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铜陵地区矿产地质综合实习报告范例.docx
11页安徽省铜陵地区矿产地质综合实习报告 安徽省铜陵地区矿产地质综合实习报告 姓名:XXX 专业班级:XXX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目录 第一篇区域地质背景----------------------------1 第二篇自然地理特征----------------------------3 第三篇铜陵矿集区区域地质概况 3.1 区域地层--------------------------------------6 3.2 构造--------------------------------------------14 3.3 岩浆岩-----------------------------------------17 3.4 区域矿床--------------------------------------18 第四篇矿床成因----------------------------------20 4.1 新桥矿床--------------------------------------20 4.2 姚家岭矿床-----------------------------------25 4.3 高村矿床--------------------------------------29第五篇实习感想-----------------------------------------32参考文献---------------------------------------------33 附录 标本照片----------------------------------------------34 第一篇区域地质背景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形成的成矿特色鲜明的陆内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之一。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迄今已发现200多个Cu-Fe-Au多金属矿床,这些金属矿床自西至东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矿集区:鄂东南(湖北省东南部地区)Fe-Cu矿集区;九瑞(江西省-九江-瑞昌地区)Cu-Au -Mo矿集区;安庆-贵池(安徽省)Cu矿集区;庐极(安徽省庐江-极阳地区)Fe-Cu矿集区;铜陵(安徽省)Cu-Au矿集区;宁芜(江苏省南京-安徽省芜湖地区)Fe矿集区;宁镇(江苏省南京-镇江地区)Cu-Fe-Pb-Zn矿一集区(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唐永成等,1998) 铜陵矿集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地质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区内分布有多个大型铜、硫、金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铁、铜、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铜陵矿集区是我国“层控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理论(常印佛等,1981, 1991)和叠加复合成矿理论(翟裕生等,1992)的发源地,是国内外矿床学研究热点地区之一 铜陵矿集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扬子板块东缘下扬子中段,大别山造山带前陆盆地中的次级隆起区区内地层除了缺失中下泥盆统外,从志留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志留纪—中三叠世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由陆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系构成中三叠世—第四纪地层。
该区经历了多次复合叠加构造运动,加里东、印支及燕山运动对本区构造格架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均十分发育其中,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基底断裂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特别是近东西向的铜陵—戴家汇基底断裂,形成了区内最主要的构造—岩浆—流体带,对岩浆的侵入作用、成矿流体的运移及成矿元素的迁移、活化、沉淀和富集起到重要作用(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唐永成等,1998;邓军等,2022);区内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一套高钾钙碱性岩石(Mao et al. , 2022;吴淦国等,2022;Ling et al.,2022,2022;徐晓春等,2022),并形成了与其密切相关的铜官山、狮子山、新桥、凤凰山和沙滩角五大矿田,以斑岩—(层控)矽卡岩型铜金矿床为主要类型(周涛发等,2022) 图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矿床分布图及其成矿时代 ①襄樊一广济大断裂;②一阳兴一常州大断裂;③一郯庐大断裂 图2 铜陵矿集区地质和矿产分布略图(据吴才来等,2022) R—第三系;K2—晚白垩世;K1—早白垩世;J3—晚侏罗世;J1—2—早中侏罗世;——中三叠世; D3—晚泥盆世—早中三叠世;S—志留系 第二篇自然地理特征 铜陵矿集区位于安徽省沿江地区中部(皖南山区北部、属长江南岸的沿江丘陵平原),行政隶属于安徽省铜陵市和芜湖市繁昌县、南陵县管辖,是长江中下游的著名矿集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
其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17°42′00″一118°15′00″,北纬30°42′00″一31°07′56″该区交通发达,东距芜湖市80km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距安庆市90km左右,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市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枞阳县,距安徽省省会合肥市160km,徐(州)黄(山)公路线在铜陵长江大桥过江,同时,长江一年四季通航,矿集区内沿江港口、码头具有较强的吞吐能力全区面积约1200km2,南北长约45km,东西宽约50km 铜陵矿集区地形地貌特征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带状展布其北部为临江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南部及东南部为剥蚀低山区;中部以剥蚀丘陵为主,呈起伏之丘岗南部低山丘陵区分布于铜陵县西峰牌、铜官山、黄木岭、狮子山一线以南,面积约480km2,占矿区总面积的40%左右中部低丘平岗地区分布于铜陵市中部,铜陵县新沟、花园区、玉楼山、山边崔家一线以南、南部低山丘陵以北地区,包括流潭乡、钟仓镇、西湖镇、钟鸣镇、新桥镇及部分南郊,面积约360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0%左右由于北临沿江平原,地处南北过渡带,地形地貌多为低丘平岗,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呈带状分布。
