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汲氏家族历史知识.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kms****20
  • 文档编号:37649544
  • 上传时间:2018-04-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汲氏家族的知识汲氏家族的知识汲姓汲姓拼音:jí xìng 1 汲姓溯源 2 迁徙分布 3 郡望堂号 3.1 郡望o3.2 堂号4 汲姓家谱文献 5 汲姓字辈排行 6 汲姓楹联典故 7 汲姓名人 o7.1 汲姓历史名人o7.2 汲姓近现代名人汲姓,在《百家姓》中排第 213 位在 2007 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 300 名以外汲姓溯源汲姓溯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后康叔后代卫宣公之太子的封地,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中的记载:“汲氏,卫宣公太子之后居汲因以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宣公支孙受封于汲,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风俗通》的记载:“齐宣公裔孙受封于汲,后代子孙以邑为姓春秋晚期的周简王姬夷十八年(公元前 554 年),晋平公姬彪、卫殇公姬秋联合两国之军进攻齐国,反被齐灵公姜环指挥齐国军队击败,齐军甚至一直攻破卫国重镇高唐,卫殇公赶紧求和、割地赔偿,方了此事晋平公孤掌难鸣,也退军回国乘此大胜,齐灵公夺占了卫国肥沃的汲河流域的一部分地区(今山东菏泽),并将齐宣公姜积的支孙封于斯地。

      汲河,亦称清河、汲堂河,就是古菏水,因此称其为汲君,汲邑成为了齐国的一个邑地在汲君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汲氏,是为清河汲氏一族第三个渊源:源于职业,出自两周时期工匠汲人,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汲人,亦称伋人,就是引工,不是打水的内侍,而是专职负责进行书简汲版的工匠第四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斗克黄,属于避难制邑改姓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楚大夫箴尹斗克黄之后,子孙以官为氏 迁徙分布迁徙分布汲氏或是典型的汉族姓氏,其他少数民族中没有汲氏族人分布,人口总数在中国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汲氏族人早期主要在河南、山东一带,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周围地区迁徙唐、宋时期因战争、仕宦等原因,汲氏族人有迁居江南及东北等地者如今在山东省的昌邑市、临沂市莒南县、青州市、济南市,天津市,北京市,吉林省的吉林市、白山市,辽宁省的沈阳市、盘锦市、台安县,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双鸭山市,安徽省的巢湖市和县、芜湖市、蚌埠市怀远县,河南省的濮阳市范县,山西省的太原市,台湾省的台中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汲氏族人分布郡望堂号郡望堂号郡望郡望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时期卫国轩都,因地在濮水之北,故名,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

      秦、汉之际为濮阳县,属东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汉、魏时期为东郡治所晋朝时期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期改郡,并分济阴郡之一部分给濮阳郡,治所均在古濮阳北魏时期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朝时期改为濮州,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渭县、濮阳市、范县、山东省濮州县、郭城县一带地区唐朝时期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后梁、后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濮阳一带是黄河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清河郡:西周至春秋中期以前先为卫国之邑,后为齐国所占,成为齐国邑地,位于山东菏泽汲堂河一带,因水草清茂,古代齐国人称其为清河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 202 年)改置清河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 43~前 39 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到了明朝时期,清河县改归京师广平府(今河北大名)管辖此后直至清朝时期,清河县隶属于直隶省广平府。

      民国初期,清河县初属直隶省冀南道,民国三年(癸丑,公元 1913 年)改为大名道,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 1928 年)直隶于河北省,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 1936 年)初划属河北省十四督察区抗日战争爆发后的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 1938 年)9 月,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冀南区抗日根据地,清河县为其辖地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 1941 年)8 月晋冀鲁豫边区成立,辖冀南区,清河县为冀南区十三专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 1945 年)11 月清河县改属冀南区二专区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 1948 年)9 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晋冀鲁豫边区即行撤销,清河县随冀南区二专区归属华北行政区1949 年 8 月 1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清河县划归河北省衡水专区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县人民政府由城关迁驻葛仙庄于1952 年 11 月 7 日撤销了衡水专区,清河县改隶邢台专区1958 年 4 月 28 日撤销邢台专区,清河县归属邯郸专区;同年 12 月 20 日,撤销清河县并入南宫县1960 年 5月 3 日又撤销邯郸专区,清河县境随南宫县归邯郸市辖。

      1961 年 5 月 23 日,复设邢台专区,南宫县还属同年 7 月 9 日,恢复清河县建制,仍隶邢台专区1970 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继辖清河县1993 年 7 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由邢台市管辖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 125 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

