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语与现代教育(共3页).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des****85
  • 文档编号:222160498
  • 上传时间:2021-12-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从《论语》品教育意蕴【摘要】:《论语》几千年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瑰宝,其中的思想更是让我们受用至今,其中蕴含的更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孔子可以说是我们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其中《论语》一书,正是孔子实践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的记录它并不抽象谈论义理,而是从实人实事出发,寓义理于实人对实事的具体应对判断和抉择中,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日常生活中指点宇宙人生的大关节其根本目的,不是传授一般知识,而是通过对具体事情,具体处境的点拨,使学生得以通过日常立身处世的种种行为,人格境界得到提升,成己成物,达于大道《论语》更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理论模本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 价值【正文】:一、从孔子看《论语》的教育思想1、《论语》的历史意蕴以及教育渊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 “ 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西汉司马迁曾经作了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也,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也!”与圣人地位相适应,《论语》成了中国人的圣书。

      汉代以来,《论语》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到元代被定为科举用书,《论语》更为学子所倚重在古人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北宋名将赵普原先读书不多,晚年常读《论语》,手不释卷,从中领悟理政决策的道理,因而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毋庸置疑《论语》无论是作为我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还是作为封建社会私塾教育必授的教科书,必然有其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其中有关学习、修养、从政、人际关系等方 面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论语》一书,内蕴丰富,给予后人后世的 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而且在教育意义更有其独到的意义2、《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的教育思想(1)《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奠基人,道德之鼻祖道德教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他把立志、克己、笃行、改过、自省、迁善作为学生道德养成所必须遵循 的基本要求孔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习惯、道德自觉、道德责任、道德意 志和道德信念他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主张,要求学生“志于道”,并达到“乐道”的最高境界他赞扬“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虽生活清苦也安贫乐道“不改其乐”,执着于崇高的理想追求。

      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 ,说明了只要有坚强的道德信念,便可经得起严峻的道德考验孔子要求学生学会自 我克制,在不如意的时候“不怨天,不尤人” ,并提出“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思维方法孔子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他要求学生少说多做,反对夸夸其谈,提倡“言必行,行必果”孔子要求学生勇于承认并敢于改正自 己的缺点和错误,他认为,“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主张培养学生的道 德行为自觉,他说: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又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孔子的道德自省还体现在他“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体验2)《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的学生观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 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 改变的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

      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3)《论语》中蕴含的孔子的教学观孔子提出了以“学—思—行”为主要内容的三环节教学法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 学的主导思想, 他认为学是求知的唯一途径孔子主张培养学生好学乐学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他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他还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强调对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乐趣 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孔子的教导下,颜回“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 寡”,达到了“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孔子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看问题不要先入为主,不要主观妄断,不要 固执己见,不要惟我独尊,而要实事求是这些都是做学问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孔子提 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学习时要开动脑筋,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当然,光思 索,不读书,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思而不学则殆”与此同时,孔子十分注重训练学生 的思维方法孔子提出: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

      简称为“由博返约”孔子主张教学 中广博与专精两者是辨证的统一,他认为教学既要重视学习的广博,又要强调培养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学生只要有了这种能力,就能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颜回 能“闻一知十”,就是他善于思考的结果孔子还强调“学以致用”,他主张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他认为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就证明有所学二、《论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论语》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所包含的启示也是让人受益匪浅《论语》中展现的伟大的教育者的形象让人们难以忘记,简单的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他是一位具有实事求是、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师长;(二),他是一位运用因材施教、愤悱启发教学方法的智者;(三),他是一 位具有注重素质教育、教书育人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四),他是一位幽默风趣、拥有温而厉性格特点的长者;(五),他是一位一生栖栖惶惶但锲而不舍顽强 从教的奋斗者这五种形象是对教师形象的完美的体现,更是对于现代教育者的另一种隐形的督促《论语》所 体 现 出 来 的 教 学 模 式 无 疑 也 是 当 代人所关心的一个方面课堂是传统教学的主要场地,也是知识传授的主要地方。

      如何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并使知识得到愉快的接受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们所关心的问题之一学者们通过对《论语》的研究后认为,《论 语 》体 现出了“和谐课堂”的特点,“《论 语侍 坐 》中体现出的“和谐课堂”模式,具有“和谐课堂”的买践性、价 值 性、发展性、真情化和愉悦性特征,达到“理想课堂”的要求,这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学习《论语》所体出来的教 学过程中实践性、价值性、发展性、思想性,娱乐性正是当 代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论语》不仅仅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吸收,更是在教育的方法上提供了独特的见解学习方法的优化,同时也是社会发展最为基础的要求,而其则告诉我们了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让教育最大程度上服务于这个社会它体现的那种智慧的个人价值,以及尊重个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主张以圣人君子为目标的教学追求,以身体力行为的实践为教学方式,这些在当代社会的教育中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当代社会教育中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个体性的培养,培养的方式与目的,培养对象经过培养后所 应 具有的精神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总结】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让学生掌握日后他们能认识世界、控制 世界、征服世界的知识和技能。

      教者教这些知识与技能,学者学这些 知识和技能至于知识和技能以外的东西,要么把它们归约为知识和 技能,要么完全放弃,不闻不问这归根结底是因为现代人(主体) 总是向外看, 而不是向内看这就造成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局面推己及人,由明心见性而万物一体,而天人合一,以正诚修齐治平为旨归的儒家经典然而《论语》所给人的种种教育思想归根结底是提醒我们内心的教育理念问题,这才是其教育意义的根本所在《论语》是中华民族无可替代的经典,品读《论语》让思想得以重生,让理念更加的实际化,社会化,让境界更加的高深化参考文献】<1>:《论语》<2>:《汉书艺文志》<3>:《<论语>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上海《文汇报》2007 年 9 月 9 日 第 8 版/“学林”<4>:邢永萍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价值观 .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J].2010 年第 2 期<5>:张 中 原 . 从 《论 语 》探 析 孔 子 育 人 观 . 金 卡 工 程 [J].2010 年第 2 期 .292. —浅<6>:常 青 . 如 坐 春 风 东 鲁 先 声—— 谈 《 论 语侍 坐》体现出的“和谐课堂”模式 . 文学教学研究 [J].2010 年 第 1 期 .145.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专心---专注---专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