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四章、结构变化和城市化(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姚洋).doc

19页
  • 卖家[上传人]:油条
  • 文档编号:27982163
  • 上传时间:2018-01-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4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第四章、结构变化与城市化一、 基本事实和解释结构变化的基本事实有三点1. 农业就业下降2. 工业就业先上升后下降工业产值在很多国家一直都很高,这里所指的是就业3. 服务业就业持续上升图:美国经济就业变化)参考上图,在 1869-1990 间,美国的农业就业一直下降,最终占总就业的比重已经很低;其间工业就业一开始在上升,在七十年代初期达到顶峰,之后下降;服务业就业一直在上涨,目前占总就业的比重高达 60%以上关于这种基本事实有四种解释1. 偏好的变化首先,农产品收入弹性小于 1,造成农业占经济的份额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其次,服务业收入弹性在上升然后,工业品收入弹性不变如此会产生较差,起初服务业收入弹性较小,低于工业品,因此其比重上升没有工业品快,但一旦经过交叉点后,服务业比重继续上升,工业品的比重反而下降服务品的收入弹性之所以会上升,可能因为以前大家对服务品行业并不很看重,在收入提高后,会把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服务业中,许多制造业的产品成为了必需品,而服务业中譬如旅游成为消费品的一部分旅游的收入弹性很高,即使在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也被认为是奢侈品其他比如金融服务也是类似情况因此,偏好的变化会引起三种产业比重的变化。

      2. 不同的技术进步率工业的技术进步率高于其他两个产业如此的结果会是工业挤出劳动力,在农产品的收入弹性小于 1 的假设下,农业受制下降,因此工业中挤出的劳动2力进入服务业但是这种解释会产生工业持续下降的结果,无法解释工业为何先上升再下降的现象3. 开放经济开放经济下有两种商品,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其中,工业品属于可贸易品,服务业则是不可贸易品当然,这种分类比较笼统,因为高端的服务业仍旧进入全球化的贸易中,但是一般服务业,譬如住房、理发等都不可贸易仍旧假设农业的收入弹性小于 1由于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可贸易品的技术进步最快,在开始时吞抢国际竞争力因而会吸引劳动力,因此农业所释放的劳动力都转移入工业,工业比重上升随着贸易增加,一方面由于本币名义升值,另一方面本国价格升高,因为更多的收入被花在一部分不可贸易产品中,其技术进步率不太高,因而价格提高,造成了本币真实升值,进而阻止工业进一步吸收劳动力因此,服务业持续增长,工业的就业比率开始下降4. 全球服务业的崛起首先,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即其制造业都挪到别的国家进行生产,剩下的仅为研发部门,自然服务业的比重开始提高最好的案例为日本和美国硅谷,其制造业都已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只剩下研发。

      其次,服务业的输出美国许多高端服务业,包括会计、律师、航运、金融等,都已变得全球化发达国家控制世界不是靠制造业,而是靠高端服务业,它的兴起带来的结果是制造业变得不重要,因此服务业持续增长,制造业所占比重一再下降二、 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尚处于制造业就业仍在上升的时期许多人说中国服务业水平太低,但是我们应该在做中美比较时,比较同等收入的阶段一个国家不可能跳过工业发展的阶段,所谓服务业,正是需要工业发展后才能有服务的对象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服务业好比“毛” ,而不是“皮” 发达国家之所以能走到服务业发达的阶段,也是因为它们已走过工业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最明显的趋势是,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工业这种从低人3均产出部门向高人均产出部门的劳动力转移,即可带来增长简单的推导即可证明只考虑农业与工业两部门模型假设农业劳动生产率(即人均产出)为 ,AY工业的为 ,根据假设 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 ,因此工IYIAY 业的比重为 因此,全国劳均产出为 ,即为两部门劳均1(1)AIY产出的加权平均将此等式两边对时间 求导,即可得出相应的变化量这里需t要注意的是,等式右边所含的三个变量,即 均会随时间变化,特别是, AI结构变化会引起农业向工业的劳动力转移,所以 也会变化。

      求导得:\* MERGEFORMAT (4.1) (1)AIIdYdYdttt用 表示本期比上一期的增长量,即 ,其他变量做类似处理,可由(4.1)Y 式整理得:\* MERGEFORMAT (4.2) (1))AIAIYY(4.2)式说明,全国人均产出增长是农业产出增长与工业产出增长的加权平均,再加上结构变化引起的增长这意味着,由于 ,因此正向的结构变化,0AI即 ,一定能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我们还可以得到增长率的关系式,将0(4.2)式两边同除以 ,稍作整理可得:Y\* MERGEFORMAT (4.3) AIIAIYLY其中, , 和 分别表示全国劳动力总量和农业劳动力量因此,ALA即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为农业 GDP 占全国 GDP 的比重,取AY AYL为 对工业的处理类似再根据 即其它类似处理可得:As ˆ\* MERGEFORMAT (4.4) (1)()AIAIYYss4其中, 部分即为结构变化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AIY上述推导为连续情况,离散的情况可以表示为:\* MERGEFORMAT (4.5) 11ˆˆ()()AIAItttttt tYYss 其中,因为式中所需要表示的是增长变化量,因此农业 GDP 占全国 GDP 的比重用前一年的信息更为妥当。

