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docx
28页简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PASS模型李其维金瑜华东师范大学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了一股以新的智力观“超越”或取代传统IQ 概念的思潮戴斯(Das, J. P.)、纳格利尔里(Naglieri, J. A.)、考尔 比(Kirby, J. R.)等人90年代提出的PASS模型为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本文拟对其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作一粗浅评介,以期更引起国内同 行的注意和思考这对开展智力理论的研究和智力测量的实践也许不无裨益一、重构智力概念和“认知革命”若问及心理学中哪一概念最为多义且难臻一致,当数“智力”无疑近来 围绕智力及IQ测验的争论似有再炽之势人所共睹的一个不争事实:自比奈时代起,智力测验作为一项“产业(industry) [1 一直没有衰退过一些著名的IQ测验,得益于量表编制方法的 进步,特别是因素分析方法的使用,似乎变得日益精致和完善但智力测验的 表面繁荣,不能掩饰其内在缺陷一个不可回避的实质问题常被忽略;或者说, 由于该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多年来人们只好无奈地把它搁置一旁这问题就是: 如果说IQ测验测量的是智力,那么,究竟什么是智力? IQ分数究竟在多大程 度上代表了智力? IQ测验看似“有效地”使用,但并没有自动地实现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智力测量越受到人们的青睐,IQ测验越被广泛地应用,解决这一问 题的要求就越紧迫而不能延宕IQ测验遭致的最大攻讦莫过于被认为“没有正确的智力理论的指导” 这种指责包含二层意义一是说,与测验兴起与盛行的同时代,似未产生令人 信服的智力理论;二是说,即便对那些不够“完善”的智力理论而言,IQ测验 与它们的联系也并非很密切测验学家似乎长久游离于智力的理论研究之外 在智力测量史上,当然智力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它不断地被重新建构:从斯皮 尔曼的“G”因素论, 到瑟斯顿的群因素论;从弗龙的层次结构,到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再到卡特尔关于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划分它们在智力的研 究史上均留下了各自光辉的建树但很难说这些理论的嬗变在IQ测验上打下 了多么明显的印记我们也无法把某种IQ测验理解为服膺于上述某种理论, 说得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直接联系总之,IQ测验的变化是相对缓慢的测题项 目虽有增删,但基本框架保持不变IQ测验的理论落伍,缘于测验学家与心理学主流的历史隔阂和相互疏远[2]这种状况在测验发展的早期,后果还不十分严重 因为那时心理学中占 统治地位的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对行为结果的强调这一基本立场与测验所信 奉的原则不存在什么激烈的冲突,甚至可以认为测验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基本立 场。
这就有意无意地鼓励了智力研究的“非理论的(atheoretical) ”方法, 使测验工作者们只去埋头于测验技术方面的改进而忽略了其理论方面的探索智力测验的早期研究在试图达成共识或为应用提供一个定义方面是失败 的”⑶这种排斥理论的倾向也许在波林(Boring, E. G.)的那句名言中表露 得最为坦率了:“智力就是智力测验所测的东西”⑷脱离心理学主流的智力 测验顽强地走着自己的路,“发展出了一套与科学心理学不同的原则”⑸,结 果是:一方面“未能吸引最优秀的心理学者(到智力领域)从事最好的研究” 另方面“智力研究者们自己形成了一个集团,而且它不为心理学其它领域的研 究者所知晓⑹这种分裂的局面终于随着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而有所改变环视当 今心理学,行为主义的阵地已告完全失守,它已被认知主义占领在这种“认 知革命”的大背景下,智力领域不可能长久不受认知心理学的浸润如果说, 传统智力测验在行为主义的支持或默许下,可以心安理得地只专注于行为的结 果和心理活动的产物,它们现在则不能再对产生这些结果或行为的内部过程无 动于衷了!传统智力理论从根本上说,并未跳出特质论的窠臼它们本质上都 视智力为一个多种特质组成的复合体,不管其结构有多么复杂。