本区河流较多,特别是沿新桥河、顺安河形成了狭长的河谷平原(贩田),组成物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一般厚度5-10m北部沿江平原洲纤区,地势平坦,分布于铜陵北部沿江洲坪区,地势低洼,包括铜陵县的大通和悦洲、安平、青坝、太平、永丰以及和平乡的全部行政村,流潭、钟鸣、顺安和西湖镇北部的行政村,约占全矿区总面积的30%本区自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下降状态,长江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此堆积,形成了深厚的沉积层 铜陵矿集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而春秋较短,季节交替明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88. 6mm,最高达2173. 7mm,最低778. 5mm,每年4 -6月为雨季,降水主要集中在7 -9月,年平均蒸发量1359. 8mm全年平均湿度在75%一81%之间,潮湿系数为1,属湿度充足带年均气温16.2℃,最高气温达40.2℃,最低为-11.9℃,无霜期约为230d,冬季气温前高后低;春季气温偏高,雨水前少后正常;夏季雨少气温偏高常年风向规律明显,冬季为西北一东北风(频率20%),夏季为西南风(频率16%),因而易形成地形性逆温和环形流场铜陵矿集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水属长江水系(流域),主要有相思 河、圣冲河、新桥河、钟仓河、顺安河和西湖等水域。
长江由西南而北再东折,流经矿集区境内约60km,上至大通镇,下至荻港镇,绕铜陵近三分之一周,河道弯曲,沙洲棋布,河势稳定江面宽1.2一3km2,年平均流量27544m3/s,每年7月出现洪峰,枯水期在12月至翌年2-3月 境内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和植物资源及农业资源据初步调查,铜陵水域的鱼类有8目15科44种其中商品鱼类有青鱼、草鱼、黄鲢鱼、白鲢鱼、鲤鱼、鳊鱼、团头舫、黄鳝、泥鳅等珍贵鱼类有鲚刀鱼、银鱼、鲟鱼、鳜鱼、鲥鱼、鳗鱼等鳖、龟、蚌、螺、虾、螃蟹等品种资源也很丰富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鳍豚、江豚、扬子鳄等查出确定学名的88科600余种,其中观赏植物、园院及行道绿化乔木类36种,灌木类33种,绿化观赏竹类17种,蕨类60余种,草本类34种,水生类10种药类约1400余种药类植物中以凤凰山丹皮最为著名铜陵泡桐资源丰富,素有桐乡之称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农作物生长的有利条件农业生产以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豆、油菜、花生、芝麻、茶叶、苎麻、油桐、大蒜、生姜等 铜陵矿集区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作为安徽中南部、长江南岸的城市铜陵市,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交通线中部,依托长江这条黄金水道,水路上可及重庆,下可达上海。
铜陵港是长江十大港口和安徽省四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出口口岸,拥有停靠万吨货轮的港口1个,一般港口6个,码头43座铁路直抵上海、杭州、南昌、武汉等地,与京沪、京九、京广、皖赣线相连,宁(南京)一安(庆)城际铁路正在紧张施工,京福高铁年内动工兴建公路建设突飞猛进,八百里皖江第一桥—铜陵长江公路大桥、沿江快速通道已建成通车;合铜黄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铜宣高速公路正在积极筹建;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沿新、白坝、九凤等重点公路正在进一步改造依托便捷的交通,铜陵至合肥新建的新桥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均可以在2h以内到达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网络止在进一步形成 铜陵矿集区矿产资源丰富、矿种齐全己探明保有储量的矿种近30种,主要有铜、硫、铁、金、银、煤、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钻、秘、镍、钒、福、稼、钥、锗、硒等多种金属其中,已探明的铜金属储量达254万t,居安徽省第一;纯硫储量4730万t,居安徽省第一;铁金属储量6222万t,金、银金属储量均居全省重要位置大理石、石灰石、膨润土、铅锌矿、珍珠岩、钾长石、石英岩等 也都有一定开采价值 图3 铜陵矿集区交通地理图 图4 铜陵总体行政图与交通图 第三篇铜陵矿集区区域地质概况 3.1 区域地层 铜陵矿集区位于下扬子坳陷带中部的铜陵断隆,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的下扬子分区(安徽省地质矿产局,1987)。
本区的褶皱基底在地表没有出露,出露的地层为志留系——下三叠统盖层,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铜陵矿集区出露最老地层为志留系,除缺失下、中泥盆统外,从志留系到第四系层序齐全,发育较为完整(图5),地层岩性、厚度、岩相古地理等沉积特征及含矿性如下图2所示 图5铜陵矿集区地质矿产图 图6 铜陵矿集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志留系至第四系地层特征分述如下: 1.志留系 区内出露最老的地层,发育下、中、上三个统,分别为高家边组、坟头组、茅山组,为一套浅海相类复理石建造,多组成背斜的轴部下统见于本区南部的王家冲—里郎坑一带,中、上统分布于章木山—铜官山、寨山、大成山、高岭佩家一带系内各组均呈整合接触,地层总厚度在700m以上 (1)高家边组(S1g):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细砂岩的组合 (2)坟头组(S2f):浅海沉积主要是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 (3)茅山组(S3m):中薄层的石英砂岩与中厚层石英细砂岩 2.泥盆系 本区泥盆系下、中统缺失,仅发育上统五通组(D3w)本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厚约60m。
由于岩性坚硬,抵抗风化能力强,往往形成高山脊部按其岩性可分三段下段 (D3w1):为一套A下而上南粗变细的淡灰、浅灰色厚层—巨厚层石英砾岩、含卯砾石英砂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