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家沙龙:漫谈古玩的“灵气”.doc
22页玩家沙龙:漫谈古玩的“ 灵气” 中华玉网 2004-07-04 今日/总浏览: 1/591 不论是书画、玉石、或是瓷器等艺术品,赝品尽管仿得能够以假乱真,但往往缺少一点东西,那就是灵气 那么照此说来,艺术品的真伪之别,很容易就能从是否有灵气上区分开来了?不,问题是对灵气的感觉,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很快就具有的或者说,不是很容易培养的 实际上,对一件艺术品的灵气的感觉,是一个人的艺术、文学、经验、各种知识的综合素质形成的 现在搞收藏的,已不再局限城里的文人、艺术家或是有钱的企业家,连乡村一些原本是务农的人,也通过串街走巷、上山下乡的“搜刮地皮”手段,把艺术品收进来后作为流通商品再卖出去,通过差价,获取利润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他们成了“土专家”从某种程度讲,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土专家”,由于靠此谋生,特别用心而仔细,识别“新”和“老”的眼光,在实践中磨练出来,厉害得很,其犀利和识别时的速度,往往超过有些“洋专家” 但这些“土专家”由于文化素养不高,虽然辨别“新”、“老”的眼光很犀利,但同样是“老东西”,他们却难以区分艺术品位的高下,往往把高档东西当做中、低档东西,“漏”了出去,只剥了一层“皮”。
但凡是好的艺术品,尤其是出自名家的东西,都有一股灵气细看张大千或是齐白石的画,每笔都有动感 自古以来,古玩在文人眼里也就是文玩也就是说,古玩具有特有的文化艺术魅力,爱好古玩的文人才自诩:“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因此,以前参加制作古玩的人,不乏名家、高手、文人的参与尤其是官窑,更是集中了制瓷行业的高手、大画家、大书法家因此,好的古旧镶嵌木雕、瓷器、玉器、印章、砚墨、牙角雕等,也同样因名匠人、艺术家和文人的参与,而存在较高的艺术水准,自然就特具一种艺术灵气了笔者曾在《漫谈曼生壶》一文中说过,就因为有陈曼生等文人、画家的参与,和制砂名匠杨彭年合作,使得壶形、题铭,充满文化艺术气息,因而“曼生壶”充斥着一种特有的灵气,名重一时 而大多数后仿的赝品,只以盈利为目的,不可能花高价去请来名家、高手这种东西,没有艺术水平可言,当然就显得呆板拘谨了 前年,笔者在“土专家”手里见到一只祭蓝玉堂春瓶土专家”只说是老东西,保我到光绪年代以前,如若不到光绪不要钱 我细细一看,先不说釉色厚重、温润,其造型高矮比例得当,尤其是弧形线条极其流畅,给人一种流动的感觉也就是说,这瓶子无论是发色或造型,都充满着一股子灵气,分明是出自“清三代”高手的东西。
于是,我很快按“土专家”所说,以年代较近的光绪年的低价买了下来 回到家后,凑巧有位宁波老收藏家来访我给老先生看了这瓶子,老先生赞不绝口:“这瓶子虽无款式,倒是‘的板’雍正的东西难得,难得,你看看雍正祭蓝的釉色特别厚重、沉稳;你看看这造型和它的气韵多灵动!是件好东西,有灵气,有灵气……” 没想到老先生也说到“灵气”二字 这位老收藏家,我是知道他有些来历的,他能看出“灵气”,这是他文化素养以及多年收藏知识的积累,才有了这种感悟“灵气”的能力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藏家,要感悟艺术品的灵气,只要多看真品,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功到自然成,终有一天在不知不觉间就会有了这种感悟“灵气”的本领 价值连城――古玉 中华玉网 2004-08-14 今日/总浏览: 5/1165 一、古玉简介 我国自古被称为“玉石之国”,不仅盛产玉石,而且其应用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蓝田人等已开始使用石制工具,但当时,猿人们考虑的仅仅是石料的坚硬程度和制作便利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对许多质地细腻、硬度高、断口锋利的玉石类岩石(如玉髓-燧石类)的认识,开始出现玉石制作的粗糙石器工具。
