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满族从白山黑水走来.pdf

1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5295546
  • 上传时间:2018-03-1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2MB
  • / 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0707TATA说满族说满族华夏民族责编:张稚丹邮箱:zzd_110608@责编:张稚丹邮箱:zzd_110608@2017年4月8日星期六2017年4月8日星期六“白山黑水” 是故乡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 前的肃慎 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 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 北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 地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骑射, 性勇猛西周初 (公元前 11 世纪初) ,肃慎部曾向周朝进献“楛矢石 砮” 《左传》 记载: “肃慎、燕、 亳”为周代的“北土” 战国后,肃慎人改称挹娄,种五 谷并长于养猪,能织麻布,会造小 船 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 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靺鞨的名称出 现,人口发展多达数十个部落靺鞨 后来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 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部 唐代,大祚荣 (粟末靺鞨首领) 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在松花江上游、 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地方政权“振 国” 唐开元元年 (713年) ,大祚荣 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 ,加授 “忽汗州都督” ,从此便以渤海为号 渤海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均按唐制 建立,文字采用汉字 辽亡渤海后,南迁渤海部民,而 黑水靺鞨取代渤海兴起,称为“女 真” ,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辽代女真人可分为三部分:居住 在辽东的被称为熟女真或系辽籍女 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的被称为生女 真;居住在两者之间的被称为回霸 (一作回纥) 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颜 部,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 金朝,先与北宋联合灭辽,不久又 南下,与南宋并立 明代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 女真和东海女真 (明称野人女真) , 已经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清人 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说: “满洲有 稼穑,有城堡世居之民” “数十巨 族,则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 互相雄长,各臣其民,均有城廓土 著习射猎,知稼穑” 八旗军队是清政权基石明中叶以后,女真各部互争雄 长,长期征战具有卓越政治军事才 能的努尔哈赤(清太祖) ,用30多年 将女真各部统一起来期间,他对狩 猎组织牛录进行创造性改造,建立了 著名的八旗制度满族兵丁参加了有 清一代几乎所有战事,为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八旗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与 政治合一、兵民合一的组织,对清统 一全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万历四十四年 (1616年) ,努 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 自治县) 建立大金国,自称“英明 汗” ,史称后金清太宗皇太极继位 改元“天聪” ,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 陆 续 组 建 完 成 。

      天 聪 十 年 (1636 年) ,皇太极改国号“大清” 清顺治元年 (1644年) ,清军入 关,逐步统一全国,开始了满族贵族 对全国的统治八旗兵丁由过去关外 时期的旗地制,转变为入关后的旗饷 制满、汉统治阶级逐步结合,社会 经济也渐次恢复并走向繁荣 康乾时期,中国版图东起库页 岛,南及曾母暗沙,西达葱岭,西北 至巴尔喀什湖,东北连外兴安岭,疆 土约1250多万平方公里 在军事政治上,八旗军队是清政 权存在的基石;从民政方面看,八旗 制度是清代旗、民分治的有效手段 八旗制度将八旗人口与汉族分离,一 定程度上缓和了清初较为尖锐的民族 矛盾清中叶以后,又防止了八旗人 口消融于汉族汪洋大海中但一个民 族全民皆兵,不准从事农、工、商各 业谋生,最终成为束缚发展的枷锁 1911 年辛亥革命,清廷覆亡, 旗营解散,八旗制度彻底垮台,满族 从赖饷而食转向自谋生计满汉全席 · 萨其玛 · 萨满满族是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 汇创新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 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 600 多 个,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满 族称姓氏为哈拉 (hala) 最初,一 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 (家族) ,后来 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 调往别处分化出数个新穆昆。

      宋元后 深受蒙古族的影响,女真人称名而不 称姓清入关后,很多满洲旗人受汉 族文化习俗的影响,用汉字为姓氏, 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钮钴 禄氏以意译改称郎 (狼) ,伊尔根觉 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也有将 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 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 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 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此,清统治者十分不满,多次 严令禁止,但没多大效果辛亥革命 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 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 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 道自己的老姓 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 崇尚骑射婴儿初生时,悬弓箭于门 前,象征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 手男孩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 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 林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 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品,结婚 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 门,新郎要射三支箭 满族男子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 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 广女子发式幼年与男孩一样, 稍长, 在脑后留辫子, 结婚时开脸上头, 戴钿 子平时, 在头顶盘髻, 有架子头、 两 把头等样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 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 (满语:哇哈) 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 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 蹄袖” ,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 时放下以御寒,放袖子后来成为清朝 礼节中的规定动作少妇穿宽大的直 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 船形底等样式入关以后,满汉服装 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 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 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 “满汉全 席”就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乾 隆时的满汉全席已有菜点 100余道 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 (豆包) ,每逢 过节时吃“哎吉格饽” (饺子) 除夕 晚饭吃满族独有的白煮猪肉、炙猪肉 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 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 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 渊源关系 满族住房,院落围以矮墙,大门 朝南,院内有影壁,居室多开南窗和 西窗,冬暖夏凉 满族旧时婚姻重视门第,盛行早 婚和娶大龄女这与旗内男子当兵出 征,希望早育子女有关贵族官宦人 家盛行指婚,宫廷有“选秀” 婚姻 由父母包办,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 亲,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 礼,猪、酒、柜、衣服、首饰等,作 为姑娘的财产。

