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基础写作第二章 主题.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05323070
  • 上传时间:2021-10-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主题第一节什么是主题一、 主题的含义:所谓主题,是指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所表现出的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主题”一词,原出自希腊,后传到德国,最早是一个音乐术语,其含义是指乐曲中最 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旋律,叩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为乐曲的核 心后来用到文艺创作中,日本从德国翻译过来,就叫做“主题我国使用主题这个词, 是从日本引进的我国古代文论中所使用的相当于主题的术语,有“意"、“义”、“理”、“旨”、 “主意”,“主旨"、“主脑”等比如唐代杜牧强调“凡为文以意为主”清代李渔指出:“古人 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杜牧、李渔说的“意"、“主脑",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就是主题二、 主题的特点:1、 主题具有普遍性主题的普遍性,是指任何文章都有主题主题在不同体裁的文章 中,有不同的习惯称呼在记叙文中,叫“中心思想或“中心意思”,在议论文中,叫“中 心论点”或“基本观点",在文艺作品中,则叫“主题”、“主题思想二在我国传统文论中, 则叫做“意”、“主旨”、“主脑2、 主题具有理念性主题是对材料的一种抽象,是理性的、观念性的东西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判断,是对所思考、所论述的问题的结论,是对所叙述、 所反映的现象所表明的思想倾向。

      3、 主题具有集中性主题是文章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文章的内容应当丰富,但主题却 要集中古人所说的“一文一意”,“意多乱文”,就是这个道理总之,理解主题的含义,就要认识到主题的普遍性(包容性)、理念性和集中性三、 主题的作用:1、 主题是作者立言的本义,体现着文章的教育意义清朝戏剧家李渔说:“古人作文一 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它,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主脑"就是主题,它体现着作者立言的 本意体现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承担着文章的教育功能,使主题去发挥教育和熏陶的作用 主题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哲学认识,社会理想和美学观点,表现了作者写文章的具体意图,发 挥着文章所具有的社会作用2、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影响着文章的生命和价值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xue)肉,那么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灵魂高尚,文章价值就 越大;灵魂卑小,文章价值就小鉴别一篇文章的好坏,无非是两看,一看它的主题思想, 二看它的表达形式,而看主题思想是第一位的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右龙则灵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同样的道理,文章有了精深而高尚的主题,内容才会容光焕发,意义显豁,生 命长存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成为传讷千古的名篇,不在于它记叙了名胜古迹, 也不在于它描写了优美景色,更不在于它整殓的结构和生动的语言,而主要是它表达了作者 远大的抱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种“忧以天下,乐以天 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博大胸怀,不仅在封建社会是一种难得的进步思想,即使在今 天,也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岳阳楼记》的生命和价值,主要就在这里82年高考后治 邦背诵)鲁迅的《一件小事》,就内容来说,只不过是记叙了普通人力车夫的一,件小事;就 篇幅说,只800多字;就写法说,朴实而很少别致但它却是一•篇光辉的、有时代特色的好 文章其原因就在于,它通过人力车夫勇于承担责任这件小事,所给予yU 一位知识分子的 心理感受,表现了“五四”前后小知识分子严于解剖自己、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的可贵精神 正是由于这个崭新的、深刻的主题,才使文章卓然独立,光彩照人给人力量,催人振奋 所以说,文章成功的关键,是赋它一•个美好的灵魂如果能给它一个美好的灵魂,那么,则 无论是状平凡的杨树,记小小的蜜蜂,亿一幅普通的相片,还是谈日常的穿着,写无足轻重 的木屐,还是写-•声雁叫,一•片落叶,都可以成为意义深远、情感动人的好文章,都会有极 强的生命力和价值由于主题是文章的核心,是灵魂,所以,它对文章的诸多方面都有决定和制约作用,(材 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和文体的选择,语言的运用,以至风格特色的确定等,都必然以主题为 依归,自觉地服务于主题的需要。

      主题的统帅作用具体表现为:1) 主题是取舍材料的标准:一切材料要向主题靠拢,依它来决定取舍和详略主题是写作的出发点和归宿SU,没 有主题,材料就无可归依,不能发挥作用作者动笔之前而对的材料很多材料选对了,主 题就突出,选错了,主题就模糊不清《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为了表现老坚决潘从正从71 十年代就坚持植树造林的毅力和对安定团结局面的渴望这一主题,作者集中选取了潘从正虽 经三起三落但仍百折不挠地坚持植树造林的典型材料,舍弃了其它-•些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作者穆青说:“他在土改中如何坚决,反新中如何用一条绳子捆上十二个土匪,……”以及“老坚决 经常带着那条小狗巡视苗圃,发现谁拔了儿棵苗,就亳不留情地进行批评有一次,他儿子也拔了儿棵P1 家去栽,他迫到家里狠很地把儿子批了一顿,并且亲自到大会上做了检讨,赔了苗钱……”这些材料非 常生动,也能表现老坚决的思想性格,但是对表现文章的主题(“再也不能折腾了”!)作用不大, 所以,作者就把它们坚决地舍弃了材料再好,如果对表现主题没有作用,也要忍痛割爱)2) 主题是安排材料的依据写文章需要很多材料这些材料,谁先谁后,谁详谁略,谁为主体,谁在次位,怎样开 头,怎样结尾,怎样过度,怎样照应,写文章的时候,总得有一•个总体考虑,都要为了主题 表现的需要来统筹安排。

