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四编第一分编明代文学教案(32课时).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天****步
  • 文档编号:291941087
  • 上传时间:2022-05-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37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第四编第一分编明代文学教案(32课时) 第四编第一分编 明代文学教案(32课时)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修学者全面了解明代文学进展的根本面貌和特点,并对此时期的小说、戏剧及其他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以及重点作家及作品有较深入的熟悉,提高学生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才能 重点难点:本编重点为“四大奇书”及汤显祖的戏剧另外,明后期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及在有限的课时中讲领会明代诗文的重多流派、重要作家、作品及其特点,是明代文学之难点 目次与课时调配: 第一讲:绪论·明代文学概述 2课时 其次讲: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昌盛 3课时 第三讲:水浒传与英雄传奇小说的演化 3课时 第四讲:明前期诗文 2课时 第五讲: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 3课时 第六讲:明代杂剧的流变 2课时 第七讲:明代传奇的进展与昌盛 3课时 第八讲:汤显祖 3课时 第九讲:《西游记》与其他神怪小说 3课时 第十讲:《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兴起 2课时 第十一讲 “三言”“二拍”和明代的短篇小说 2课时 第十二讲 晚明诗文 2课时 第十三讲 明代的散曲与民歌 2课时 教材: 主要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下 周建忠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8 参考教材:《中国文学史》第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导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明代社会的整体状况; 2、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及明代文学的进展线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明代文学的进展线索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置:2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主要介绍明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明代(1368—1644)共历16帝,有国277年从明世宗嘉靖(1522—1566)元年以后,明代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展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文史学家大多以嘉靖时期为界将明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明前期,统治者大力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同时设立锦衣卫,屡兴文字狱,并重用宦官,后又增设东厂,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明前期对农业的进展较重视对手工业工人赋予了较多的自由制作时间,使商品生产的因素大为增加商业活动频繁 明后期,土地兼并强烈,赋税徭役加重,造成流民大量展现政治斗争也日趋强烈,严嵩、魏忠贤等先后乱政,遭到东林党人抨击 明代手工业进展急速,在官场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之外,展现了手工业工场,雇用劳动与资本占有者之间形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此同时,商品流通活跃,市民人数增加 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实施了更为完备的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规定以八股文取士,极大束缚了文人的思想。

      弘治、正德间,展现了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这是明代理学的重要进展王学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但在反对程朱理学的束缚和启发大胆思想方面也起了某种积极作用 王守仁之后,王学的流派好多,其中重要的有泰州学派,其代表人物有王艮、李贽等他们较鲜明地断定了人的生存中的物质需求的合理性,代表了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展现后意识形态中的某些变化 明后期思想文化界展现了活跃局面直接影响了文学的进展明前期,除在元明之际展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以及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之下,文学长期停滞不前后来,“前七子”发起复古运动,以抗拒明朝的正统“儒”道,提倡恢复到宋以前的“儒”道,明代文学由此开头展现变化 明后期,泰州学派和李贽的展现,带来了文学的巨大变化,形成一股进步文学思潮,代表人物有李贽、徐渭、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这一进步的文学思潮的主要观点是:(1)看法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封建理学对人性的束缚;(2)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假文学;(3)反对摹拟古人,强调文学应随着时代进展而独具面貌,极大冲击了文坛上的复古主义;(4)重视并提倡戏剧、小说、民歌等通俗文学。

      在这种进步文艺思潮的呐喊声中,文学获得了巨大进展 其次课时 本节主要讲明代文学进展概况 明代文学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我们大致地把从明初到成化末年(1368—1487)的一百多年界定为明代文学的前期 可以看到,这是文学史上一段相当漫长的衰微冷落的时期明前期文学的出名作品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的问世,以及一些南戏改编作品,为明后期小说、戏曲的昌盛打定了确定条件但元代末年所形成的自由活跃的文学风气,在明初以残酷的政治手段所保障的严肃的思想统治下很快戛然而止洪武七年被腰斩的高启,唱出了由元入明的文人们内心中的无穷悲凉而同样的是由元入明的宋濂,那么因积极参与新朝文化规制的设计而成为“开国文臣之首”(《明史》本传)他一方面对杨维桢留存着若干好评,似对元末的文学不无留恋,但更主要的,是继承程朱理学的“文道合一”说,重新建立了由明王朝的政治权力所支持的、代表官方态度的道统文学观而后是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的盛行这种诗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 我们大致把从弘治到隆庆(1488—1572)的近百年划为明代文学的中期。

