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doc
12页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派[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对的结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性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体现[教学重点] 对的结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性;[教学难点]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性的结识和概括;[教学措施] 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讨论式教学[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学学时] 4学时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本理论是有关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理论,侧重分析资本的运动,由于资本是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的运动有三个维度:资本运动的形式、资本运动的速度和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 一、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是指投资于工业、农业、采掘业、交通运送业和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体现为从流通到生产、从生产到流通的不断转换过程,在这个不断转换的过程中,它就具有了循环的形式因此,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从产业资本运动的全过程来看,它经历了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不同的阶段,并采用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一方面购买到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要雇佣到一定数量的、合乎生产需要的劳动力,从而为生产准备了条件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采用了货币资本的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作用在于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了物质条件 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家要让雇佣工人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并涉及剩余价值的商品因此,这个阶段在整个循环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产业资本采用了生产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本的职能作用在于生产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运动的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家以商品出卖者的身份再回到市场上来,把商品卖掉这个阶段对资本家十分重要,因而被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跳越”产业资本采用了商品资本的形式,其职能作用在于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 可见,所谓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顺次通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相应采用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值,最后又回到本来出发点的运动 (二)产业资本持续运动的条件 要保持产业资本的循环持续不断地进行,必须同步具有两个条件:(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步并存;(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二、资本的周转(一)资本的周转资本家要使自己的资本不断增值,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因此,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就是资本的周转二)资本周转的速度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的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资本周转时间和次数1、资本周转时间: 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的生产时间:原材料储藏时间、劳动时间、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资本的流通时间:购买原材料、劳动力和销售商品的时间2、资本周转次数 U 资本周转次数(速度)N = —— 资本周转时间同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 u 资本周转次数越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则反是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周转速度不仅取决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并且取决于生产资本的构成按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实物的价值逐渐分期转移到产品中流动资本:实物的价值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中。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区别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精神磨损的两方面因素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预付资本的总周转由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时间不同,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只能由资本的各个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来拟定 固定资本年 流动资本年预付资本的 周转价值总额 + 周转价值总额总周转次数=—————————————————— 预付总资本 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固定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固定资本额 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流动资本额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的快慢取决于: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速度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很大的影响流动资本中涉及有可变资本,流动资本周转越快,其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就越快,从而带来更多的年剩余价值量和更高的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 M’)=一年生产的使用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年剩余价值量=m’vn 年剩余价值率( M’)= m’vn/v=m’n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一方面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流动资本;另一方面可以增长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第二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一、社会总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一)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各自独立地发挥资本的职能、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 单个资本在不断的循环和周转运动中所形成的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资本运动总体,就是社会资本运动 社会资本的运动体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期期(一般为一年)所生产的所有物质资料的总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所谓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所有发售,以货币形式取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其中,相称于不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如何重新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称于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如何重新获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 (三)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构成 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从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从物质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按其在再生产中的最后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来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部分构成 与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相适应,马克思把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一部类,用Ⅰ表达;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是第二部类,用Ⅱ表达 有关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原理,是考察社会再生产的理论前提这两个基本原理,为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规律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本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根据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为使次年的社会资本简朴再生产能继续进行,社会总产品必须所有得到实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一切产品都是商品因而,社会总产品都是通过市场互换来进行的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重要涉及如下三方面的互换:(1)第一部类内部各公司之间的互换是用于补偿本部类生产资料消耗的,通过本部类内部互换可得到实现2)第二部类内部的互换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是用于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的,通过本部类内部互换可得到实现。
3)两大部类之间的互换第一部类中的用于补偿本部类生产资料消耗剩余的另一部分是用于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但其实物形式却是生产资料,而第二部类用于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后的另一部分是用于补偿本部类生产资料消耗的,但其实物形式却是消费资料两个部类互相需要对方的产品,若双方的产品在价值上相等,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互换,所有产品所有得到实现 从上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状况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应当遵循的基本比例关系,即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之间、两大部类之间、生产资料生产与对生产资料的消费之间、消费资料生产与生活消费之间、供应与需求之间,在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方面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社会生产和生活才干正常进行这正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基本内容 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社会资本再生产很难合乎比例地进行,体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会周期性地产生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 基本矛盾的表述: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的三个维度: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生产活动进行社会化;劳动产品生产社会化。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种体现形式: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公司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两个因素决定了供求的失衡,从而导致生产过剩,引起经济危机因此,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本源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的内在联系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决定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是一种再生产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一般要通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种生产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一种生产周期的开始第三节 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成本价格的产物而非可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就转化为利润率利润与剩余价值在量上还是一致的,但在质上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则在量上与剩余价值率不一致,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一)利润率的形成利润率p’=m/C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1、数量大小不同样2、反映的经济关系不同样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下 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下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一)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 不同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不同资本的逐利性使资本不断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流出利润率低的部门 资本的流动变化了各部门产品的供求状况,使低利润部门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利润增长;高利润部门产品供不小于求,价格下跌,利润减少 当各部门利润率相等时,资本才停止流动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形成平均利润率二)利润平均化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重新分派 剩余价值总额 平均利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