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竹节人课件.ppt
24页9 竹节人,竹 节 人,作者简介: 作者范锡林,江苏无锡人199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68年到江苏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靖江中学语文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第八届人大代表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集避邪铜钱、秘道、小巷三杰、血经等20多种及范锡林少年大传奇(五卷),已发表小说、童话、散文300多万字,并有若干作品翻译介绍到日本作品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等40多项,竹节人是用竹制的毛笔杆做成的小人,是作者童年时风靡一时的玩具,我会认,纳鞋底 嵌入 威风凛凛 疙瘩 冰棍棒儿 孙悟空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雕成 磕飞 跺脚 沮丧 蹲着 趴,疙,凛,豁,瘩,悟,棍,卡,裁,雕,橡,筹,磕,沮,颓,跺,趴,文中四字词,前功尽弃 没头没脑 呆头呆脑 叱咤风云 得意扬扬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暴露无遗 赫赫伟绩 一无所获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忘乎所以 化为乌有,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概述“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
第二部分(3-19段),主要描述制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体现“我们”对玩竹节人的深深着迷,表现了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 第三部分(20-29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却也偷偷在玩竹节人的趣事表现出孩子们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全文围绕一个“迷”字,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风靡一时的玩具竹节人从制作竹节人迷到斗竹节人迷,从学生迷到老师迷,充分展示了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丰沛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简单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感受理解说明性的语言 一篇记叙文,为什么有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 说明性的内容主要是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怎么玩竹节人,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另一方面,在说明的过程中蕴含了真切的情感,感受理解说明性的语言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的?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斗竹节人的那些有趣的情形(9-19段),一般来讲,写竹节人搏斗的场面是按照过程进行的顺序来写的,感受理解说明性的语言 为什么要写老师与竹节人这一部分?它和主题的关系是什么?这一部分会不会影响老师的形象?是不是可以删去? 这部分内容更深入地表现了“我们“对这个材料简易的玩具喜爱至入迷,才会在上课的时候忍不住去玩;其次,竹节人收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最后,它使得”我“在对这个游戏的回忆中加入了可爱可亲的老师,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句子,读一读,把体会到的乐趣简要地写一写,自主阅读,1.我关注的内容是( )竹节人,最感兴趣的是第( )自然段(读有关句子),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
2.对这个内容,我要补充!我体会到的乐趣是(,交流要求,交流方法: 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讲老师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学完本课后一定有很多感受及收获!今后我们阅读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的目的,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理解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课堂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