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湖南省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创建标准(试行).docx

14页
  • 卖家[上传人]:姜泥
  • 文档编号:351006657
  • 上传时间:2023-05-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12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附件1湖南省绿色完整居住社区创建标准(试行)类别序号建设内容创建类型AAAAAA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1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站建筑面积以800平方米为宜,设置社区服务大厅、警务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居民活动用房、阅览室、党群活动中心等●●●2一个幼儿园不小于6班,建筑面积不小于2200平方米,用地面积不小于3500平方米,为3-6岁幼儿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3一个托育机构建筑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为0-3岁婴幼儿提供安全可靠的托育服务可以结合社区综合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住宅楼、企事业单位办公楼等建设托儿所等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4一个养老助残服务站与社区综合服务站统筹建设,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居家日间生活辅助照料、助餐、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服务●●●建设1个建筑面积不小于350平方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新建居住(小)区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推广适老化智能终端应用○○●5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工作。

      ●●●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6一个综合超市建筑面积不小于300平方米,提供蔬菜、水果、生鲜、日常生活用品等销售服务城镇老旧小区等受场地条件约束的既有居住社区,可以建设2-3个50-100平方米的便利店提供相应服务●●●7多个邮件和快件寄递服务设施建设多组智能信包箱、智能快递箱,提供邮件快件收寄、投递服务,格口数量为社区日均投递量的1-1.3倍●●●新建居住社区应建设使用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的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城镇老旧小区等受场地条件约束的既有居住社区,因地制宜建设邮政快递末端综合服务站●●●8其他便民商业网点建设理发店、洗衣店、药店、维修点、家政服务网点、餐饮店等便民商业网点●●●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9水、电、气、信等设施建设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信等设施,达到设施完好、运行安全、供给稳定等要求●●●开展基础设施现状调查评估,如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影响居民基本生活、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情形,应进行改造●●●供水:公共供水覆盖率100%,供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22)检测标准●●●排水:雨污分流,无雨污水管网混接错接现象;排水防涝达到《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规定标准要求。

      ●●●供气:燃气普及率不低于98%●●●通信:实现光纤入户和多网融合●●●推动5G网络进社区○●●公共免费无线Wifi覆盖主要公共活动区域○○●市政公用设施设备完好率90%以上,事故率低于2%●●●10道路交通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城市道路间距不超过300米○○●社区道路路面平整坚实,无行车障碍与安全隐患,采取人、车分流措施●●●如经评估,存在社区道路综合整治改造必要性的,应开展相应综合整治和改造建设●●●11停车及充电设施新建居住社区按照不低于1车位/户配建机动车停车位,100%停车位建设充电设施或者预留建设安装条件●●●既有居住社区统筹空间资源和管理措施,协调解决停车问题,防止乱停车和占用消防通道现象●●●建设非机动车停车棚、停放架等设施●●●建设电动车集中停放和充电场所,并做好消防安全管理○●●12慢行系统建设联贯各类配套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与住宅的慢行系统,与城市慢行系统相衔接●●●社区居民步行10分钟可以到达公交站点●●●优化校园周边步行线路规划和人行道设施,设置安全上学路径,保障儿童出行安全○●●配置智能健身绿道、全息互动系统等智能设施○○●13无障碍设施建设公共活动场地、道路、步行系统等户外环境建设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

      ●●●住宅和公共建筑出入口设置轮椅坡道和扶手●●●具备条件的居住小区实施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设置无障碍停车位○●●服务设施设置低位服务柜台、信息屏幕显示系统、盲文或有声提示标识和无障碍厕所(厕位)○○●社区内无障碍标识牌完善●●●14环境卫生设施分类生活垃圾密闭收运,合理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原则上按照300户左右设置一个投放厢房的标准,保障居民投放生活垃圾●●●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参与度达到90%以上,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65%以上○○●新建居住社区建设一个用地面积不小于120平方米的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的公共厕所,城镇老旧小区等受场地条件约束的既有居住社区,可以采用集成箱体式公共厕所●●●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四、公共活动空间15公共活动场地至少有一片公共活动场地(含室外综合健身场地),用地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配置健身器材、健身步道、休息座椅、沙坑等全龄康体设施●●●新建居住社区建设一片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地,配置5人制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门球等球类场地,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

