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含解析.docx
8页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素养目标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1)制度的变化:通过史料分析,理解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两税制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历史作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2)制度的创新:通过比较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理解制度的创新之处家国情怀、历史解释)(见学生用书P21)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操纵选官,干扰人才选拔;曹操尝试新的选人方法确立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__中正官__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演变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__家世、道德__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_家世__结果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科举制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_分科考试__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__进士__科,科举制度形成继承和完善__唐太宗__增加了考试科目,以__进士__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__武举__和__殿试__;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__文化素质__,加强了__中央集权__【史论阐释】科举制的意义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击了门阀贵族的特权。
二、三省六部制1.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__尚书省_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内容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__三省六部制__运行机制①__中书__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②__门下__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③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__彼此制约__;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__宰相__之职,有利于加强皇权,减少决策失误演变①__唐太宗__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②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__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论阐释】封建社会皇帝加强皇权的方式(1)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如西汉时期设立的中朝2)分割相权,相互牵制:如三省的设立三、赋税制度1.租调制(1)确立: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布__均田令__,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__徭役__。
2.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 岁的__成年男子__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庸__2)影响:__以庸代役__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两税法背景天宝年间,__土地买卖__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目的为了解决__财政困难__实施780 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_杨炎__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__户税__,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①简化__税收名目__,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人丁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__人身控制__【点拨】1.租庸调制:是唐朝以征收谷物、布匹或为政府服役,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缴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即田租,庸即力役,调即户调武周后不断土地兼并,政府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
后改行杨炎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2.两税法特点:废止了过去“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徭役制度,实行以资产(即土地和财产)作为纳税依据的财产税制度这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征收形式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的转移两税法制定了一个公平高效的税收制度 【体系构建】(见学生用书P22)【情境史料】史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史料二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0%17.2%24.5%46.1%——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史料探究](1)根据史料一,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答: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2)根据史料二,分析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答: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史论生成】全面认识选官制度的演变1.阶段:先后经历夏商周的世袭制、战国的军功爵制、西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及其以后的科举制。
2.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4)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阻碍社会的发展迁移应用】1.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C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解析】宗法制衰落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排除A;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排除B;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是在隋朝,排除D;题干指出东晋南朝时期编撰、收藏家族谱牒成为官民普遍重视的工作,此亦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因为当时九品中正制下,以家庭出身、门第选拔官吏,士族享有显著政治特权,编撰族谱与社会地位的保持和维系直接相关,因此受到广泛重视,故选C2.2021·7月浙江学考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作诗以表达其欣喜之情(下图)这可以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D )A.世袭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由材料中“考中进士后”,可知这一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选D。
情境史料】史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史料二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史料探究](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唐初期三省的职责和特点,分析唐初实行这一制度的意图答: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特点:相互合作;相互制约意图: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巩固唐王朝统治。
2)据史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答:调整:官员任职多任用低级官员或他职兼宰相职;三省长官不轻易授人;选用文人学士参与军政;宦官执掌枢密,参与决策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三省地位不断下降;逐渐名存实亡3)综合上述史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答:关系:前期三省制分工合作,对唐朝盛世有积极推动作用;后期不断被削弱和架空,对唐朝中后期的社会动乱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认识:社会发展离不开制度的稳定执行围绕制度执行、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史论生成】一、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其作用1.特点(1)相权三分,职掌分明: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2.作用(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二、比较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项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不同点确立和盛行的时代确立于秦朝,盛行于秦汉确立于隋朝,盛行于隋唐内部结构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宰相的组成和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作用使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使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同点①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中央行政制度;②从结构上看,都具有分工清晰、职责分明的特点;③机构设置呈现以皇帝为中心、由内而外放射性分布的特点;④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三、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后效率低下的弊端迁移应用】1.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下,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解析】题图是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该制度下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工部是尚书省下设的六部之一,负责工程建设,故A项正确B、C、D三项运行程序不符合史实,排除2.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