静态的特质成 分分析可以无视过程,但现在“过程”已走进了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人们终于 意识到,要理解行为,须研究其过程行为主义只把可观察的行为视作合法的 研究对象;而认知心理学则把行为视作“心理过程的指标”,正是这些过程才 应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适合对象对智力的定义,对智力内涵的揭示,须考虑到 产生外显行为结果的这一隐蔽的心理过程把认知革命扩展至智力领域,始于70年代中期卡罗尔(Oarroll, J. B.)、 亨特(Hunt, E. B.)、斯腾伯格(Sternberg, R. J.)以及戴斯等人是这一 运动的首批疾呼者但遗憾的是,智力测验的实践较之智力的认知理论研究仍 然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滞后信奉特质论的测验学家还大有人在他们仍未意识 到在传统测验方法与当代认知理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断层,还在因袭着传统IQ 测验,满足于对旧量表的修订再修订当然也有一些接受认知心理学基本训练 但却不愿“屈尊”从事测验编制“琐碎”工作的心理学家,尽管他们对认知理 论耳熟能详,但却无奈地仍去使用那些“过时的、与当今认知理论毫无联系的 测验”⑺在前驱者工作的基础上,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终于迈开了向智力测量领域进 军的实质性步伐。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也许首推斯腾伯格的三重智力理论(尤以其中的成分亚理论为核心)和戴斯等人的PASS模型智力理论⑻ 它们 的共同特征是把智力研究的焦点从特质分析转移到内部过程的探索上致力于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刻画智力操作的心理机制智力的差异不是主要表现为静态 心理地图模式(the geographic model)的差异,其依靠的主要手段也不是对 任务操作结果进行事后归纳和提取的因素分析方法,而是运用信息加工的过程 分析方法,对智力活动的内部过程作尽可能的定量描述过程分析绝非排斥差 异的评定无差异就无所谓测量只不过认知的智力理论把差异的评定奠基于“过程”之上过程”也是构成智力整体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对智力整体作静态划分,而是把智力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然后从中隔离出具有特 异性的各个亚系统或亚过程尽管从研究特质向研究过程的转变,可冠以智力领域的“认知革命”,但 并非完全抛弃与特质相联系的能力概念,只不过更强调能力与过程的动态的、 且可控制的相互作用这与传统智力测量不讲过程,只讲某种特质标志某种能 力的立场显然不同在传统智力理论中,说智力由各种特质组成与说智力由各 种能力组成几乎同义而在智力的认知理论中,能力(特质)则从属于过程, 即过程的分析和量化取代了能力的分解和提取。
但从智力操作的实际进程看, 能力因素仍存在因为凡当过程能够进行,总意味着某种或某些能力在发挥作 用在这个意义上,过程反而可能又从属于能力,能力为过程既提供了必要条 件也设置了某种限制但这种限制相对于在其范围之内运作的过程来说,对刻 画智力的个别差异,其意义和价值比较地不太重要这是强调过程的认知方法 与传统的能力测量方法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二、PASS模型如是说何谓PASS模型?即“计划一注意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Planning—A ttentio n—Simu lt aneous—Successive processing) 这三级认矢口 功能系统中所包含的四种认知过程的缩写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是功能平 行的两个认知过程它们构成一个系统注意系统又称注意一唤醒(Arousal) 系统三个功能系统是分层级的注意系统是基础,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系统处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为最高层次三个系统的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 能活动的运行PASS模型是戴斯、纳格利尔里、考尔比等人在“必须把智力视作认知过 程来重构智力概念”的思想指导下,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论证而提出 的⑼最初它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加工模型;随后又被描述为一种信息整合模型。