      ●●●既有居住社区要因地制宜改造宅间绿地、空地等,增加公共活动场地●●●完善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的适儿化、适老化改造●●●推动建设社区儿童之家、社区儿童“微空间”、儿童“游戏角落”、老年人休息活动区等公共活动场所○●●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开辟空间用于“一老一小”服务○●●16公共绿地至少有一片开放的公共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1平方米○○●新建居住社区至少建设一个不小于4000平方米的社区游园,设置10%-15%的体育活动场地●●●既有居住社区应结合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等改造建设“口袋公园”、“袖珍公园”、“儿童友好公园”等●●●社区公共绿地应配备休憩设施、文化设施、康体设施,营建优美环境,体现文化内涵,在紧急情况下可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五、安全健康17公共区域安全建设社区智能安防设施系统(包含:户主、住户、访客、物业工作人员、车辆、单位等基础信息管理功能),并将上述基础信息及摄像头资源接入电子政务外网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且运行正常○●●在社区的出入口、单元楼门口、主要道路等重要节点,区域内人员、车辆图像等信息采集率基本达到100%○●●校园、校舍符合安全要求,落实校园、校舍、校车安全管理,校园周边无台球、网吧、电子游戏机营业点等经营场所。

      ●●●公共区域治安环境良好,设置完善的警示、限速、禁止等交通标志●●●公共区域亮灯率不低于90%●●●水体或其他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区域设置了防护围栏和醒目易懂的警告标志●●●加强物业管理,避免高空坠物事故发生●●●18灾害预防消防通道畅通,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完好率100%,消火栓服务半径覆盖率100%●●●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微型消防站●●●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按时维护消防设施设备,及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防洪排涝设施达到相应设防标准,内涝积水点24小时排空率达100%●●●地下公共空间配备完善的汛期排水设施并有效维护●●●19健康服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完善家庭医生服务○●●推广社区健康管理O2O模式,个人或家庭终端与区域智慧健康平台数据互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合作合营建立医联体,提供远程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六、绿色低碳20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总能耗的比例大于1.5%○○●新建居住小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空调设备能效比符合《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的相关规定●●●非传统水源使用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3%。

      ○○●21绿化景观社区绿地率不低于30%○●●采用地面、平台与屋顶、垂直绿化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立体多层次复合绿化系统○○●新建改建场地乡土植物占场地全部植物种类的比例不低于70%,且无毒害、易维护●●●22基础设施绿色化在基础设施改造建设中落实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理念●●●新建改建场地建设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设置低影响开发雨水基础设施○●●场地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面源污染控制率不低于50%○○●经评估需要进行海绵化改造的基础设施和新建基础设施皆应按当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进行建设●●●23社区环境新建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新建居住小区适宜朝向的居住建筑面积占居住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应不低于80%●●●合理控制建筑物表面(如玻璃、涂料)的可见光反射比,合理采取防止夜景照明眩光污染措施○○●防治噪声扰民现象,社区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相关规定●●●24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新建建筑按照绿色建筑基本级以上标准建设●●●有改造需求的项目按照《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技术标准》(JGJ/T425-2017)进行绿色化改造●●●新建建筑装配式技术应用比例不低于5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60%。

      ○○●建筑综合节水率不低于8%,高效节能灯具安装率不低于60%,智能设备安装率不低于40%○○●社区在施工过程中宜按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 50640要求进行绿色施工,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绿色与节能●●●七、风貌特色25建筑风貌新建建筑要体现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切实保护能够体现城市特定发展阶段、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既有建筑,不随意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古民居●●●整治不协调建筑和景观,延续历史风貌○●●防止大拆大建●●●26历史人文保留社区记忆,通过以用促保,让社区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公众时代记忆,实现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保护历史社区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