前途的不可把握;另一方面,也暗含了他把人生看作悠悠长 途,所经所历不过是鸿飞千里行程的暂时歇脚,不是终点和目的地,总有未来和希望的思 想他的《水调歌头》中诉说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个人生永恒的缺憾, 是“此事古难全”的必然,但他还是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祝愿作结。
所 以,同是〃人生如寄〃,前人大多是停留在难谴的悲哀之中,而苏轼,却跟超越离合、忧喜、 祸福、凶吉乃至出处相联系,体现了自主的选择意识,表现出一种触处生春、天趣洋溢、 生机浩荡、超然无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二)、“也无风雨也无晴”洒脱的人生对一般人来说,现实的困窘既可让人精神崩溃,而不可终日,对于不可预测的未来更 是忧惧重重,试问乂如何潇洒起来?苏轼一生屡遭贬逐,他自己概括为“一生凡九迁”, 尤其是垂暮之年贬到惠州,乂贬到瞻州,其痛苦非常人所忍受;苏轼有了对“人生如梦” 的清醒认识,也就有着他如梦人生的清醒生活他在《定风波》中寻到了逆境人生的生活 真谛,从“风雨”到“烟雨”只一字之差,然而它体现的是人的生活力量人生的真正魅 力在于如何把刀剑相逼的“风雨”变为审美对象的“烟雨”,诗意的生活着谁怕? 一 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掷地而出,语出惊人,披领着蓑衣任恁烟笼雨打,以自然之心入世, 乂得以享受超然物外的清欢之乐;宠辱不惊,不管身在何处,处在何种位置,都能以随缘 自适的态度打量这个世界,看到常人难以看到的自然之美、人事之美,他相信风雨过后是 彩虹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苏轼屡遭政治磨难,饱尝人生艰辛,面对这如梦的人生,他并 没有味沉溺于悲哀之中,而是力求超脱,以一种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的旷达对待得失祸 福,显示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出身在宦 海沉浮,追名逐利,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他为美酒和美好的大自然而深深地陶醉,不由得 生起超然远举的念头,在B辰美景中,驾一扁轻舟,随波逐流,任意东西,将有限的个体 生命在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中,展示由外在贬谪到内在的超越,由人生的失意到精神解脱, 飘逸潇洒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忘却营营追求,遁身江边,乘舟退隐,皈依江海,优游洒 脱,委天任运,将自我放到宇宙、历史、或人生的背景下思索,在平凡的自然风光和日常 生活情景中,超越个体现实苏轼在风雨人生的道路上,能泰然处之,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能调 用各种生活因素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一个智者仁人的眼光、智慧去审视世间的一切, 用海洋一样阔大的胸怀去包容一切,对尘世的沉浮总以冷静、旷这、从容、乐观的态度对 待;视谪为游,一切悲苦皆不在胸中,尽享游中的新鲜、新奇和快乐之事;视谪为福,可 自由地选择想做的事情;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心地泰然、任天地而动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人生的美好祝愿坚持是一种美德,没有坚持就没有成功,就没有美好的未来,但生活中有些事并非人 力所能挽回的,太执着只会让自己堕入更深的痛苦无法自拔,所以当我们处于无法改变的 逆境之时,也要学会放弃执着;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对于•这一切他就提到“此心安处是吾 乡”(《定风波》),话虽简单,却耐人寻味,人生在世,环境变迁,荣枯常事,如果能 随遇而安,逆境中从容淡定,通达乐观,那么不管身在何方,也不管遭受怎样挫折,都能 在生活中发现乐趣,感受到幸福,而不是会在苦难中沉沦,而能在艰难困苦中安之若素、 怡然自得,构建了一种无适而不可的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也提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 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流露出一种不悲白发,虽失意仍力求建功立业的积极向 上的乐观精神,散发着永恒的青春活力。