时至1988年,始被肯定为是认知评价模型直到90年代初,纳格利尔里和戴 斯才撰文明确指出它也是智力的模型要重构“智力”概念吗?那就“让我们 把IQ放在一旁,另外去与一些主要的认知过程打交道吧”[1]! PASS模型就是 他们沿着“认知革命”开辟的研究智力的新途径,与认知过程打了多年交道的 成果他们自信地认为,它将为编制不同于IQ测验的新的智力测验提供一个 “健全的理论基础” [inPASS模型理论有二大基石一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特别一提的是 布罗德本特(Broadbent, D. E.)关于知觉和信息联络(communication)的 研究,亨特和蓝斯曼(Lansman, M.)关于注意和问题解决的研究以及西蒙 (Simon, H.)等人以人工智能方法对人类智力的研究另一基石是鲁利亚 (n ypu只,A. P.)神经心理学关于大脑机能组织化的思想,以及这种组织 化与大脑的特殊部位相联系的观点PASS模型的三级认知功能系统直接派生于 鲁利亚的大脑三级机能联合区鲁利亚认为大脑有三个基本的机能联合区或“脑器官”,它们分处不同层次但又协同工作,构成一切智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三个机能联合区分别是:保证调节紧张度或觉醒状态的第一联合区;接受、 加工和保存来自外部世界信息的第二联合区;制定、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的第 三联合区。
三个机能区的三级皮质区均有相应的器官和组织第一机能区与脑 干、间脑和两半球的中央区有关;第二机能区与中央凹后的枕叶、顶叶和颞叶 活动有关;第三机能区则由两半球的前方,特别是额叶等脑器官构成[12显而 易见,PASS模型与鲁利亚所描述的大脑机能联合区之间存在对应关系:注意一 唤醒功能系统与第一机能区相对应;同时性一继时性加工系统与第二机能区相 对应;计划系统与第三机能区相对应对PASS模型中的三个功能系统的主要功能分述如次1•注意一唤醒系统这一系统处于人类心理加工的基础地位,主要功能是使大脑处于一种合适 的工作状态唤醒与注意是密切相关而又互相区别的二个过程唤醒是一种没 有特殊指向的警戒状态,而注意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认知活动唤醒水平须适 宜过高或过低均会干扰信息的编码和计划系统的功能,导致选择和组织反应 的困难唤醒状态对有意注意过程的进行尤其重要它保证主体对注意施加意 识的影响和控制若皮层唤醒状态适宜,就有可能产生二种类型的注意:选择 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前者要求主体关注与问题有关的刺激而对无关刺激“视 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后者指主体进行不同活动时,在不降低效率的情况 下,对刺激加以有意识的区分并进行操作。
注意与人的心理资源的有限性及短时记忆加工特点有密切关系2.同时性加工一继时性加工系统这一系统又称编码加工系统,处于PASS模型中的关键地位,因为智能活 动的大部分“实际的动作”都在该系统发生,注意一唤醒系统和计划系统对它 仅起到某种促进或干扰的作用对信息的编码可以理解为就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编码的结果或产物是某种 心理表征的形式(forma ti on), 主体对这些形式随后还可进行再编码这一过程可以不断进行下去如果主要从“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果”这二个方 面分别去理解操作和表征的概念,那么粗略地说,编码一词基本上涵盖了它们 的内容如戴斯所言,“操作描述的是编码的动作,而表征表述的是编码的结 果,彼此不能分离 [1编码可以自动进行,也可在意识努力的参与下进行, 特别是在面临困难复杂的任务之际编码过程及其产物既可发生于工作记忆 中,也可展现于长时记忆,后者将成为主体的知识装备的稳定部分讨论编码水平、编码内容和编码类型这三个维度,对理解发展和个别差异, 对智力的评价和测量具有重要的意义PASS模型的新智力观正是表现在对这些 问题的独特见解上先说编码水平它与编码的量有关,涉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信息进行了编 码”这样的问题。
如对阅读的文字材料,最低水平的编码是字母的字形特征,其次是字母,然后依次是字母组合(音节),词,短语,句子,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