      这是明代文学从前期的衰落状态中恢复活力、逐步走向高潮的时期这种转变,一方面与文网的松弛有关(洪武朝被杀的高启和永乐朝被杀的方孝孺的遗著,在弘治、正德年间相继刊行,可说明这一点),而更重要的是前面所说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所致但这一时期传统势力依旧是很强大的存在,因而文学的进展显得相当艰苦 中期文学的复苏,首先表现于两个文学集团:“吴中四才子”和“前七子”由祝允明、唐寅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其成员政治地位都不高,影响范围较小,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学集团但他们的文学创作,处于苏州这一城市经济更加繁盛的环境,与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息息相通,具有好多崭新的内涵,所以是很值得重视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大多科第得志,政治地位较高,活动的中心又是在京师,因而其影响遍布于全国尤其是李梦阳,他在明代文学中的扭转风气之功,为后来的文人所一致称赏 在文学观方面,李梦阳、祝允明等人都提出“复古”的口号,其意义与元人提倡“复古”相近,主要是为了切断与宋代文学的联系,进而切断与宋代文化主流的联系毫无疑问,他们对宋代文学及宋代文化的评价存在偏激之处,但需要留神到,在“宋人曰是,今人亦曰是;宋人曰非,今人亦曰非,(杨慎《文字之衰》)的迂腐卑弱的思想文化风气中,这种偏激也是现实的需要。

      而且,对于当时人来说,抨击宋代文化,实际也就是反对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的程朱理学,而只有摆脱官方政治的束缚,文学才有可能恢复它的活力 以前七子为主要代表的文学“复古”运动,给明初以来的道统文学观和虚伪空洞的“台阁体”以沉重的打击,使文学向着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向跨进了重要的一步在这过程中,他们对于文学的一些根本问题提出了具有别致意义的看法如李梦阳力倡“今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将《西厢记》与《离骚》相提并论(见徐渭《曲序》),在当时实有震聋发聩之力但由于他们过分拘泥于“古法”,也在创作中留下了模拟的痕迹 当前七子和吴中四子所掀起的第一个文学高潮过去之后,在嘉靖、隆庆时期,展现了以唐顺之、王慎中为首的“唐宋派”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之间的对峙 所谓“唐宋派”,主要是以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表达的尊道精神,来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他们尽管能够指出文学复古运动的某些弊病,但其努力的方向,是文与道的重新合一,因此对于文学的进展具有更大的危害就当时文坛的处境来看,唐宋派的努力并无多大实效,但他们却代表着相当强大的传统势力以反拨唐宋派为主要鹄的的后七子,仍以文学复古为理论旗帜,在拒斥“宋学”侵蚀文学的过程中,他们比前七子更强调文学形式——格、调、法的重要性。

      这一方面持续推进了文学的独立进展,另一方面也放松了对人性和文学本质的深入斟酌他们的文学活动中,宗派立场、门户之见,以及在艺术形式上的模拟倾向,表现得更为特出当时代思潮进一步朝有利于天性自由的方向蜕变时,后七子的理论和创作更显得落后于时代因而,在嘉靖后期,徐渭从与“唐宋派”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立场上对后七子提出严肃的批判,要求抛弃“复古”的理论旗帜,这就揭开了晚明文学的序幕 明代中期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俗文学的兴盛和雅、俗传统的混融这一时期,顺应着市民阶层文艺需求的增长,出版印刷业展现空前的昌盛《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小说在嘉靖时期开头广泛地刊刻流传,戏曲作家也不断增多就主要从事诗文的作家而言,也普遍重视通俗文学,并从中得到启发李梦阳倡论“真诗在民间”,已表达了对文人文学传统的消沉和另寻出路的意向;唐寅在科举失败以后的诗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高贵模范而力求“俗趣”在陈继儒的《藏说小萃序》中,可以看到吴中文士文征明、沈周、都穆、祝允明等人爱好珍藏、传写“稗官小说”的生动记载而《水浒传》刻行之后,受到文人极高的推崇,李开先、陈束乃至“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在两人从事文学的早期——都认为“《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李开先《词谑》)。

      徐渭的晚年,更是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戏曲的创作、评析、传授上来另外理应留神的是,小说《西游记》也是完成于明代中期 和元代文人大多由于社会环境和个人遇到的变化而投入俗文学领域不同,明代文人对于俗文学的重视和爱好,更多地带有一种自觉的意识,即认为在俗文学传统和俗文学形式中,人性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表现这也是晚明时代雅俗文学进一步混融的主要理由 在明代后期繁杂的社会冲突中,思想界的斗争也显得特别尖锐这时,以抑制人性、否决人欲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道德,已经在极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的号召力和真实性于是就展现了优良的启蒙思想家李贽李贽的学说,吸收了左派王学和禅宗思想的若干成分,但远不能为这两家所宽容和王守仁主要站在统治阶层内部举行道德调整的启程点不同,李贽的思想鲜明地代表了社会变革的要求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封建时代的统治思想提出全面批判的人物,李贽的学说主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首先是比前人更为彻底的反权威精神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焚书·答耿中丞》)表现出反对偶像崇拜、要求崇敬天性和个人权利的态度他还蔑视地评说六经和《论语》、《孟子》,说这些书要么是史官、臣子的过分褒美,要么是迂阔懵懂的弟子的胡乱记录。

      这种空前大胆的言论,不仅具有打破奴化教导和思想禁锢的意义,而且提出了从根本上摆脱对历史“元典”的凭借而重新创办社会思想文化的要求 其次,李贽对物质生产相当重视他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贩运货物,都是对社会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说不上什么“可鄙”与此相联系,李贽对人欲表示充分的断定,反复论说追求物质享受、好色好货、为自身谋利益是人的天性,是合理的要求在他看来,一切脱离个人物质追求的高深道理,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