      如同修房子一•般其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 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写文章如同盖房子一•样,如果材料的安排不能 很好地表现主题,就要重新考虑另外一种安排方法,这一点千万要注意3) 主题决定文章的结构一篇文章采取什么样的结构,是由主题决定的刘熙载说:“文无定法,因题为局势 所谓“文无定法”,并不是说写作没有规律可寻,而只是说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格式 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其主题是批评当时的革命者脱离群众,这就决定了要写革命者 夏瑜的斗争和牺牲,同时也要写群众的反应,必须写这两个方面但夏瑜为老百姓牺牲,老 百姓一点也不理解,甚至连二十岁多的小青年听说夏瑜“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的时 候都惊叫:“啊呀,那还了得!”很现出气忿模(mu)样夏瑜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 的不仅“红眼睛”阿义不理解,就连那二十多岁的小青年也认为是“发了疯了由此可 见,老百姓缺乏最起码的革命启蒙教育这种事实上的隔膜,决定了作者不得不采用双线结 构来组织全文然而,夏瑜牺牲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而只有把群众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充分 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把批评革命者脱离群众的主题充分表现出来。

      所以,作者就采用喑•线 写夏瑜的斗争和牺牲,用明线写群众的愚味的迷惘(wang)但同时表现革命者和老百姓关系的《百合花》,就不能采用象《药》那样的结构因为 它的主题是歌颂革命军队和老百姓渔水般的亲密关系的在作品里,革命战士本身就是老百 姓,所不同的只是穿上了军装,而老百姓也是革命的直接参与者他们组成担架队上前线抢 救伤员,他们贡献出最心爱的新被子给伤员用革命战士和老百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作者茹志鹃巧妙地设计了通讯员为抢救担架队员而牺牲,担架队员 强烈要求医生抢救的情节特别是新媳妇己经知道通讯员牺牲了,但还是“一针一针地”、 “细细密密地”“缝者”通讯员肩上的那个口子,见卫生员要揭掉盖在通讯员身上的、本是 它唯一的嫁妆的那条新被子,便“劈手夺过来,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平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准备 盖在通讯员身上这样一些催人泪下的细节,都充分表现了老百姓对革命战士的理解、关心 和爱护,说明了老百姓与革命战士患难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不但不能用双线结构分开来 写,而且也分不清哪是明线,哪是暗线它们水乳交融,处在同一平面上当然,主题对文章的结构起的这种制约作用,是就某一篇文章而言的,并不是说某一主 题都必须用-•种固定不变的结构形式去表现。

      4)主题还统摄着文章的语言、表现手法和详略从修辞学的角度来说,主题对语言的制约作用,比较明显严肃的主题,如悼念死难烈 士的,语言就要庄严;而讽刺性的主题,语言就要诙谐,犀利语言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那种认为言辞越华丽文章就越优美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如果在文章中一味堆砌辞藻,只能 是以辞害意,不利于主题的表达乂如曹不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就是这个意思主题还统治着表现手法的运用文章的表现手法是指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论证一个观点,主要用议论;记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主要用叙述;抒发某种情感,主要用 抒情至于体式(详略),粗看起来关系不大,同一主题也可以用不同的体式来写,但细究起 来,它也是受主题制约的一定的主题,总有适合表现它的若干种形式总之,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篇文章,材料如何取舍,结构如何措置,语言如何 遣用,标题如何制作,都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加以斟邱J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其决定因素就在于主题是否正确,是否 深刻第二节主题的孕育(产生)和提炼一、主题的产生写文章要有明确的主题,只有主题明确了,才能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材料,谋篇布局, 谴辞造句,等等。

      既然主题这么重要,它是怎样产生的呢?一篇文章主题的产生和孕育,往往是这样形成的:当作者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或研究 事实材料时,某些人物或事件,某些问题或事例,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思想,使它受到感动, 得到启发,于是,作者从这些实践也“发现” 了它的社会意义,觉察出了它的思想光辉, 从这些问题中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症结,从中悟出了本质性的东西这一-些,渐渐地在作者的 头脑里明确起来,突出起来,使作者浮想联翩,激情澎湃,或茅塞顿开,豁然贯通于是, —•篇作品的主题就这样诞生了具体来说,主题的产生,有这样两条途径:1、是作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孕育而成的,文艺作品主题的产生多属这种情况 比如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邓刚的《阵痛》,洪容的《减去十岁》,其主 题就是这样产生的曲波的《林海雪原》,扉页上写看:“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 荣、高波、陈振义等同志彳乍者讲:“他们的事迹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当我在医院养伤的时候,当我和 群众谈话的时候,我曾经无数遍的讲过林海雪原上的斗争生活,尤其是杨子荣同志的英雄事迹听到的同 志无不感动惊叹!……杨子荣同志,不用说他的战斗功绩永存不灭,就是他那朴素的光辉思想,也时刻照 射着我的心。

      ……我是按照一个完整的人民解放军的指战员的形象来刻画的——关于《林海雪原》再看邓刚的《阵痛》:(这是1983年全国短篇小说的获奖作品)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是由于长期的 工厂生活的启示作者13岁进工厂当学徒,“二十多年来,滚了一身铁末子味儿他熟悉工人生 活,这是他生活中的矿藏在改革的潮流中,工厂里的人们都普遍得受到震动,“喜者、怒者、 哀者、乐者,全都跃然而起在长期的观察和体验中,阵痛的主题在作者心中渐渐成熟了在 我们长年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工厂和企业里,人们已从反对、不习惯到适应并感到舒适了,即使是千好万 好的政策和方法,实行起来也同样艰难——邓刚《写〈阵痛〉前后想到的》象这样的一些写作经验,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这些实例都告诉我们,一旦离开了生活这片 沃土的培养、滋润,主题这株胚芽是难以成长的2、主题是作者通过必要的调查、搜集,从所获材料中分析归纳而产生的一般来说, 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调查报告、总结、政论、学术论文等,其主题的产生多属这种情况 比如说《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它的主题的产生就属这种情况当报道组接受了报道李月 华的先进事迹的任务以后,立即前往李月华生前工作过的地区、单位,进行深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