他漂泊四方固然凄凉愁苦,但他想到的却是只要 一颗平和安定,自强不息的乐观的心,不管是在天涯海角,都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都 会四海为家,都会在“如寄”的人生中发现清风明月、松涛鸟鸣,寻求到美好的、令人欣 慰的东西苏轼对逆境人生作出了豁达的理解和行为,从而也构成了他独特的人生风景线,达到 了他特有的人生境界我们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也有其对美好人生 的强烈呼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是因为有了他对人生有着由衷热爱,对生 活的细心感受,苏轼才有勇气和力量去超越并消减痛苦苏轼在逆境中,他的一双看待生活的眼睛并没有因为痛苦和落魄而暗淡在看这个多 灾多难的世界时,苏轼的眼光是在审美,这审美,乂何尝不是一种热爱生命的体现?而苏 轼就是在审美中忘记了痛苦,也淡化了痛苦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江 城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宵《西江月》)从他眼里看出去的世界,无 不充满了一种属于生命和生活的美丽和情趣因为人生如此美好,才能如此深切地去感受 人生的给予和馈赠对人生的欣赏中,苏轼儿乎是感恩的仕途之失和生活之艰不曾消磨 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生命的灵慧的感悟力相反,在困苦中。
他更懂得收藏一点 一滴的快乐和生活的亮点,活出一派天真和精彩他以“相对”观既看到人生的悲哀,乂 看到人生的欢乐,并且相信在漫长的持续的人生变化过程中,机遇和希望是永远存在的二、对苦难的消解与超越苏轼是一个善待人生、热爱生活的人,能够在自然的风光中,在悲苦的生活环境里, 寻到乐趣和满足当他被一贬再贬,直贬到海南那荒漠林中的时候,他也丝毫不觉矮人一 等,更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在桃榔林中,就地取材,筑为小屋,作《桃榔庵铭》以明心 志:“九山一区,帝为方舆,神尻以游,孰非吾居? ”出人意表的突发奇想,说这林莽间 的小屋,无异于广大宇宙间的一舆,以尻为轮,以神为马,遨游天地之间,多么自由自在! 似乎已经完全忘却了自己还是一个放逐天涯的囚徒!他甚至把他的悲惨遭遇看成“我本修 耳人,寄生西蜀川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一样的委顺自然此时表现出来的乐观精 神,已完全超越了物质因素和生活形迹,进入了无物不可观、无往不可乐的自由王国一) 困窘中寻觅生活的乐趣“苦中寻乐"生活的艺术之一就是知道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因为生活是即是矛盾:一方面它 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乂强迫我们在生命终结时放弃一切我们当然得热爱生活, 有智慧地去生活,,将智慧用在选择生活的道路、方式、用在打造自己的内心上。
将自己 的内心打造成一颗仁者之心,智者之心而对生命旅程中风景,用智慧之心去观照时发现 它独特的美,你会享受到它带给我们的愉悦当遇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 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但苏轼与之不同,他总能保持-•颗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无论 处在人生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做到热爱生活,带着一双审美的眼睛去审视身边的一切, 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将自己的心神放置在这美的世界中浸泡;无论处于何时何地,何种境 遇,他看到都是美,心里感受到的都是美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 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甜美;在“乌台诗案”中他死里逃生,捡回了一条命,被 贬黄州时,诗里《初到黄州》写“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廓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以逐客的身份来到黄州这个偏僻的地方,苏轼并没有一丝的抱怨,而 是从从现实的局促的功利解脱出来而已;在逆境中他抱着行藏在我的随缘自适态度,去欣 赏当地的鱼肥水美,竹茂笋香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 声”(《东坡》)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潮州,柳宗元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 而当四十的苏轼被贬至惠州时,作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 枝二首》),能从贬谪流放的痛苦中解脱出来,拿的起,放得下,能因此制宜地调整自 己的心态,把自己当做成土生土长的人,以轻松的笔调化解之,表现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 苦的超越,透出独立不倚的个性,没有被艰难困苦所压倒,而永远含笑的面对人生,在生 活找到其乐趣苏轼以一种荣辱不惊的恬淡,一种居安思危的静谧,热爱于生活,乐观向上,怡然其 乐情溢于中,在被贬的岁月里,发现了生活中令人愉悦的生活乐趣,“苦之愈深,品之愈 甜"(-)、以自然之美消解苦难“忘情于山水”自古不少文人在遭受贬谪时,不免愁绪满怀李白虽豪放,可长流夜郎时,却有“平 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2:;韩愈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