      用此公式计算中国的情况, (表)由于有一些统计误差,我们并没有采取真实数据其中 1990 年的计算结果不太好,因为当年的经济整体下降将结构变化的贡献 除以 可得结构变化对经济增1()AItttYtY长率的贡献率,1980 年为 20%,1985 年 13%,1995 年 14%,2000 第一节为1.7% 1979-1999 的 20 年间,城市化水平从 18%增长到 38%,提高了 20 个百分点,劳动力生产率的总增长为 8.15 倍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为 30 个百分点的话,劳动力增长率可为 8.34 倍;若为 40 个百分点,则增长率可为 8.52 倍这里的差距并不太大,但是在早期年份,结构变化的贡献非常明显三、 城市化1. 城市化的度量1.1 户籍人口中国过去的统计一直采用户籍人口的标准度量城市化,即具有城市户口的人就被算作城市人口例如,18%的城市化率即表示 18%的人口具有城市户口这种方法在过去是可行的,因为在城市内却无城市户口的人口几乎没有但现在这种方法有很大问题,因为城市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城市户口,比如北京大约有 3-400 万这样的人,珠三角地区的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很多地方亦是如此,因此这种计算方法并不好。

      1.2 常住人口从 2000 年开始,中国采取常住人口指标常住人口是指某人在一个地方住满六个月国家通过人口普查的方式来确定具体数据这里面也有漏报的问题,有些人不去公安局领取暂住证,因此就需要依赖可信的抽样来确定按照这种5方式计算,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为 42%,过去的 25 年间大约以每年 1 个百分点的趋势增长目前没有城市户口在城市常住的人口大约有 1.4 亿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问题,它依旧把很多已经城市化的农村划为非城市地区,像是珠三角地区很多地方的面貌已完全像是小镇一样,可是其中的人口仍旧持有农业户口1.3 非农就业人口有一种算法即采取非农就业人口为指标,但统计起来很困难,需要给非农就业人口下一确切的定义若按此方法计算,中国的城市化率就会很高,必定超过 50%广州最近公布人均 GDP 超万美元,可能就是按照户籍人口而剔除外来人口进行计算才会得到那么高的数字1.4 城市化地区在美国,采取的指标为城市化地区这一概念美国的普查做得较高,将全国国土划为 1 英里 1 英里的方块,覆盖全国,每个方块内的基本信息,包括人口、土壤、作物都有记录,且完全公开若方块内超过一定人口密度,即算为城市这种方式比较好,因为人口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就应该算为城市。

      当然,中国若要采取这种方式,就需要应用比美国的人口密度更高的指标这种划分和利益也是相关的,有些农村特别想被划分为镇,因为相较于村,镇所获得的政府投入政策都是不一样的2.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一般而言,城市化的规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城市化率的趋势呈现逻辑曲线(logistic curve) (逻辑曲线图)一开始增长比较慢,中间有段快速增长,最后缓慢下来,呈倒 S 型图:2003 world GDP & urbanization)此图显示的是世界的情况,收入水平所采取的是人均 GDP 指标倒 S 型不是很明显,可能因为最开始的阶段样本点聚集,只呈现一个小尾巴即快速增长可以看到,在发达国家有一个反城市化的过程,人们都住到郊区去了总的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则越高中国的位置大约是在初始阶段以下推导为何城市化规律为何呈现倒 S 型6以 表示城市人口数量, 表示农村人口数量,均为 期指标定义tUtRt,需要注意的是,这仅为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并非城市化率ttsR(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最重要的假设为, 的增长率为常数,定义为 ,tsk平均而言中国的 值大约为 5%,即:k\* MERGEFORMAT (4.6) 21ˆ()ttttsURk其中, 即为将 对时间求导。

      继续整理得:tst\* MERGEFORMAT (4.7) 1ˆˆ()ttt ttURsk对(4.7)两边求不定积分得:\* MERGEFORMAT (4.8) lntktC即:\* MERGEFORMAT (4.9) 1ktCtReU1ktCtReU根据(4.9)式可求出城市化率:\* MERGEFORMAT (4.10) 1tt ktCUPRe因此,在 的增长率为常数的假设下, 恰好满足逻辑曲线其中 靠初始值tURt C可求得而且,随着 趋近无穷大, 趋近于 1,即 ttPlim1ttP(图:中国的逻辑曲线)可以看到,中国的情况比较符合逻辑曲线,近似曲线的前半部在 1995 年后城市化率处于快速上升区,若户籍制度有所改革的话,曲线还要更陡因此,中国目前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7四、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 聚集效应1.1. 节约成本成本的节约体现在交通、通信、市政设施、教育培训等方面从交通来看,如果是分散的,就需要很多道路如果工业都是在村里的,路就要修到各个村,每个村子要修一条路,而这条路平时多半是没有车跑的,也就造成了浪费通信也是一样。

      比如固定,迁到农村地区是不方便的再比如网络通讯光缆,铺到农村里也是很不方便的,但在城市里,成本是下降的当然无线通信会好一些,但是无线通信也要有放大塔市政设施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北京,我们下水道很多是清代的,现在还在用这并不夸张,西欧的城市可能中世纪间的下水道还在用到农村去,多数农村是没有下水设施的,因为太不经济了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等也是一样的教育培训听起来似乎与聚集效应没有关系,实际不然如果是分散的要搞培训,没有规模效应在城市里,由于有了发达的公共交通,城市里搞一个培训,聚集效应非常大1.2. 增加需求这主要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当然有一些改变是被迫的,城市里的某必需品在农村里来说是奢侈品比如说交通,在北京出行至少要做公共汽车,不坐公共汽车靠走路是不可能的还有一种改变是互相学习,看别人是怎么消费的,也会跟着去消费,这自然会增加需求1.3. 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1.3.1. 如果企业内部存在规模经济的话,企业必须达到效率有效的规模才会开始盈利如果企业都是分散的话,交通成本就比较高,要把货物运到消费地去,就会有成本,就会阻碍企业发挥规模经济比方说,把工厂设到塔克拉玛干沙漠里面去,设到楼兰古城去,这个企业要赢利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要把货物运出来,从这个角度就不经济了。

      但如果有聚集之后,所有的人都接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