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pdf
3页某学者说:“达夫的散文, 如行云流水 , 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 而又得其神髓, 写到山水 , 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 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 每一块巉岩、 每一株小草 ,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 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 , 无往不美 , 灵动浑成 , 功力惊人”的确,读郁达夫的散文 , 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获得一种如诗如乐的美感首先,郁达夫的散文, 在行文中很讲究词语的修饰和选用, 从而获得语言活泼形象和富有生气的艺术效果如 在 《 闽 游 滴 沥 之 二 》 中 , 描 写 闽 江 的 秀 丽 时 说道: “,, 扬子江没有她的绿, 富春江不及她的曲, 珠江比不上她的静”这段文字中所选用的三个形容词“绿”、“曲”、“静” , 表现了事物在色彩、形状、情态上所具有的美感和优势, 说明它已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 选用的同义词“没有”、“不及”、“比不上”, 又表示了程度上不如, 如果只用一个“没有”或“不及”来表示, 那么语言的活泼多变和富有生气的效果也就不存在了其次,郁达夫的散文还常通过运用句式的长短变化、整齐和对应、均衡与错落等手段, 产生一种疏密有致、和谐流畅、如诗如乐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如在《浙东景物记略·仙霞记险》中,“五步一转弯 , 三步一上岭 , 一面是流泉涡旋的深坑万丈, 一面又是鸟飞不到的绝壁千寻转一个弯, 变一番景色 , 上一条岭 , 辟一个天地 ,上上下下 , 去去回回 , 我们在仙霞山中, 龙溪岸上 , 自北去南 ,因为要绕过仙霞关去, 汽车足足走了有一个多钟头的山路”这段文字中 , 有长句 , 也有短句 , 长句语意舒缓、绵细, 短句语意急促、明快 , 长、短穿插相间 , 产生了舒缓平静而又跌宕起伏的节奏 , 读之 , 柔婉自在、韵味缠绵、富有情致, 给人一种无可名状的美感再次,郁达夫散文语言上的美感, 还体现在诗与文的结合上在游记散文中, 我们可以看见, 在那清新的文句中, 常会穿插进一两首文句优美的、抒情咏怀的旧体诗, 这些旧体诗的出现 , 往往是作者对景、对物的有感而发, 从而使景物美中更美 , 使文章通篇生辉《杭州小历纪程》一文, 作者在游览中随口念出的两句打油诗 : “落日半江红欲紫, 几点星火点西兴”这优美的诗句, 为我们展现了晚秋的傍晚, 钱塘江面那美丽的画面: 落日余辉由红渐渐变紫, 天色亦由明渐渐变暗, 此时 , 西兴的点点灯火已映照着江面, 前后景色密切相关, 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写作技巧, 不仅描绘了江面的美丽, 写出了它的多姿, 而且还可以让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 , 看出画面上本来没有而在生活中却确实存在的东西最后,在郁达夫的散文中, 作者一方面表现出对疏野清奇的词语的爱好, 另一方面 , 郁达夫的散文取调于幽默的情趣, 并且行文中那幽默诙谐的语言常常会在不经意之处溢出,却又总给人以畅快之感, 并且令人回味如在《说木铎少年》中, 作者借古喻今 , 巧妙地勾勒出现代帮闲走狗文人的嘴脸; 在《声东击西》中, 嘲笑了国民党的腐败怯弱、不敢抗日、自欺欺人; 总之,郁达夫用他“散文的心”强烈地表现作家个性,又将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他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