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初稿).docx
4页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服务山区教育詹姆斯 波特从终身教育的理论出发,提出现代师范教育应分为三个阶段,即个 人教育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准备教育阶段(试用阶段)、在职教育阶段(继续教育阶 段),率先阐发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思想⑴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 师教育一体化己逐步成为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所谓一体化教师教育,就 是指为了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对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进行全程的规划设计,建立起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相互衔接 的,既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我国教师教育机构开放化和多元化 格局逐渐形成的背景下,西部地方综院校如何发挥己有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势和特色,立 足西部,服务山区教育事业?为此,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一、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1. 终身教育思想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主席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终 身教育”的称法,这一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121 o 196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 《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对终身教育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揭示。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具有整体性特点,面向全体人民,并把一切具有教育功 能的机构(子系统)联系或连接起来,使各种教育机构一体化;教育是连续性的,它贯 穿于人牛发展的始终,把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连接起来,使人牛各个发展阶段一体化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和教育策略引起世界 各国的关注,从西方到东方,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它己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普 遍接受,并对世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牛了深远的影响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是国际组织一贯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早在1963年和1980年 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分别就是“教育与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 展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己 经取得合格学历和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并踏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虽然经过了职前教 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成熟的教学人员,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是 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首先,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过程 教师教育并不仅限于职前的师资培育,其外延应一肓延伸到教师专业牛涯的最后阶段, 教师教育机构要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全程支持,这种教育的支持应包括职前的培养、新 教师的入职教育与、教师在职培训;其次,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体化的内涵。
它包 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这几方面 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才能造就出一个成熟、优秀、和谐的 教学专业人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呈现高层次化趋势,师范教育全部纳入高等教育序 列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一股强劲的世界性潮流,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 度的建立二、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加强专业改造,优化职前教师教育培养方案1、 调整培养目标,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适应服务山区基础教育师资的人才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逻辑是:以实践培养能力,以能力提升素质,以 素质促进发展实行“3.5+0.5”人才培养模式:(1)大学4年,其中在校的三年半时间 里学习“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 “选修课” + “特色课”,完成毕业论文2) 大学4年,其中在校外半年时间里主要安排特色“实践课”即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2、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构建有地方院校“应用型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们结合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增设或加强了适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的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增设了特色课程,进行专 业、学科渗透的课程体系改造。
努力构建适合我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课课程体系、实 践课课程体系、创新教育体系,力求突出育才特色,实现课程体系的“三性一体”特征, 即体现高等教育木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共性(大学通识);体现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 个性(双学科或双专业教育);体现教师教育的特性的“三性”,以及整个课程体系的构 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一体努力探索“四位一体”(专业 知识+从教技能+教学实践+特色课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四结合”(即网络教学与课 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 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方法以及学牛素质教育的“导师制”和技能教育的“多 证制”的新举措在原有的基础上强化实践应用环节,强调培养学牛的从教技能、现代 教育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3、 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四年一贯、全程渗透的教育见习、实习、实训计划,开展师范牛实习支教工作 构建四年连贯的教育见习、实习、实训模式,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供保证稳定 的实践基地为学牛每个学年的教育见习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安排18-20周的 教育见习、实习、实训,使学牛在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中达到理论学习的逐步内化,学 牛能真正面向基础教育构建自己应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 要。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每学年都有几周在中、小学里渡过,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现状, 巩固专业思想,有针对性地根据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及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修订自己的成才目标,构建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顺利踏 上工作岗位做好准备学牛在见习、实习中认识基础教育、熟悉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 育教学的过程,在尝试上课、做班主任、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中培养社交能力、实践能力, 同时开展教育科学研究,通过观察报告、调查报告、科研论文等形式了解基础教育,研 究基础教育将教育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提高素质达到了在 教育体验中认识了自我;在教育体验中学习了教育;在教育体验中了解了社会的目的 同时,将师范牛实习支教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师范牛实习 支教工作,努力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增强师范生就业和创业的适应性)创新职后教师教育1 •探索多样化的职后教师培训模式职后教师培训模式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按需施教,从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着 眼,大力倡导采用灵活实效的教育模式,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水 平的教师发展需求为此,我们为在职教师设制不同的培训套餐:(1) 新手教师的培训。
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新进教师的岗前培训,此类培训专门 针对已经获得各类学校录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二是新教师的培训,其主要针 对工作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他们的问题是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因此对他们的培养着重 于教学水平提高,特别是增强他们追求教学艺术的信心和处理教育教学中突发事件的能 力2) 骨干教师的专题培训骨干教师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他们是学 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对他们培训的重点应是加深专业理论素养和提高教育科硏能 力可根据需要开展分学科培训和跨学科培训分学科培训:这些培训项目一般以集中讲座一要籍导读一学员论坛一外出考察一分 散实践实验一课题研究一成果展示为主程序进行操作跨学科培训:围绕“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主题,我学院开设若干文文渗透、理 理渗透、文理渗透的综合课程,阶段性集中学习与持续分散研修相结合,课程学习、教 学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导师指点、合作互动、个人自学相结合,旨在拓宽骨干教师 的文化视野3) 专家型教师的培训专家型教师既有教学专长,又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 识,并能有效运用;他们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对他们的培养,应 是拓宽、加深教育科学理论功底和跨学科的专业水平,综合性、研究性课程比较适合他 们的需要,增强他们独立或联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能力。
此外,我们还根据山区学校师资欠缺,老师无法离校参加培训的实际以“顶岗实 习、置换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边远山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派出高年级师范 生152人分别到老、少、边、穷的乡、村进行顶岗教育实习,置换出农村中、小学教师 到我院进行为期2-3个月的脱产培训这种模式既培养、提高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 能力,又提高了农村贫困地区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这是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 的一个创新,也是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模式上探索的一条新途径2 .设置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按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同区学校的实际和少数民族教师的特点,我们构建了 现代教育理论、师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科教学研究、学科知 识拓展、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教学行为创新、课题研究、校木研修等课程体系同时, 把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专题研讨、观摩教学结合起来,力求使培训更有实效性、针对 性,着力提高同区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三)努力打造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既能胜任职前培养,又能承接职后培训任务的一体化教师教育队伍,是实 施一体化教师教育的重要保证在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上,既要注重不断提高教 师学历层次,更要注重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要求教师既具备职前教育所需知识,有较高 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在职培训所需木领,熟悉基础教育,具有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 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逐步形成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精通师 训工作的专家型学术骨干,使一些学历高、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优秀中青年教师 在培训的舞台上开始展示身手,成为一支充满希望的有牛气的力量优质的教育资源能 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创造极为便利的条件一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 高资历教师走上了师范生的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牛的专业素养,也可提高他们的教学实 践能力而这样的教师为培训班开课,介绍木专业发展前景,拓展了中小学教师的知识 面,引领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1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 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31.[2][瑞典]胡森主编1教育大百科全书[M]l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 ][伊朗]拉塞克,[罗马尼亚]维辿努著,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142-14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