      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 632 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堂号堂号濮阳堂:以望立堂清河堂:以望立堂西河堂:以望立堂东海堂:汉朝汲黯,汉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汉武帝时为东海太守把东海治理得人民富裕,地方太平召为主薄督蔚,朝廷夸他是社稷之臣清德堂:资料有待补充。

      汲姓家谱文献汲姓家谱文献汲氏族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有残缺现被收藏在山东省菏泽市图书馆汲姓字辈排行汲姓字辈排行安徽怀远汲氏字辈:“治国如文永同长兴家绍祖业旭道维民臣”河北邯郸汲氏字辈:“和德承太广忠厚续先康”山东莒南汲氏字辈:“之兴彦崇绪龙茂庆传长广生忠厚泗永远元正方”东北地区汲氏字辈:“金汉惠义寿崇国淑进学忠”黑龙江哈尔滨汲氏字辈:“和德承太广忠厚绪仙康”汲氏一支字辈:“恒守怀德广”资料有待补充汲姓楹联典故汲姓楹联典故四言通用联云天义士;霜雪孤臣:上联典指北魏的梁城人汲固,孝文帝时为兖州从事兖州剌史李式因事入狱,儿子李宪刚满月,李式大声问众人:“难道现在没有程婴、杵臼这样的人吗?”汲固说:“古今还有何不同!”便将李宪抱回家藏了起来来人搜捕时,李式有个下属把自己婢女生的男婴交上去,很快被查了出来汲固带李宪逃走,遇到大赦才得以返家后来,兖州刺史高祐非常赞许汲固的节义,任他为主簿下联典指西汉朝时期的濮阳人汲黯,字长孺,性格倨傲,崇尚节义,好黄老之术景帝时为太子洗马,武帝时历官东海太守、主爵都尉,常直言切谏,武帝曾说:“古代有社稷之臣,汲黯很像后因主张与匈奴和亲被武帝疏远,出任淮阳太守。

      汉廷旌直;兖吏匿孤:上联典指汉汲黯在朝以直谏闻名,武帝赞之曰:“古有社稷之臣,黯近之矣下联典指北魏时期的汲固为兖州从事,刺史李式坐罪,固抱式子而遁遇赦始归节义高标;兖州从事:后魏孝文帝时兗州从事汲固,勇救刺使李式始满月的婴儿,为人称道,升为主簿性介耿直,卧治淮阳:汉武帝时大臣汲黯的事典七言通用联濮水悠悠源脉远;阳光煦煦恩惠长:汲氏望族居住地“濮阳”二字的嵌字联汲姓名人汲姓名人汲姓历史名人汲姓历史名人汲黯:(?~前 112?),字长儒;濮阳人(今河南滑县)著名汉朝大臣据史籍《史记》介绍说,汲黯以性倨少礼、好游侠、尚气节而著称的名士,为官以清静治民据《汲氏族谱》记载,汲黯为汲氏十三世祖汉武帝执政时期,汲黯任东海太守,继为主爵都尉以直言切谏闻名后出为淮阳太守,在任十年死成语“后来居上”、“门可罗雀”均与汲黯有关汲桑:(公元?~307 年待考),茌平人(今山东茌平)著名西晋农民起义军首领汲桑本为牧民首领晋永兴二年(公元 305 年),成都王司马颖的旧将公师藩等在清河隃(今山东平原)起兵,汲桑联合了羯族部落酋长石勒率牧民响应公师藩败后,汲桑与石勒回到茌平牧区晋永嘉元年(公元 307 年),汲桑再次起事,自称大将军,以石勒为扫虏将军,释放囚徒,攻占邺城(今河北临漳),杀新蔡王司马腾。

      后为允州刺史苟晞和将军王讃联军所败,不久,汲桑被依附于东燕王司马腾的流民所杀害汲固:(生卒年待考),梁城人著名北魏忠义者北魏孝文帝执政时期(公元471~499 年在位),汲固为兖州从事(今山东兖州)兖州刺史李式因事入狱,当时李式之子李宪刚满月,李式谓众曰:“今无程婴、许臼此类人乎?”汲固在一旁站出来大声说:“古今岂殊?”遂藏起李宪官军大肆搜捕之时,汲固以婢女之子代之,自己却抱着李宪逃往他乡,一直抚育李宪到十余岁,李宪一直称呼汲固夫妇为郎、婆(鲁西南地区古称爹、娘),直到获大赦后方归后来的兖州刺史高祐为表彰其节义,提拔任命汲固为兖州主簿因汲固救出刺史李式刚满月的婴儿,忠勇无比,因此为世人所称道汲靖:(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将领汲明学:(生卒年待考),明朝邯郸县丞汲宛:(生卒年待考),明朝寿州通判。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