      旧时满族结婚过程繁 复,有议婚、小定、大定、过礼、送 日子、开锁、送嫁妆、迎娶、坐帐、 合卺、分大小、回门和住对月一整套 过程结婚时,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 帐一日,称为“坐福” 晚间在地上 放一张桌子,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 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 曰“拉空家”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 是3天一小礼(打千请安) ,5天一大 礼 (叩头) 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别, 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女 人双手扶膝下蹲路遇不相识的长 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 (满语, 好的意思) 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 旁让路,等长辈过去,再上马赶路 远方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 面大礼 古代满族歌舞多由狩猎、战斗的 动作演化而来舞蹈必选身体强壮的 人,穿豹皮,唱满族歌,伴以箫鼓, 称作“喜起舞” ,或舞者一半人扮成 虎、豹等兽,一半人骑假马追射,称 作“隆庆舞” 喜庆宴会时,主客男 女轮番起舞,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 背,盘旋进退,一人唱歌,大家呼 “空齐”相和 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多与作战相 关: “跳马”是在马飞跑时横跃马 身,跳骆驼则是从后跃上驼背,都是 和敌人短兵相接时、飞上敌骑的擒拿 技术。

      跑冰鞋是八旗士兵必须操练的 军事技术乾隆时期,每年农历十月 都要在北京北海冰面上检阅八旗子弟 滑冰,参加检阅的人数达 1600 名 (每旗200人) 其盛大,举世无双 满族先民远在渤海国时期,就已 经有了春节、端午节等节庆习俗,既 受到汉文化影响,也具有本民族的特 色,如女真人在端午节采艾蒿、吃艾 糕、系长命锁、射柳祭天等,不是祭 祀屈原而是为了健身祛病 春节,是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 日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 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 贴红、黄、蓝、白色)、挂“福” 字午夜分发“神纸”之后,晚辈男 子到族内各家 “辞岁” 除夕子时, 家 家吃饺子, 取 “更岁饺子” 之意, 还要把 一枚铜钱 (富家有的用金钱小保及宝 石等) 暗放饺子中, 谁吃到了则终岁大 吉除夕, 家家院内竖灯笼杆, 高可达 二丈, 上扎松枝, 高挂红灯, 至初六夜 夜不熄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 “灯 节” , 除挂彩灯外, 还制作 “冰灯” , 农村 还有 “蒸面灯” 之俗晚清广州 “羊城 灯市” 中, 以旗人所制灯最为璀璨夺 目,成为广州一种特产 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满族妇女, 盛行卧冰与“滚冰” ,象征着去除晦 气;正月二十五“添仓” ,祈求丰 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祈求风调雨 顺;三月三“开马绊” ;清明节“祭 墓” ,上坟插柳;端午节要外出踏 青、击球、赛秋千等。

      满族曾信仰萨满教 “萨满”是 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 为巫师满族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 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 含义,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清 代,满族也有崇信佛教和关羽的,祭 祀仪式袭用萨满祭祀驻防旗人后裔 有家中挂祖宗袋的,袋装从关外带来的家乡泥土广州满族所祭“落广 祖” ,为第一代到广州落户的祖先重视文化教育满族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 民族清代以来,满族教育的普及面 及办学种类创历史纪录有隶属于国 子监的八旗官学,有隶于宗人府的宗 学和觉罗学京畿地区外,在八旗驻 防地方和发祥地东北广设官学普通 旗人 10岁以上入隶属于各旗参领的 八旗义学,学习满语满文及骑射,成 绩归档后期学习内容多转向汉族传 统文化清初即特设八旗考试,并设 满文翻译考试起初,科举方面还是 旗、汉分考,后渐一体考试 清代举国家之力,编纂了一大批 类书,如康熙时的 《古今图书集 成》 、乾隆时的《四库全书》等,给 中华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满族自 身也有相当数量的著作传世康熙主 持编修的 《数理精蕴》《历象考成》 《皇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 学价值满族的外科医学接骨(八旗 称“揣搬”) ,在西医的石膏、绷带 流行之前,在北京一直占主导地位。

      早期满文著作,如《满文老档》 《太祖实录》 和图理琛所著 《异域 录》等,都是众所周知的著作汉文 名著大多译成满文,民间说部如《三 国演义》《西厢记》《红楼梦》《金瓶 梅》 《聊斋志异》等,均有满文译本满族文化的发展,还突出表现在 满族人用汉文著书立说方面著名词 家纳兰性德所著《饮水词集》和《侧 帽集》 ,清新自然;清朝贵族昭梿所 著《啸亭杂录》 ,就其耳闻目睹的清 前期的制度、仪礼、事件、人物等杂 记成书;富察敦崇所著 《燕京岁时 记》 ,是北京岁时风土的记录,现有 多种外文译本清代满族还出现了不 少女作家,西林太清(顾太清)被誉 为清代第一女词人,以及著 《琴 谱》的科德氏、著《花堁闲吟》的完 颜悦姑、著《香吟馆小草》的库里雅 令文等 我们所熟知的文学艺术家还有著 名满族京剧艺术家程砚秋,满族作家 老舍,满族语言学家罗常培,相声艺 术家侯宝林等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 《中国少数民族》 卷 张稚丹编辑整 理,图片均来自网络)满族的八旗铁骑随着历史远去,渐渐 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满族的“包容之 旗” ,依然飘扬在人们的记忆里 1691年5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上奏, 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 修筑” 。

      康熙在奏折上的朱批为: “秦筑长 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 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 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 得民心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 所谓‘众志成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