至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除了细石器生产工具之外,人们已拥有一些非生产性的玉器,如玉璜、玉壁等,不过玉雕工艺简单进入青铜时代后,随着生产力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玉器成为权力、等级和吉祥的象征,开始了玉器文化的初盛时期在此以后,中国玉器逐渐偏重装饰品,玉石品种渐多,玉石质地渐佳,玉雕工艺趋于精细,直至明清进入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1、礼玉 礼玉即古代用于祭祀、朝贡与交聘等仪式上使用的玉器,此类玉器以奴隶制度的殷商、周等朝代为盛《周礼》记载,礼玉有璧、琮、圭、璋、璜、琥六种,通称“瑞玉” 玉壁:为中心有圆孔的扁圆形玉器,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出现古代依据璧体(肉)宽度与中间的孔(好)宽度的比例又将它们分为璧(中心孔直径为全璧直径的三分之一)、瑗(孔为璧直径的三分之二)、环(孔为璧直径的二分之一) 最有名的璧为春秋战国时的和氏璧楚人卞和在荆山和得一玉璞(即玉料),献于楚王,反被不懂玉之人诬为欺妄国君,二次治罪,被刖(砍)去双足卞和在荆山日夜抱璞哭泣,泪尽继之以血后来楚武王命识玉之人理璞(琢磨)之后始知为稀世之宝,取名“和氏璧”后赵惠王得到了这块玉壁,被秦昭王知晓,以十五城池相换(即“价值连城”一词的出处)为幌子,意欲夺宝,赵国蔺相如自告奋勇,携璧赴秦,在殿上大义凛然,誓与玉壁共存亡,终于令“完璧归赵”。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李斯手篆、巧匠雕刻,将玉壁改制成"传国玉玺"玉玺经多世相传,至后唐李从珂手中时,因契丹人与叛臣勾结攻打京城洛阳,李抱玉玺登玄武楼积薪自焚,自此玉玺失传 古代玉玺为贵族的礼器,或作为信物、装饰物用,汉墓中常见有玉壁陪葬品 玉琮 为一外方内圆的柱状管形玉器,外部常与几何纹饰据《周礼·考工记》记载,琮的大小规格与其主人地位应配称,可知为古代仪礼之器玉琮盛于新石器时代至殷商,如江浙一带良渚文化遗址所出土的玉琮就最有特色和最著名,其中有的还雕有兽面纹饰汉朝以后,玉琮极少出现,至明清复有仿古玉琮出现 玉圭 上尖端为三角形,身为长方形的玉片由于形状似武器,不少专家怀疑它是否为礼器,《周礼》记载的多种类型的玉圭,也未曾有过出土玉圭在殷墓中就有出现,最盛行时为周代,其后直至明清均有制作 玉璋 形状似半边圭,故有“半圭为璋”的说法殷墟中就出土有大量的石制璋,但性质确凿的玉璋极少出现,出土的大多只能称为“璋形玉器”,有人认为它们仅仅是一些玉制武器据记载,璋与圭一样为礼朝的器物,有“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的记载玉璋多见于商周的墓葬中,其后少见 玉璜 形状似弯月的玉器虽然有“半壁为璜”的说法,但所出土的玉璜常仅有三分之一璧,弯弧的内端常有饰孔饰雕。
玉璜多见于殷商至汉代文物中,通常作为朝聘、祭祀和丧礼时用的玉器,但小型者可能主要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 玉琥 具虎纹或形似伏虎的玉器殷商至汉代文物中常有类似器物出现,但是否属于仪礼中使用的瑞玉,则有不少争议 2、饰玉 饰玉泛指由玉石雕琢而成的佩玉、陈设与实用玉器、玉制镶嵌饰物等 佩玉 系人们佩戴以求美感或尊贵感的玉器,自新石器时代至现代均盛行不衰古代的佩玉有:玉坠、玉笄、珥珰、玉玦(耳环状)、玉珠、玉璜、玉璧等其特点是个体较少,基本上有可穿线的孔洞等 陈设与实用玉器 有玉玺、玉枕、玉马、玉辟邪、玉盘、玉盏、玉杯、玉座屏等除了实用形状之外,多以人物、鸟兽、神话等为题材进行雕刻,饰纹与佩玉等玉器一样,常为:龙纹、蟠螭纹(面似兽身似龙的神话动物)、饕餮纹(传说中贪食的恶兽)、谷纹、蒲纹、蚕纹、回纹、云头纹以及其他图案花纹、 镶饰玉 有玉带钩、玉剑饰(包括剑首、剑格、剑鞘带扣、剑鞘末玉饰)等附饰于其他器物之上的玉件,其中玉剑饰盛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 3、葬玉 葬玉专指那些为了所谓“保护”尸体或起神话、巫术作用而随死人入棺的玉器,并非泛指其他可以埋入墓中的玉器具葬玉包括: 玉衣 即用金属(金、银、铜)丝线将玉片穿缀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以保存尸体不腐。
