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古:文化情怀与实证精神.docx
8页寻古:文化情怀与实证精神学术是做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侯仁之先生1948年于利物浦北京城对侯仁之先生来说,不只是学术研究的对象,也 是情感的寄托活生生的北京历史地理通过地图了解一个城市,可能是最简易也最考验知 识面的方法而如果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理解一个复杂 的城市文化,则更容易抓住其关键问题在有关北京历 史地理的经典之作里,侯仁之先生的《北平历史地理》 堪称最佳这本书在2013年首次被译成中文出版后, 便引起了圈子里的轰动,2014年此书再版,依然是各 大文化书店的热销书作为一本纯学术作品,能在学术 圈内外都引发影响,实属不易实际上,《北平历史地理》是一本旧作,是侯仁之 先生在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有 人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 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 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 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它是中国历史地理 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 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 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 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侯仁之先生的历史地理学功夫,不仅在于精研文献 史料、踏足土地的田野实践,更在于杂糅历史、文化与 地理形态的千年流变各异的符号、繁复的数据、杂乱 无章的信息,在他笔下都是亲切可爱的伙伴,大地山川 沉默无声,但其间的一草一木皆系生灵造化,看似无情, 实则有情以山为脊骨,以河为血脉,历史地图便成了 活生生的人北京城对侯仁之先生来说,不只是学术研究的对 象,也是情感的寄托他把观察到的北京城看成“一个 传统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的洪流”,他曾说:“瞻仰宫闱 庙坛的庄严壮丽,周览城门市街的规制恢宏,恍然如汉 唐盛时的长安又重见于今日这一切所代表的,正是一 个极其伟大的历史文化的诉诸力”为什么侯仁之先生会对北京城有如此独到而深刻 的观感?上世纪40年代,他曾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跟随 历史地理学家克利福德•达比(Clifford Darby)学习, 受其“历史地理学的任务就是重建过去的地理”的观念影 响甚大历史地理的研究从来不是数据和符号的排布和 呈现,而是涉足国族情感和记忆的学科要让历史地理 学拥有能自洽的逻辑,并构建学科的独立性,既要拿出 与相似学科不同的方法论和范式,也要和诸有关学科一 起,融入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记叙中。
显然,没有实地 考察和切身感受,单凭冰冷的数据是不可能构建岀这种 图景的接力踏勘北京郊区相比北京城区历史地理研究的丰硕成果,我们对北京郊区村落的变化了解相对较少在我的阅读中,尹钧 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是对北京郊区农村研究比较 经典的一本书作者是侯仁之的学生,历史地理学的基 本功扎实,加上他对水资源与城市区位的研究,让这本 书颇有特色这本书对各个历史时期北京郊区的村落研究,着眼的问题,包括有哪些村落是该时期形成、有哪些村落是 该时期消失的或迁移的、影响该时期村落发展的主要因 素是什么等等这本书还对北京郊区村落的名称特点及 成因、形态类型及成因、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等,做了 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论述这些问题若没有踏遍实地的调 查,恐怕答案是难以确认的在实证精神的指引下,书中对细节史料的考辨也更可信书中干货满满,有些知识我还是头一次知道比 如北京村庄有些看起来不像汉语也不像满语的地名,很 有可能是在元朝时期形成的比如,大名鼎鼎的魏公村 原来是畏吾儿人聚集地,是畏吾儿村的谐音再如,昌 平小汤山地区有个叫阿苏卫的村庄,我最初见到这地名 的时候就觉得很怪异,不像北京常见地名经作者考证, 阿苏卫是伊朗语,源自元朝时期西亚人的聚集地(但我 在其他资料上,也看到另外有说法称,阿苏卫实际上是 阿速卫,是元朝皇宫中卫军的意思,元朝灭亡后,蒙古 皇帝北逃时,这里的人随之逃遁,但地名保留了下来)。
再如,北京东郊的孚罗营也出自蒙古语,来自蒙古人名作者还十分重视朝代更迭后的人口变化及其背后 的政治因素比如,明朝之后才有了北京农村的大规模 发展,此前几经折腾,多数时间北京周边很荒芜另外, 清朝以来北京山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平原地带,因为 大量无地农民被逼迫进入山区生存这本书还为研究北 京地区的民族关系史、人口迁移史、文化发展史以及郊 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提供必要的参考令人钦佩的“大开脑洞”这种数据与实证兼得的思考方式,在历史研究中颇 为常见比如有关《山海经》的解读,历代路径颇有不 同在此跟大家推荐两本角度别致的研究著作,和从历 史和神话学角度考察不同,这两本书的研究路径有两个 特点:一是跨学科,二是角度别致,用新潮的话说,就 是能“开脑洞”一本是山东大学刘宗迪教授的《失落的天书:山海 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他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山经 是观天图,海经是月令图”如果书中所说是历史的真 相,即封禅在远古时代是一种天文观测活动,只是由于 后人的误解,才变成皇帝显示功绩的活动,而“昆仑”其 实是进行天文观测的场所那么,这也就是说各地都可 以有昆仑,而后人则认为它是一座山,但又不明白它的 方位在哪儿。
因为到处都有,到了汉武帝这儿,索性就 命名了一座相比刘宗迪的论著,下面要说的这本书,实证精神 就更强了,结论也更加耸人听闻,但其说法也的确能自 洽美国学者亨丽艾特•默茨(Henrietta Mertz)的《几 近退色的记录:关于中国人到达美洲探险的两份古代文 献》,堪称一本奇书我最早知道这本书,还是在小时候一本中国少年儿 童出版社的考古科普书里,因而有关中国人发现美洲的 说法一直存留在印象里这本书在美国是1953年岀的, 1993年在国内出版,印数不到400册,可谓极其罕见 作者默茨女士深入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僧侣慧深对 扶桑国、女国的记述,还论述了 4200年前大禹派人考 察美洲大陆的山川物产,其主要文献即《山海经》,特 别是《东山经》、《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三章默茨女士相信《山海经》(准确说应该是《五藏山 经》)是帝禹时期的考察报告,最令人震惊的是,她从 《东山经》里记载的几个山脉之间的距离里数,与北美 洲(从阿拉斯加到美国南部一带)的实际地理地貌进行 比较,发现其中的数据十分契合不仅如此,连古书里 记载的风土人情也与当地实际情况吻合(当然,这点可 以“开脑洞”,古书里有些象征式说法本身就不准确,可 以加以联想与模糊化)。
而且,为了尽量还原古人的“足 迹”,这个比对是她徒步勘察的哪怕不从学术角度讲, 作者的实证精神也是令人钦佩的如果事实果真如此, 正如书中所讲,“对于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为白雪皑皑 的峻峭山峰绘制地图的刚毅无畏的中国人,我们只有低 头,顶礼膜拜”或许,如果没有亲身探索精神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沉 情怀,后人既不能读到科学严谨的历史地理读物,连从 种种寻古的奇书里获取想象力被刺激的快感也不会有 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