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从汗看健康》.doc
6页转载《从汗看健康》-----作者未知---我代读者谢了 中医学认为,汗是津液所化生,故《灵枢.决气》说:“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即是说在体内为津液,外泄于肌表则为汗液汗的有无、多少是体内阴阳平衡或者失调的表现 正常人在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情绪紧张、衣被过厚、气候炎热等引起出汗,属于生理现象生理之汗具有调节体温,保持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因此汗液是随着外界温度变化而增多或者减少,以适宜气候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 传统中医学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
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证具有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象盗贼一样偷偷的泄出来中医对盗汗很早就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称为“寝汗”寝”是指睡觉,有个成语叫“废寝忘食”,是说顾不得睡觉并忘了吃饭很显然“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形象地用“盗汗”来命名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证自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些名,迄至现今不论是医生还是干其他行业的人都知道盗汗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证。
按出汗部位分: 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鼻汗,每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多见于过敏性鼻炎及免疫力低下,易患感冒者 半身汗,指半身多汗,而另半身无汗或汗出甚微。
其病变不在有汗的半身,而在无汗的一侧产生的原因主要因痰、湿等邪阻滞于身体的一侧经脉,气血运行不周,津液布达受阻,以致汗液排泄障碍 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常见于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男性阴囊湿疹等多与肝经湿热和肾阳虚衰有关 腋汗,指两腋窝乃至胁下出汗的一种表现汗出不臭,伴有多梦易惊,虚烦不眠,头晕乏力,午后炒热或者手足心发热,多属于肝热阴虚;汗出臭如狐骚气味,伴有胸闷纳呆,口苦,渴不欲饮,身重体倦,尿少色黄,属于肝胆湿热临床腋臭是腋窝部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可以按照肝胆湿热辩证治疗或者手术 按气味辨别: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
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中医治疗多汗根据病因病理采用不同方法,如调和营卫、益气固表、滋阴降火、回阳敛阴等中医称“汗为心液”、“汗者,精气也”,对多汗症应及时处治,常用的止汗因涩中药有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糯稻根须等有止汗功用的食品有五味子、乌梅、黑豆、桃干等食疗验方 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 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日常生活中需注意 出汗过后特别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发生感冒,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被,避免受风着凉有些多汗者是由于血液的离子渗透压偏低引起,故多汗者口味不能太淡,饮食中还应多补充一些蛋白,肉、蛋、奶等调料中花椒、大料、辣椒、桂皮、姜等辛温之特多能发汗,不宜多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