至今所出土的玉衣均为汉代,如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是由 2498 片软玉、用 1100 克金线穿制而成的玉衣葬盛行于汉朝,后为曹丕所禁 玉塞 汉代盛行以玉器填塞死者九窍之风,称为玉塞,又分眼塞、耳塞、鼻塞、口塞、肛塞、生殖器塞,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尸身 含玉 即为含于死者口中的葬玉,多雕为蝉形,因此也称为玉蝉,从西周至东汉均有此习俗 握玉 为死者握于手中的葬玉,一般为雕刻成璜形、豚形的长条状玉器 二、历代玉器特征 由于各时代的生产活动、加工工具、工艺水平、文化及流通情况不同,各时代的玉器的使用性质、外观工艺、玉质相应地有所不同 新石器时代 为玉文化的起源时代,玉石与石头的分别尚未被完全认识在太湖地区的河姆渡和良渚等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玉斧、玉铲、玉刀等生产工具及玉箭簇、玉戈等兵器,此外还有玉璧、玉璜、玉珠等装饰品其工艺特点是实用性强,玉器简单平素而少饰纹和图案,工艺粗糙,造型也常不太规则玉质以质地较软的岫玉类为主,也有黄玉、青玉、墨玉以及绿松石、玛瑙、水晶等 夏商周时代 由于进入了青铜时代,玉石渐趋贵重,在人们的概念中,玉石和石头已有明显区别随着奴隶制度的完善,进入了玉礼器的鼎盛时期各种玉器有:玉璧、玉琮、玉璜、玉圭、玉璋、玉环、玉佩、玉觿(注:古代用骨头制的解绳结的锥子)、玉簪等礼玉和饰玉,玉斧、玉铲、玉刀、玉铖、玉戈等工具和兵器,还出现了猪、牛、羊、鸟、兽、人等工艺玉雕。
它们的工艺特点是较前稍为精细,有的玉器具立体镂空、平面浮雕等,线条略为简单,造形粗犷而形象较为逼真,反映出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玉器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玉质多为青玉、白玉、岫玉、墨玉、碧玉等,也有绿松石、玛瑙、水晶等珠形饰物 秦汉至唐代 进入铁器时代,用玉作生产工具、兵器已属少见,由于奴隶社会的消亡,玉石用于礼器者亦日益减少,作饰物者渐多这个时期的玉器有玉璧、玉镯、玉环、玉玺、玉带钩、玉剑饰以及葬玉等,特别是汉代盛行玉匣葬(玉衣葬)用的玉衣更是这个时期的珍品;唐朝兴佛教,许多玉器便为佛像或佛像饰物、佛教用品;唐代的玉器还被赋予浓厚的神话色彩和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日趋丰满和逼真,线条也较精细所用的玉料中除了岫玉之外,新疆软玉大量出现,玉质有青玉、黄玉、墨玉、白玉,其他玉石品种也逐渐增多 宋元时代 玉器的南北民族和地方特色较浓,两宋玉器以龙凤呈祥图案为多,也有较多的仿古风格的玉器,如玉玺、辟邪、釵、簪、环、杯、洗具、压尺等;北方诸民族的玉器以花、鸟、走兽、鱼等图案为主,多为佩饰和镶饰品 宋代的玉器琢磨工艺有很大的飞跃,已出现了俏色玉雕,作品浅磨深琢、浮雕圆刻,花纹复杂而精致,许多作品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
元代的出土玉器数量极少,可能因为元朝统治者对使用玉器有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的缘故,但元朝帝王的宫殿里却是无处不有玉;现存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的“渎山大玉海”曾是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在开国大典上请众人饮酒的盛具,它由一块杂色墨玉雕刻而成,器高 0.7 米,直径 1.5 米,可盛酒 3000 公升,造型浑厚雄伟,气盖山河,外壁雕有海兽、波涛等浮雕,为元玉中的传世之宝这个时期的玉质主要为青玉、白玉、墨玉以及玛瑙等 明清时代 为古玉发展的全盛时期苏州及京城能工巧匠云集,琢玉大师扬名,玉雕工艺极多,玉器作品形态逼真、工艺精湛,各种浅刻、浮雕、圆琢、隐起、镂空、“巧做”技术高超,用料也相当考究除了软玉之外,清时大量使用翡翠,各种佩玉、饰玉、陈设及实用玉器遍及民间其时有乾隆皇帝命人耗时十年,将新疆巨大的和田玉运至(-172)扬州,由全国琢玉高手雕琢成世界上最大的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其高 2.42 米,宽 0.96 米,逼真地展现了大禹治水时劈山开河的气势 三、古玉的鉴别 古玉的鉴别,主要从玉质、器形、纹饰和工艺技巧四个方面入手,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对比,鉴别真伪及年代如必须注意玉器的艺术风格;注意从造型、纹饰、技法、玉色、玉质等各方面的情况入手作全面的分析比较;注意某些具时代性的重要特征的出现,如龙纹中的头、腿、爪的纹饰的演化及蟠螭纹的变化。
此外,在考古活动中,可依据墓主人的身世、出土的其他文物以及出土地层和伴随物品的放射性测年(如 14C)等方法确定时代,但须注意的是,墓主人可能用前代的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